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是主要分佈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漢族民間傳統制陶技藝。豐富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陸暢達的交通條件,使石灣成為中國嶺南重要的陶業基地。"石灣陶,景德瓷",可以說是概括了中國陶瓷的精髓。與景德鎮陶瓷業不同,石灣窯是民窯,與官窯有根本的區別,它主要是為市場需要生產,為外銷需要而生產。除了生產日常用陶瓷外,還大量生產美術陶瓷等作品。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是主要分佈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漢族民間傳統制陶技藝。豐富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陸暢達的交通條件,使石灣成為中國嶺南重要的陶業基地。"石灣陶,景德瓷",可以說是概括了中國陶瓷的精髓。與景德鎮陶瓷業不同,石灣窯是民窯,與官窯有根本的區別,它主要是為市場需要生產,為外銷需要而生產。除了生產日常用陶瓷外,還大量生產美術陶瓷等作品。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石灣東漢墓出土的陶塑可見其藝術雛形。石灣陶塑技藝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唐至明以前為形成發展期,明清時期為鼎盛期,民國時期為低谷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為全盛創新期。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石灣陶塑技藝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陶塑技藝按實物形態可分為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類。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以人物造型為代表的"石灣公仔"陶塑技藝形神兼備,它吸收各種文化藝術精華,高度寫實和適度誇張相結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形成了鮮明的嶺南漢族地方風格。其製作工藝有構思創作、泥料煉製、成形、裝飾、上釉、龍窯煅燒6個環節,其中煅燒的火候全憑師傅的心得體會。龍窯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種火,分別用於移動燒製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藝嫻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作為民窯,石灣一直面向廣大民眾,因此,陶塑藝術均以實用為原則,並將秀美與實用結合在一起,有著明顯的裝飾特色。石灣陶塑藝術與建築的關係尤為密切,為了適應祠堂、廟宇和一些建築的裝飾需要,花盆、魚缸、花座、花窗、影壁等製作藝術得以發展。為了滿足宗教活動需要,石灣大量製作了偶像、門神。石灣後來的觀賞、玩賞類陶塑藝術是從實用性很強的準藝術脫胎而來的,所以也帶有實用性的痕跡。

石灣陶塑技藝發展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現實的生存環境令年輕人難以把這門技藝當成終身職業。在此情勢下,石灣陶塑技藝中注入了大量外來元素,傳統技藝難以保存,急需保護。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佛山市的劉澤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非遺科普|石灣陶塑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各地不斷有新的陶瓷生產基地崛起,石灣過去發展的許多優勢已不明顯。有資料顯示,石灣陶瓷行業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發展之後,石灣的陶瓷原料中心的地位已不明顯,特別是近距離的廉價的優質黑泥和低溫瓷。

面對這種現狀,"中華陶"意識到,要想生存發展,要想讓"石灣公仔"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機,就是必要進行改革,把現代社會的流行時尚元素融合到石灣公仔這一傳統工藝品裡,使其更符合當今社會的大眾審美觀和品位,更能迎合年輕人的口味。

"中華陶"攜手眾多陶藝美術大師,將石灣公仔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

"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石灣陶藝;相信經過"中華陶"融合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打造全新"石灣公仔"必將;把石灣陶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引領全新的時尚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