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齊發展——濟源王屋鎮奏響脫貧協奏曲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柏木窪村村書記張樹傑介紹村裡制種情況。(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中國臺灣網9月12日濟源訊 (記者 王莉婷)9月11日,由河南省臺辦組織的“‘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走進太行聯合採訪活動”訪問了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鎮柏木窪村和愚公村。期間,海峽兩岸媒體記者不僅領略了王屋鎮秀麗的田園風景,體會了其歷代傳承的愚公精神,對王屋鎮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了切身感受。

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濟源市王屋鎮在改革開往40年來,形成了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扶貧基地,其中位於王屋鎮西部的柏木窪村,也依託其地理優勢,在科學規劃下形成“蔬菜制種+高山蔬菜”模式,實現了脫貧致富。濟源市綠茵種苗有限責任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柏木窪村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農民管種地,企業管銷售,雙相結合,推動了該地的農業產業發展。

柏木窪村村書記張樹傑告訴記者,2000前,柏木窪村以種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自2001年起,柏木窪村開始實行“制種+高山蔬菜、菸草+高山蔬菜的模式”,人均年收入達到11300元。柏木窪村制種以白菜、甘藍、花椰菜、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為主,高山蔬菜以西紅柿為主,高山西紅柿每畝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

雖已九月,但是柏木窪村依然被包圍在鬱鬱蔥蔥之中,田地中的西紅柿卻給滿眼青翠增加了一抹收穫之色。柏木窪村種植戶董明禮站在一片西紅柿地裡向記者介紹道,現在他和妻子兩口在家種植制種、西紅柿等6畝地,畝均受益7000餘元,產業年收入達4萬餘元。他說,每年西紅柿收成時,都會有來自焦作、洛陽等地的專車來收,不愁銷售無路。

另一種植戶王三柱談到自家農業發展,也是幸福洋溢。老兩口從2008年住進了磚房,目前發展白菜制種、西紅柿等產業5畝,畝均收入8000元,種植收入達4萬餘元。

村書記張樹傑還向記者介紹了柏木窪村未來農業發展規劃,他躊躇滿志地說,希望近幾年能為柏木窪村的綠色蔬菜建立品牌,使其遠銷各地,並努裡發展安全綠色農業,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

依託景區,發展鄉村旅遊

自小我們就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並被艱苦奮鬥的愚公精神所感動鼓舞。今天,記者團順著名為“天下第一洞天”的道教聖地一路來到了愚公故里——愚公村。

“天下第一洞天”道教聖地是王屋山景區的重點景觀,愚公村正是依託王屋山景區,在愚公兒女堅持不懈的“移山”精神下,實現了脫貧致富。站在愚公村一排嶄新的農家樂賓館前,愚公村負責人王石柱告訴記者,經過40年的不懈奮鬥,現在愚公村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遊飯”,全村共361戶,其中農家樂經營戶有60餘戶,2017年,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1000餘元。而且農家樂賓館在市鎮建立的農家樂評星補助項目激勵下,軟硬件服務朝著更高目標不斷提升。

說到愚公村農家樂的發展,離不開致富帶頭人賈海燕的幫助。賈海燕有多年在酒店行業務工經驗,她最先發展旅遊商機,依託王屋山景區,建立了“海燕農家賓館”。自家脫貧的同時,還帶動本村村民開辦農家樂賓館20餘家。他告訴記者,3-9月是王屋山景區旅遊旺季,賓館入住率可達80%以上,戶均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除此以外,賈海燕鼓勵村民發展“互聯網+旅遊”模式,通關淘寶平臺,向各地銷售愚公村土饃,山楂醬等特色產品。

改革開放40年裡,在政策支持下,濟源王屋鎮各鄉村依託農業或旅遊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此次來訪的臺灣媒體看到大陸新農村建設情景,感觸頗深。聯合報記者王玉燕說,此次之行,她看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力量,王屋鎮政府通過發展農旅產業,教會的是農民謀生之道,臺灣在精緻農業方面有技術,大陸有市場,雙方應合作促發展。她表示,看到今日之景,“對大陸未來的脫貧工作很有信心。”(完)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柏木窪村田地全景。(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柏木窪村種植戶王三柱家門前制種育苗。(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記者團參訪“第一洞天”道教聖地。(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愚公村負責人王石柱介紹村莊變革。(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农旅齐发展——济源王屋镇奏响脱贫协奏曲

記者團參訪“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