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介這件事只做了一半……

20年,中介這件事只做了一半……

有過賣房經歷的朋友,都跟房地產中介打過交道。買二手房的,應該也離不開中介。租房,有可能是直租,但更多是選擇中介。總之,不管是買房賣房租房,人民群眾是越來越離不開中介了。

有貝殼研究院提供的數據為證:

1998年至今,全國二手房累計交易GMV從百億達到30.33萬億元,交易總套數達2391萬套。北京二手房交易GMV是5.1萬億元,交易總套數210萬套;上海二手房交易GMV是6.6萬億元,交易總套數365萬套。

其中大部分交易量是在過去5年實現的。這5年裡,全國交易量達1557萬套。全國有21個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超過新房,包括全部的四個一線城市和二三線核心城市。

過去20年,是我國經濟調整發展的20年,也是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20年。房地產中介機構也不例外。

90年代甚至直到21世紀初,有點實力的中介機構是在各地晚報、都市報上發佈房源信息,多數是在電線杆上貼小廣告,或者是將傳單往車裡塞。那時有朋友開玩笑說,電線杆上最多的是三種小廣告:一種是莆田系的,一種是夜總會的,一種就是小中介的。

那時候中介除了拿佣金,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吃差價。

記得好像是鏈家吧,2004年公開提出“不吃差價”。這個旗號打出來,同行都等著看笑話。因為有經紀人說:不吃差價的,不適合在這行裡混。大概有兩年時間,鏈家的交易量是下滑的。但IT工程師出身的左暉硬是堅持了下來。

那時攸克君剛入行房地產不久,北京中介名氣最大的,是中大恆基。鏈家、麥田?要麼沒聽說過,要麼是“哦好像是有這麼個公司”,但排不上號。然而,某一天醒來,忽然聽同行說,鏈家已經是北京市場佔有率第一。

在攸克君看來,這些年二手房市場或者說房地產中介機構最大的改變,有三點:一是資金監管,二是不吃差價,三是真房源。每一點都與買(賣)房人的利益直接相關。

別小看了這個資金監管,當年捲了買房人資金跑路的小中介時有耳聞。即使是今天,在一些未實行資金監管的三四線城市,還有個別小中介因為近期所謂P2P爆雷而上演跑路的鬧劇。

如果說不吃差價是動了中介自身的奶酪,倡導真房源,卻是動了整個行業的奶酪。不客氣地說,直到今天,某些網絡平臺,仍然充斥著大量虛假房源,中介機構對此也心知肚明——平臺需要假房源吸引流量以獲得端口費用,經紀人需要又好又便宜的假房源吸引客戶來訪。說到底,這是一場合謀。

在紙質房源時代,推行真房源、甄別假房源的難度很大,但科技的發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前提是,你得有海量可選擇的真房源。這就是有的頭部中介機構或平臺推出樓盤字典或者叫房源辭典(電子房源)的原因所在。

其實這是行業主管部門或者至少是行業協會應該做的事情。但與很多行業一樣,政府部門的監管往往滯後於市場的發展,總是需要頭部企業帶頭來探索推動某些規則標準的建立。比如,住宅建設工業化,說了很多年了全行業的進展依然不如人意,倒是萬科、碧桂園等頭部房企在公司內部推行的住宅工業化建築體系更像個樣子。

雖然真房源可能是動了全行業的奶酪,但攸克君相信這是大趨勢,套用一句話,真房源會遲到,但終究會到來。前一陣子,拼多多到美國上市,遭到輿論一片討伐,就因為它的平臺上的商品假冒偽劣氾濫。消費降級不是假貨橫行的理由。

專家說目前中國城鎮家庭已經達到1套戶均住房,也就是說,經過20年的發展,我們已基本解決住房短缺問題,你還用15年前的假房源招數來矇騙追求美好生活的廣大人民群眾,就說不過去了嘛。

建立(或者說目標)行業性的真房源平臺,絕不只是解決信息的可達可信度,更重要的是信任以及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合作與共享。這就要說到MLS(Multiple Listing Service),美國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建立這套系統了。從紙質到電子時代,數據庫房源的累積以幾何速度增長,但這只是物理層面的疊加,信任則是基於情感認知以及理性認知上的利益最大化。

房源共享,首先必須一個門店內的經紀人實現,然後才是整個城市公司內部,再就是整個集團,包括直營與加盟。去年以來有個熱詞叫做賦能,就中介平臺而言,最重要的賦能就是包括房源共享、培訓和管理支持系統在內。

沒有信任就沒有合作,沒有合作就沒有共享。說到底,這一切的底層基礎還是信任。

說起這個,攸克君想起剛入行的時候,一位老大哥說他找到了投資,要做視頻看房撮合交易(超前了15年!現在它的名字應該叫做VR看房),想拉我入夥。但攸克君殘忍地拒絕了他。直覺是,這事兒做不成。買房這麼大的事,視頻解決不了痛點,最多是錦上添花(很遺憾,這位朋友創業失敗了)。

這也是一批互聯網中介創業企業無法成功的原因。(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信息的通達性便利性,但無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萬科董事長鬱亮說,“倫理”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新問題。而萬科此次發起的新一輪組織變革,就是基於人性、人與組織之間關係的變革。

二手房交易離不開經紀人,因為房屋交易這種高價值低頻次的交易,需要一個基於情感、人性的中間鏈接(經紀公司或平臺作為背書只是附加作用)。

在最近的一次媒體分享上,貝殼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坦誠了他對行業發展20年的一個評價:不管是從佣金費率、經紀行業規模、人均行業規模、人效、經紀人覆蓋情況和活躍經紀人數這6大判斷行業健康度和成熟度的指標來看,目前我國的行業現狀均未達到國際成熟市場的標準。據貝殼研究院統計,目前中國的佣金率僅有2%,遠低於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5-6%的平均佣金率,中國的千人經紀人覆蓋率約為0.25%,也低於美國的0.6%,從人效來看,中國經紀人目前人均年單量約為3單,與美國相當,但時間投入卻是後者的2倍。

高流失率、低佣金率、惡性競爭、重複產能建設以及用戶滿意度不達標依然是整個中介行業的痛點。而這其中也藏著未來的方向。

過去5年二手房交易的快速增長,到2018年,真正的二手房時代正在到來。如果必須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那就是,信任、合作與共享。之前的20年,關於信任,中介機構只做了一半,是面向C端的,且還未完成。用楊現領的話說就是,二手房市場未來能不能出現一個共生型網絡?連接不同的品牌,以真房源和合作為基礎,提供信息、流量,凝聚成一個跨地域、跨企業的共享平臺——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攸克君相信,一個行業型或準行業型的平臺,將是連接信任、合作與共享的最合適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