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是除去光環後的普通人。你把名氣、財富等等身外之物統統拿掉的時候,‘拿不走’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

——陳坤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電視劇《天盛長歌》劇照

電視劇與電影,都是表演

2018年,陳坤42歲了。

2008年,完成電影《畫皮》、電視劇《故夢》之後,陳坤做出了一個職業生涯上的重大決定:不接電視劇,專心大銀幕。那一年,他不過30歲出頭,電視劇正在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名和利。在鴻運當頭的時候,陳坤給人生做了減法。

2018年,陳坤重歸暌違多年的電視熒屏。8月14日,他擔任男主角的古裝電視連續劇《天盛長歌》播出。與其它電視劇的媒體試片會不同,《天盛長歌》的媒體試片會在一家電影院裡舉行,畫面與音效完全經住了大銀幕的考驗。

在技術層面上,《天盛長歌》採用了目前電視劇的最高製作標準:畫面比例採用電影通用的2.35:1;現場收音、採用杜比視聽系統進行視效與音效的升級,使用杜比環繞音效進行欣賞完全沒問題;女主角是倪妮,實現了“雙電影咖”。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電視劇《天盛長歌》劇照

《天盛長歌》根據當紅網絡小說《凰權》改編,陳坤飾演男主角“寧弈”:出身皇族,身世曲折;然而最終靠自己的智慧和堅毅成為九五之尊;同時對女主角一往情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正是當下90乃至95後心目中的完美男主角。

坦率講,如果這個角色不是由陳坤來演,很可能因為過於完美而顯得平面化,無法令人信服。然而陳坤演出的寧弈,卻天然具備了一種複雜性:表面柔弱,內心堅忍;他的身上彷彿天然帶有巨大的陰影,一張俊美的容顏下,深深埋藏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

陳坤說:“我就是寧弈,只是換了名字而已。”

陳坤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陳坤接戲,唯一的標準是角色。只要這個角色對他有吸引力,他並不介意是不是主角。比如那個在《讓子彈飛》中逼死“六子”的胡萬,只是一個配角。當年連姜文都不敢確定,他對這個角色感興趣:“這麼小的角色,你願意演麼?”但陳坤對這個角色感興趣的是:“能用一張嘴把人說死”。果然,“胡萬”成為了陳坤演藝生涯中最不一樣的一個角色。

回首2008年,陳坤說,當年毅然做“減法”,是因為感覺到自己對“演員”這個職業,已經喪失了敬畏:“我和工作之間,失去了一種感情上的連接。”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陳坤自傳:《就這樣走到了西藏》

在自傳《就這樣走到了西藏》之中,他這樣描述他的2008年:“三十二歲是我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之前沒有愛上表演,只是愛上了表演帶來的一切。三十二歲開始從內部改變,愛上了表演本身。職業未變,心變了。”

2011年以後,陳坤的注意力更多地從外境轉向了內心。2011年,他創立了全國首個心靈建設類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每年夏天,項目團隊都會招募一群不同身份和職業的行者,和陳坤一起,前往遠離城市的地方,進行十天左右的“止語”行走,倡導大家“以行走觀照內心,在安靜中喚醒內心力量”。到今年,“行走的力量”已經舉辦了8年。陳坤帶領隊員們去過了雪山、沙漠,森林。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陳坤 微博上“行走的力量”照片

在減法與行走中,陳坤日漸沉靜、內省、謙卑、低調。他漸漸成為了他想成為的那個人:“能給大家帶來正面力量的人。”走近他,能感受得到他的清澈與堅定。

他不再為那些表相上的分別所困惑:“我把我的工作融入到我的生活。當我開始覺得不是把生活中的體驗到角色裡面去釋放,而是,把角色當作我的生命體驗,那這角色就給我帶來了非常多的進步。”

至於電影和電視劇,他早已想明白:“都是表演,哪有什麼差別?”

