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月圓

又是一年中秋月圓時,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佳節,不知使多少異鄉的遊子,望月思鄉,滿懷離情。“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詩,可謂說盡了思鄉遊子悽悽異鄉之情。

年年過中秋,歲歲奔團圓。對於中華民族來講,再也沒有舉家團圓更能體現中秋佳節的內涵和要義了。這賦予了吉祥平安意義的傳統佳節,尤其對於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意義更是重大。中秋佳節,有老父親盼望兒孫回去的迫切,有妻兒盼望早日歸家的心情。那一塊兒圓圓甜甜的月餅,也是一年中甜蜜日子的縮影。

早上的時候,兒子又問無數遍的老話題:“爸爸,中秋節爺爺說給我買小汽車,你和媽媽給我買什麼?”我看著兒子,笑著說:“問你媽吧,她做主。”兒子的問題就這樣被我轉移了陣地。而曾幾何時,我也曾經追著母親,問關於中秋節那些快樂的事情。人的成長裡,都有似曾相似的歷經,可這份甜蜜和吉祥,更像基因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唐李商隱以詩《嫦娥》說離別無團圓之恨:“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人以感觸的情懷,把天下游子不復歸鄉的憾和恨說到了心裡,扎進了心裡。

而小時候中秋賞月,最在意的事情就是跟著奶奶看嫦娥、兔子和桂樹在哪裡。在影影綽綽的月亮盤裡,真得好像有一個美麗的少女在望著地面,尋找自己的家和心愛的戀人。那時候就常常想,冷冷的月亮上,嫦娥會不會被凍病了,兔子會不會偷偷的跑出來。

中年近節情更怯,常思歲月催人老。人近中年,盼團圓又怕過節,父親一年比一年老,母親過世後,最擔心的就是父親的身體。每過一次節,全家團聚總是要說起父親的健康,可歲月不由人,父親還是漸漸的老了,這種擔心卻因為過節更加的強烈。

團圓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兒子已經在用畫筆製作給爺爺的節日卡片,而我也坐在一邊瞅著兒子那認真而又童真的畫作。兒子的想象裡,爺爺就像聖誕老人一樣,應該帶著尖尖的帽子。我想父親送給我的不是禮物,而是整個生命。那許許多多的言傳身教,使我無論月缺月圓,都能穩步人生路,風雨揚帆勇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