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愿上帝的庇护与你同在

May your wishes all come true,

愿你能够梦想成真

May you always do for others

愿你为永远帮助别人

And let others do for you.

也接受别人的恩惠

May you build a ladder to the stars

愿你可以造一把采摘繁星的云梯

And climb on every rung,

然后摘下属于你的那颗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愿你永远年轻

Forever young, forever young,

永远年轻,永远年轻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愿你永远年轻

——《forever young》Bob Dylan

永远保持年少轻狂的本真,拥有那热血和温情。60年代是一个美好的,永远存在于书和影像里的时代,即使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人们仍然无法忘怀垮掉一代那纯粹的浪漫。他们可以随心所以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任性地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东西,他们的感情纯粹而真挚。

相比那一代人,我们似乎生活的更压抑,加班是常态,假期越来越少,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广告越来越高级,但遇到自己真正想买的却百般犹豫,一直规划着的“Go West”是奢望,我们永远在说未来的旅行,但是未来从来都只是明天。凯鲁亚特开着破旧的小汽车写着“在路上”,如今我们却在对比汽车的功能与性价比,不禁想问,人们真的生活的很开心吗?

如今的“佛系汽车”

如今互联网诞生了很多新的致富方式,新的标签暗号,新的美学,新的艺术家,“互联网车企”成为代表汽车企业高级与否的关键词,科技感,新能源汽车,国际设计,大师之作这些东西成为了他们推销的主力,这有些让人迷茫,无从选择。年轻人都以中年人自称,戴着一堆佛系首饰,我好奇的是,真正的中年人该怎么称呼。

以及,现在的人买车都很佛系了,节能环保排量小,科技舒适好上牌,跟着明星们一起skr~skr恐怕是最主流的选择。有许多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众媒体的发展,产品数量的增加,以及,老奶奶们也会接触这些东西了。

紧凑车型现在卖的相当不错,不爱旅行,每天待在公司和家中的上班族喜欢买一台规格不大高的小车用来代步,俗称“肥宅专用车”,由此窥见,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宅了。养一只猫,养一只狗,和宠物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周末待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偶尔看看综艺或者网剧,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至少对于许多在少年时代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而言,谁还没有一个做“嬉皮士”或是成为流浪诗人,文艺青年的梦想呢,但往往现实没有给那么多机会。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我们往往面临无数的选择,仿佛一个选择错了,所有的选择都是错误的。

因此“佛系”成了许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低欲望社会,人们对于汽车和生活的选择也变得更加佛系了,而在多年前,年轻人咬牙切齿也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50年前的“穷游”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那个年代的嬉皮士生活比较随性,受冷战和“越南战争”影响的美国年轻人们,喜欢乘着加州的阳光,开着各种彰显个性的改装车遨游全美,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钱,抵触任何主流文化,听着披头士,鲍勃迪伦们的歌,开始了他们的旅行。

那个年代的男孩喜欢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从小就对车有强烈的崇拜,同时拥有一台车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逃离自己的家,寻找生命的意义,汽车,也代表了一种反对主流文化的诉求,车上有各种图案,嬉皮士们油门踩到底,把整个上半身探出窗户。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来自北大西洋两岸的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从欧洲到印度,尼泊尔及其他地区进行了陆路旅行。来自西欧的年轻人通过前南斯拉夫,希腊或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沿着这条所谓的“嬉皮小径”走到底。单程距离约为11.000公里(7.000英里)。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这是欧洲的嬉皮士们开辟的一条罗马大道,嬉皮之路,他们可以说是当代“穷游”的鼻祖,欧洲嬉皮们以一种尽量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旅行,带着少许的钱,开着一台空间大,价格便宜的二手大众面包车transport一路向东。

