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文字發展

1985年10月,安康水電站庫區考古隊在紫陽縣白馬石遺址北部山坡上,發現了八座戰國時期的巴蜀墓葬,並出土銘文戈一件,戈為中胡直內三穿,援長16.8釐米,有脊,內末圓純,鑄刻有三條陰線組成的方紋圖案,闌長14釐米。胡正反兩面,各鑄刻銘文五個,中間三個均為重文,這些銘文現在還不能釋讀。著名學者童恩正先生認為“是方塊字而非拼音字,它與漢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的範圍,而且還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歷史,它完全脫離了原始的象形階段。”姑不論這件銘文戈在地域文化上的內涵是什麼,僅僅它那鐵畫銀鉤式的線條已令人傾倒。淨化的書法線條已經和工藝裝飾有機地融匯結合在-一起,這種美術性花體字,雖然不免“竟慚真體”的弊病,令人無法釋讀,但它那縈迴交互的篆引形式對學習大小篆書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安康歷史上的文字發展


戰國時期,諸侯分立,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楚國長期稱霸於南方,其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面貌。安康地區位於漢水中上游,戰國前期屬楚國版圖。是楚國北境的重要城邑,因此安康一地常見楚文化器物。1984 年4月,安康市南郊一里坡第二機磚廠取土時,發現戰國楚墓一座,出土器物復原後統計達80餘件。其中重要發現為“標示器物中盛裝食物種類而書寫的文字。”一為篆書“鹽”字,以白堊粉書寫於器物肩部:二為篆書“漿虐”二字;三為篆書天千(甲乙丙已)及序數(一二三四五六八九),並在天千旁隸書一“上”字,以硃色分別書寫於上、下盤內。這些文字的字形,線條瘦勁、圓轉流利,較多地保存了銅器銘文的書寫特點,結體上,字形方縱,具有強烈的流動感。- -裡坡書寫文字是由篆向隸演變的過渡性字體的書法作品,在時間上與睡虎地秦簡相當,作品中有與篆書筆法形體完全相同的字形,有與漢隸十分接近的字形。它的書法風格有秀勁清麗的特徵,筆力沉勁貫注,從容不迫,結體自然隨意,有輕鬆恬談之美。這種風格的出現,可能是由文字的實用性所摧發。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