江門市「長者飯堂」的出現,老人們一日三餐無煩憂

近年來,長者飯堂的出現,為解決轄區內老人用餐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廣東省江門市20多家長者飯堂,從社區到鄉鎮,給長者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所有參與成員的共同祈盼,希望長者飯堂長久經營,越辦越好。

江門市“長者飯堂”的出現,老人們一日三餐無煩憂

天福社區長者飯堂工作人員在為老人們分餐


江門市“長者飯堂”的出現,老人們一日三餐無煩憂

老人們在潮江路的益食堂用餐


現狀

長者飯堂受歡迎

汲芳裡一號,是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示範中心所在地。每天清早,這裡就慢慢變得熱鬧起來,來自周邊的老人們陸續來到這所屬於他們的飯堂。該長者飯堂每天準時提供早、中、晚三餐,其中居家養老對象(政府資助類)每餐自費2元,中心會員每餐自費6元,非會員每餐自費10元。一天下來,飯堂服務的數量達500人次,包括日送餐80人次。飯堂大約只有50個就餐座位,顯然,對同時就餐來講,難以滿足。“來這裡就餐的老人越來越多,現在我們大概分成三批次就餐。”負責人陳月娥告訴記者。

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飯堂是該市成立最早的社區長者飯堂。在2012年12月運營之初,這裡只開設早餐和午餐,早餐用餐每天不超15人次,午餐用餐每天不超30人次。到了2013年2月,該社區飯堂開展了送餐服務,2013年7月開設晚餐服務。

飯堂發展勢頭越來越好,飯堂配送範圍也越來越廣,潮連、北街等地都在配送範圍以內。“需要服務的老人逐漸增多,像杜阮、棠下、荷塘這些偏遠的地方都有,但我們配送能力有限,所以暫時沒提供服務。”陳月娥說。

制約配送能力的,不僅僅是距離,更是資金的限制。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示範中心飯堂是由恆愛社工機構承辦運營,真正出錢的是地方政府。據統計,2017年,該長者飯堂就為長者提供堂食和送餐服務12萬人次;正式投入服務至今,累計服務社區長者51萬人次,政府財政資金資助超223萬元。簡單換算可知,地方政府為每人每頓飯提供不少於4元的資助。

蓬江區杜阮鎮關愛送餐項目,是從2014年8月開始實施的,每天為轄區內散居長者和殘疾人送餐達50人次,總送餐人次累計超過7.5萬人次,政府財政資金資助達50萬元,帶動社會捐助資金超過20萬元。如果這些錢已全部投入,那麼這個項目更是每人次補貼9元以上。

“孤寡老人、低保戶這些老人屬於政府資助的長者,我們每餐只象徵性收2元餐費,送餐也不加收任何錢。”陳月娥說。

模式

鏈接社會資源持續運營

“像我們北門社區,有政府和愛心企業的支持,因此可以對符合條件的長者提供免費就餐服務。”彩虹社工鍾姑娘說。

北門社區是新會區最早的一家社區長者飯堂,於2013年開始投入使用,隨後陸續有新的社區長者飯堂投入使用,目前全區有12家長者飯堂,是全市佈局最多的。這固然跟區域較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鏈接社會資源多,為解決長者飯堂的持續運營找到了支撐。

新會區的長者飯堂得到了維達紙業(廣東)有限公司、萬勝皮製品有限公司等愛心企業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出資為低保、殘障、高齡長者提供免費用餐服務,並安排資金聘請助餐員。該區的12家社區長者飯堂,多由這兩家企業資助。愛心企業計劃每年資助約220萬元,其服務範圍也從原先的會城、羅坑延伸至司前、崖門、三江、大鰲、雙水等鎮,服務內容從最初的資助老年人免費用餐,發展成為老年人用餐、豐富精神生活的地方。運營方面則具體由新會區彩虹社工中心和星光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兩家機構負責。據瞭解,新會區自開辦長者飯堂以來,深受長者們歡迎,就餐人數不斷攀升,目前,每天用餐長者約400人次。

在江海區,外海慈善食堂項目也進行了探索——利用社會愛心人士資金及項目盈餘反哺慈善的形式運營。大體是抽取顧客消費的1%劃入困難長者送餐基金,通過更貼近商業運作的模式,讓食堂有“造血”功能。

“傳統慈善飯堂為老人免費提供配餐服務,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扶持,還要定期請義工義務配送,餐食質量不穩定,義工出勤率也無法保證。”負責運營的同善社工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為此,外海慈善飯堂通過適當收取費用,支撐飯堂的常規運作。像本社區的居民和外海75歲長者為每餐6元,外海戶籍的為每餐8元。通過大半年運營,外海慈善飯堂形成了既有商業性質,又能維持慈善運作的雙贏局面。另外,該飯堂也廣泛吸納社會愛心資源,例如社區免除其水電費等,轉化成長者及困難群眾能體驗到的熱飯暖湯。

聲音

希望更多企業支持

8月初,位於蓬江區潮江路的益食堂開始開門迎客,該區的長者飯堂服務迎來新一輪提質升級。該飯堂是通過租賃場地設立就餐點,依託社工服務機構、長者服務機構等社會慈善組織,旨在為行動方便的獨居、空巢長者提供堂食服務。

自益食堂開門後,家住白沙社區的王婆婆和丈夫就成了這裡的常客,他們表示喜歡到飯堂來吃飯。“這裡免去一日三餐的煩憂,也可以與其他人有更多的交流。”王婆婆說。

潮江路益食堂運營的摯誠社工機構負責人宋詠茹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每天午餐、晚餐各提供60人次的飯菜,其中有10人次需要對外配送。看著只有24張餐椅的小小食堂,宋詠茹擔憂以後隨著食堂“威名遠播”,長者越來越多,同樣面臨座位不夠的問題。另外,對於資金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希望有更多企業支持,企業無論大小,集腋成裘,讓老有所養。”宋詠茹說。

“長者飯堂多一些,覆蓋面就能更廣一些,整個區域老人的就餐送餐也就都能解決了。”幹了6年長者飯堂的陳月娥說。(林立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