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衆鄉音」成大衆熱門

正文共2334字

預計閱讀時間為6分鐘

《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眾鄉音”成大眾熱門

文|陰天

2018年8月,嗶哩嗶哩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bilibili好鄉音》徵稿活動。該活動的徵稿形式不限,要求只有一個:作品要有明顯的方言要素,即,使用方言投稿。

該活動一出,立刻出現在了嗶哩嗶哩的首頁,截止至活動截止日期9月7日投稿已超過1000件。顯然,嗶哩嗶哩又引發了一次“方言熱”。

Bilibili好鄉音


“B站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用方言為動畫影視配音和方言解說的視頻,非常受用戶喜歡。因此在B站做方言類的投稿活動是有用戶基礎的。 ”在接受《文娛觀察》採訪的時候,Bilibili好鄉音負責人如此表述。

實際上,B站的UP主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言是一種非常有趣的互動,能拉近用戶之間的距離。視頻裡偶爾一句家鄉方言,總能收穫大批 “認親”彈幕在屏幕飄過。

《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眾鄉音”成大眾熱門

上述人士還表示,B站的用戶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社區黏性和歸屬感卻很高。活動的slogan“自己人,儘管開腔”也是希望不管來自哪裡的用戶,都能像在家一樣大膽的說出家鄉話。也能讓用戶們體會到不同地方語言的魅力。

這點從B站在2018年5月初發布的2018年1月新番報告中可以體現出來。以粵語、四川話等方言配音的二次創作《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以下簡稱pop子)以2642的相關稿件數成為了同季度中二次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品,超過了播放量更高的《魔卡少女櫻Clear Card篇》和《紫羅蘭永恆花園》。很難讓人想象到《pop子》播出之後,很多觀眾一度認為其使用的梗大多晦澀難懂,無法領悟到笑點,因而選擇觀看別的動畫。

實際上,那些方言配音的二次創作的視頻恰恰彌補了這個缺點,以“zcy902”為主的up主在這類視頻中自主添加了大量方言的段子,使得笑點本土化,從而帶來了很高的點擊量。“zcy902”製作的第一個粵語配音版《pop子》最終獲得了106.2萬的點擊量並登上了bilibili的主頁。這類二次創作視頻甚至反過來影響了《pop》子原版動畫,觀眾在動畫對應的地方也會發布方言梗進行回應。

當然,這並不是方言第一次產生熱的效應。早在2006年,《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這部方言大雜燴的電影和之後的兼具南北風情的《武林外傳》著實讓方言火了一把。

除了影視作品,網絡欄目《中國好鄉音》用個人才藝做載體,通過幽默詼諧等藝術形式來展現方言魅力及本土文化特色。這部由上海元傑影像製作有限公司自籌資金創辦的“方言魅力”有獎大賽網絡欄目從2015年開始至今仍在熱播,在各大視頻網站獲得525.4萬的點擊率。

方言配音

——從電視熒幕轉移至網絡平臺

不過,以方言配音影視作品並非網絡原創,這是從“電視熒屏”傳輸過來的舶來品。

談到方言配音,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貓和老鼠的方言配音版本,時至今日,在百度上能找到的相關結果約761,000個。其中最火的是四川話配音版,它由福建省文藝音像出版社出版,主角湯姆和傑瑞的稱呼也被改得頗具四川特色:假老練(四川方言,指打腫臉充胖子)和風車車(四川方言,指川西的一種玩具)。

《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眾鄉音”成大眾熱門

方言配音的節目可以追溯至1978年改革開放後,那時電視開始在家庭普及,海外引進譯製動畫也順應潮流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所有節目在引進之初都為普通話配音版本,直到1984年《花仙子》出現打破當時的現狀,廣東省引進後專門譯製了粵語版並於當地電視臺播放。從這點來說,《花仙子》可以稱得上為國內第一部使用方言譯製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

在這之後粵語方言配音不斷髮揚光大,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要數無線電視配音組,即TVB配音組。TVB配音組名下的粵語配音組從90年代開始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購入的動畫、特攝、外購劇、外購節目等配音,同時也為自制的節目作旁白以及在自制劇集後期製作中演出,一直活躍至今。

《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眾鄉音”成大眾熱門

同樣是方言配音,大陸就沒那麼幸運了。2004年,廣電下發的《廣電總局加強譯製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中直接對方言節目的播放做了規定: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製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譯製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必須立即停播,妥善處理。

此消息直接限制了大陸廣播電視臺播放方言節目的權利,但由於互聯網的興起,各大視頻網站平臺相繼成立,有效地拓寬了視聽節目在互聯網的傳播途徑。每一位網民既可以是消費者也可以是生產者,既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是演員,因此,有關方言配音的視頻應運而生,這才有了之後人們耳熟能詳的“假老練”和“風車車”。

方言的傳承

2016年,知乎上一個名為“如何模仿翻譯腔”問題下出現了一個回答。

“嘿,老夥計。昨天有個可憐的小傢伙問我怎麼說出翻譯腔。我敢打賭,他一定沒有上過學,我向聖母瑪利亞保證。他提出的這個問題真的是太糟糕了,就像隔壁蘇珊嬸嬸做的蘋果派一樣。”

這個句子獲得了高達3萬5千的贊數,網友評論稱其“生動地闡述了翻譯腔不自然、不流暢、生硬難懂、費解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這種配音對於國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對於早年喜歡看CCTV6電影頻道播出的國語配音外國電影中的觀眾來說,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熟悉。

但這份熟悉註定保持著距離,遠不如“他爹,這地安全不?”,“據我所知,沒發現敵情。”這兩句來得親切,當年的黃宏和宋丹丹正是憑著充滿了東北方言味臺詞的《超生游擊隊》增加了自身知名度。

《bilibili好鄉音》再次引領“小眾鄉音”成大眾熱門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發展,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多多少少會讓觀眾感覺“審美疲勞”。方言沉澱了千百年來當地人民的生活經驗,包含著使用者的習慣和信念,因而具有豐富的表達性,能夠為文藝作品製造幽默。現在,隨著《bilibili好鄉音》徵稿活動的推出,二次元世界也開始更加關注方言熱。儘管方言是“小眾文化”,但幾十年前普通話也只是北京周邊的一種方言。從這個角度看,嗶哩嗶哩的徵稿更像是對方言文化的記錄和保存。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