單純的力量

關於陳坤,網上流傳最廣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一個貧窮而美貌的男人在這世上會遭遇什麼”。

這篇文章的內容,其實都是陳坤的自述。

在這篇文章裡,他回憶了他貧寒的童年、出名之前的困窘,出名之後的浮躁,患上輕度抑鬱症之後的自我反省。

記憶最深的細節,是他描述童年時的家境:窗戶是紙糊的,小夥伴們來叫他玩耍,只需要伸手把窗紙撕破,就可以直接拍醒他,叫他起床。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顏值,這個窮孩子的演藝之路不會走得這麼順。這一點,陳坤自己不否認。他曾說過:“男人好看,年輕的時候是敲門磚,在演藝圈、在生活當中都是這樣。”

然而,一條路走20年,僅僅靠美貌,是走不下來的。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電影《建國大業》劇照

2009年,陳坤在《建國大業》中扮演青年蔣經國,戲份不多,只有幾分鐘。然而導演韓三平找他談話,告訴他這個人身上要體現“歷史的厚重感”。之後陳坤決定不把這個角色當作“片段性人物”來準備,而是把這幾分鐘戲當成“人物傳記電影”來演。他看了所有蔣經國的傳記,網上能找到的蔣經國所有的資料。那年,本刊因為《建國大業》專題採訪他,採訪中,他能大段背誦《蔣經國家書》:“經兒知之,爾《說文提要》讀完否?記得否?…..”

拍攝《尋龍訣》時,為了演好“胡八一”這個角色,陳坤看了100多張碟和一箱書,內容涉及紫微、梅花斗數、風水、八卦等等。還接受了繁重的搏擊和體能訓練。

陳坤說,拍攝《建國大業》的過程中,他認識到了“單純的力量”:“單純的動機、單純而全力的方法。這些或許不能給結果直接加分。然而這份單純能夠戰勝恐懼,戰勝怯懦,把人生帶入到一種正面積極的情緒中去。”

是一粒沙,也是光

2017年,陳國富導演、陳坤和周迅合作創辦了表演訓練機構:“山下學堂”。

“山下學堂”希望培養這樣的表演者:“他們想要先成為演員,而不是先成為明星。”

“陳坤把“山下學堂”類比為“家”,在這裡他感到舒適和放鬆。他談到他創辦“山下學堂”的初心:“我和小迅,我們從事表演已經十幾二十年了,我們在表演上有很多自己想要解決瓶頸的問題,那麼需要一個好玩的地方,輕鬆的地方,不那麼教條化或者是壓力不那麼大的環境,我們可以去做一些溝通和分享。”

很長一段時間裡,陳坤對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是有排斥感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跟‘戲子’這兩個字過不去的。”

他覺得,這個職業沒有得到尊重。為了對抗這個有侮辱性的稱謂,陳坤拼命地看書、學習。後來他反思到了:“我反應為什麼那麼激烈,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強大?當我強大的時候,我就能承受任何人對我的侮辱謾罵。”

現在的陳坤,對“戲子”這個詞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觀察角度。他發現:“有些人在生活中演戲,演的比演員好多了。”

現在的陳坤,完全接受了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狀態:“我以前認為工作和生活是分開的,我現在認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我是個演員,我陳坤就是這樣的生活,並且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我完全接受我自己的狀態。”

《三聯生活週刊》:陳坤十年蛻變 重拾赤子之心

電影《火鍋英雄》劇照

35歲之後,陳坤逐漸與生活和解。

早年父母離異的陰影,讓少年的陳坤孤僻、敏感,自卑。他忘不掉父親再婚後,他和弟弟去父親家做客,父親竟然沒有留他們吃晚飯。2015年,陳坤回家鄉重慶拍《火鍋英雄》,父親帶著煲的湯來探班。喝著父親親手做的湯,往事開始融化。為了填補上父親這麼多年對他的不瞭解,陳坤就把自己的很多秘密講給父親聽。

近幾年,接近過陳坤的人,明顯感覺他逐漸變得陽光、開朗甚至話癆。連陳坤自己都忍不住自黑:“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2003年-2008年,在巨大的名利中,陳坤一度患上了抑鬱症。他覺得自己是一個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得暴發戶。他整夜整夜失眠,在矛盾中審視懷疑自己,不敢靠近窗戶,怕自己會跳下去。之後,他終於給自己的困擾找到了一個出口:“財富的擁有或許是我的一個考驗我是不是可以給財富一個正面的導向?用我所擁有的財富和資源去幫助更多的人,我擁有的東西才有意義,我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價值。”

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陳坤非常謙虛地說:“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已經40歲了,我只對我的家人和我自己負責;我希望把我個人認為美好的東西傳播一點出去,但現在沒有做到。”

從一個曾經自卑的孩子,成為一個傳播正面力量的人,這條路,陳坤說,自己走了將近30年的時間。

40歲之後,陳坤這樣理解生命:“把自己想象成整個宇宙的塵埃,渺小同時偉大:你本身渺小為一粒沙,同時你是光本身,這是同時並存的。”

他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自由”境界:“自由只是個名詞,但是如果你堅定地相信你的心是放鬆的,安注於完滿的狀態,隨時隨地都是自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