其意义在于他们在其过程中,除了开车游览本身,还能充分了解各地的文化,这与我们现在的旅游方式不大相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影像和文字记载。50年前的年轻人们用大众汽车和不羁向后来的人们表达了生活的意义。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在路上”的他们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凯鲁亚特曾写下“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这样的话,当时黑人文化还没有盛行,而穿着鲜艳,留着长发和大胡子的中产阶级的子女们则领导了这场嬉皮运动,这些家境优越的年轻人受反战思潮影响,放弃了好的生活,离开了家庭,与大多数同龄人一起过着公社式的流浪生活,这是当代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毕竟,我们的第一欲望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1969年在纽约举办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嬉皮士聚会,即“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多达40万人,人们开着一辆辆大众的甲壳虫和面包车,以及福特的二手皮卡和旅行车来到纽约的牧场,参加这场盛宴。

参加音乐节的人潮涌入了乡镇,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于是人们在举办地附近席地而坐,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天,毫无节制的生活,这着实非常疯狂和具有原始性,贝斯与电吉他的声音伴随着歌手和嬉皮士的嘶吼飘动,空气中满是荷尔蒙的味道。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伍德斯托克契合于六十年代人们的理想,它是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音乐节之一。融合了音乐的质和人潮的量,以及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嬉皮运动的成功和影响力。人们的行为、态度,都使得这场盛会成为二十世纪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之一。

正如凯鲁亚特所写“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当今的人们,压力变大了也好,文化变得更消费主义了也罢,结果是他们再也没有勇气像五十年前的人一样,能开着一辆二手车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红色情怀”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有的人认为改革开放毁掉了我们过去的老牌国产车,因为虽然老国产车性能确实落后,但当时著名的一汽解放、南京跃进、济南的黄河大卡,厚重,傻大粗的造型,一看就是纯正的中国血统。它们在几代中国人的教科书中,是中国工业自主的象征。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因此当今有许多人,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或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人,觉得红色也是一种浪漫,那时他们以能坐上或是开上这些车为荣,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而那时作为的“共和国之子”的东北则更有权利能拥有更多这样的国产车。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长着“典型社会主义汽车脸”的汽车了,不过,在朝鲜还可以看到它们。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燃油,朝鲜人还开发出了烧木炭的汽车,就是传说中的“木炭嘎斯”。

而过去我国的轿车则拥有另外一套生产研发模式,至今也有我们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品牌。与苏联援助建立的卡车汽车生产体系不同,中国国产轿车走的路线相对独立——也就是说,能够独立仿制不同车型,而不是依赖苏联的指定款式。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上海轿车和一汽红旗各自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上海轿车厂60年代初仿制德国奔驰220S生产的SH760A轿车,是中国第一款批量生产的国产轿车,而且它恰到好处地至少在前脸上没有照搬德国奔驰。一汽红旗则专注为领导们提供高级轿车,虽然红旗在当今并没有许多个人客户,但是它的确非常具有知名度,每次国家举行大型活动,都会出现它的身影。

6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都开什么车?

许多人的少年时代都处在那个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辆辆非常有特点的车就成了难以忘怀的经典车型,如今,“共和国长子”们几乎都消失在我们视野中,被新的国产车企接替,但没有消逝的,应该就是“情怀”二字吧。

50年前的青年们,给当代留下了许多非常前卫的观念,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回看过去,会发现那时候的人的以“我”为中心,而现在我们以“它”为中心,这不是一个好的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因为过去所发生的或是美好的事物而吸引,当代的汽车是一种隐晦上的“退步”,因为它前进的步伐太快了,脱离了汽车实际的使用价值,一辆新车的发布,往往伴随着许多晦涩难以理解的广告概念,亦或是以科技为范本,恨不得车上的每一个功能,甚至零件都要与科技挂上钩,这着实有些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当所有品牌都在强调“科技”“革新”“换代”的时候,是否从来都是老生常谈?近年的汽车是否变革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以及,消费者对于购买汽车的观念也在变化。

当今生产的汽车是一种退步吗?还是说即将发生新的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