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里紅古瓷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解讀釉裡紅古瓷

很長時間裡我們對釉裡紅都有誤解,因為從燒造起它一直是斷斷續續的。

釉裡紅跟其它瓷器不一樣,首先它跟青花不一樣,青花從元代開始就一直沒有間斷,但釉裡紅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有好多時期它是不燒造的,所以我們就瞭解不夠不夠深。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仔細研究起來,還略早於青花。釉裡紅的廢品率大大地高於青花,這就是它為什麼少的原因。

釉裡紅在元代的時候不能說是已經完全成熟,所以在歷代出土當中釉裡紅數量是比較少的。比如我們建國後比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考古發現裡,釉裡紅只有幾件,建國以來元代釉裡紅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關於釉裡紅廢品率為什麼這麼高,我們得先解釋一下瓷器燒造的時候有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一般來說氣氛就兩種,一種氧化,一種還原。

氧化是通過燒造的時候開著爐門,使得氧氣能充分的進去。還原就是悶著火,北方就叫“把火封了”就是這麼一個感覺。釉裡紅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以銅為呈色劑,溫度稍高就會失敗,就會飛了,就是顏色沒了,溫度一低就呈黑色,也失敗了,非常不好看。

這個溫度之間差額大約只有10度,但它是1300度的高溫下,1%的溫差都不到,而且當時沒有溫度計,所有的窯工都是憑眼睛去看這個火,來控制的。大部分人都能通過火焰的顏色判斷溫度,但是你要在1300多度那種慘白的火光裡,看出那一點點的溫差來,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具有非常豐富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這1%溫差就決定了釉裡紅的生死。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元代是釉裡紅創燒的時代,因為失敗過多,導致它不能發展。我們知道,在做事情的時候一次失敗我們是不怕的,你會繼續實驗,你會繼續獲得它的成功,但你老在失敗,你就容易放棄。

釉裡紅是以它特殊的色澤,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歷史上只有元代、明永宣時期、清康乾盛世這三個時代,充分地燒造過釉裡紅,其它時期非常罕見。

我們近些年出土的有一件很非常重要的元釉裡紅,2002年內蒙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瓷器,數量非常大,其中完整及可以復原的有7000件,囊括了當時就是元代當時幾乎所有窯口的瓷器,除了吉州窯沒有發現,其它的比如北方的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南方的龍泉、景德鎮、建窯,都有發現。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集寧路歷史上是個瓷器的集散地,考古發現主要是日用瓷,但是在那兒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釉裡紅玉壺春瓶,非常漂亮,紅色面積佔到了大約40%。

釉裡紅是一種觀賞瓷,它是一種無意識的裝飾,不是有意識的,色斑是甩在上面,不是按照某個圖案畫上去的,這是釉裡紅裝飾的一個手段。甄選徵集(wei94476)一開始釉裡紅並沒有用它主動地裝飾一個紋飾,而是用它的色澤來說話。

我們現在知道集寧路主要是為日用瓷市場,象這種釉裡紅玉壺春瓶這種觀賞瓷的數量是非常罕見的。這個瓶子風格非常奔放,和後來用釉裡紅去繪畫的有明顯區別,並且在當時景德鎮瓷器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集寧路遺址的位置,在內蒙草原的南部邊緣,歷史上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一個相接點。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元朝建立後,元政府加強了對外聯繫,這就導致了中原的瓷器向遊牧方向去遊動。我們知道,瓷器是易碎的,在遊牧民族裡是一個不方便的器皿,其抗外力絕對不如金屬器和皮具,但它有一個相對價格的優勢。

遊牧文化跟農耕文化一直有一種潛在的衝突,但這種衝突在經濟因素的面前都會退縮。

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鎮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主管瓷器生產的機構,後來也算是中國唯一一個專營瓷器的機構:浮樑瓷局。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釉裡紅在元朝是個創新的品種,它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達到內蒙的市場,說明它還是有一定的生命力。

由於釉裡紅燒造難度大,廢品率高,所以價格就大大的高於青花。在過去的收藏中,釉裡紅一直是青花的10倍。當時的市場不象現在這麼開放發達,信息也不發達,所以是很難看到的。

當時琉璃廠有個文物商店剛開張,其中官窯瓷器比如明清官窯就賣幾百塊錢,當時也是很貴了,但是釉裡紅要賣到上千塊。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2004年美國舊金山拍賣行拍了一個洪武大盤,48公分,創下了570萬美元的世界紀錄。這個盤子是偶然發現的,盤子的主人是卡里斯勒女士,她非常愛旅遊,也特別愛收藏中國藝術品。她在1900年到1925年期間三次來到中國,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她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買了這麼一個釉裡紅的大盤。

她的父親19世紀在美國創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快遞公司快馬快遞公司,因此她的家底也是非常殷實的。因為這個盤子很大,所以她就用它來吃海鮮,這一吃就是近一百年。這個盤子胎比較厚,她們家在使用的時候也非常小心,沒磕磕碰碰,所以保存得非常好,老太太去世多年後仍然還在使用。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她們家族顯然是不知道這個盤子的重要性,偶然性的被拍賣行發現,結果拍出了一個歷史的高價。這個盤子為什麼這麼貴,原因首先是元代的瓷器尺寸比較大,影響到洪武時期瓷器的尺寸也比較大,這個尺寸就決定了它的一個價格。

故宮也收藏有類似大小的釉裡紅瓷盤。

這事就很有意思了,對於我們來說,這個盤子是很寶貴的,但對於卡里斯勒女士本人來說,她是喜歡中國藝術而買了這麼一個盤子使用,經過一百年後,賣了這麼多的錢,惠及後人。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俗語說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收藏的樂趣有時也在這裡,我們收藏一個東西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值錢,當它值錢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快樂,反而比我們預想的更快樂。

釉裡紅在過去是沒有記載的,過去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它的研究是近些年才開始的。有人認為紅釉和朱元璋本人有極大的關係,故宮的洪武瓷器有100多件,80%都是釉裡紅。

洪武期間釉裡紅是要多於青花的,原因大約有三條: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第一條是紅色是改朝換代後表示正統的顏色。

第二個是紅色在五行學說中主南方,我們常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青龍代表東方,白虎代表西方,玄武代表北方,朱雀代表南方,朱元璋發跡於南方,所以紅色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吉利的顏色。

第三條是朱指紅色,洪武的洪與紅諧音,朱元璋歷史上參加的又是紅巾軍,為了強調正統,所以導致我們現在看到的洪武時期的釉裡紅反而多於青花。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解讀釉裡紅古瓷

本文由紀伯倫邱先生整理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