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斬獲佳績!這四位蘭大「青椒」的精彩課程你聽過嗎?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第34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辦,浙江省教育工會、浙江師範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於8月27日至31日在浙江師範大學舉行。我校4名青年教師斯麗娟、趙偉、王敏珍和李東坡代表甘肅省參賽,與來自全國105所高校的129名選手切磋較量,最終王敏珍、李東坡獲二等獎,斯麗娟、趙偉獲三等獎。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青年教師的成長髮展歷來是我校關注的焦點,教學工作更是學校的立身之本。近年來,學校在提升青年教師講課水平方面多措並舉,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讓小蘭帶你們走近此次獲獎的四位教師,講講他們課上課下、賽前賽後那些事兒,以此向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廣大教師們致以敬意。

王敏珍:認真準備每一節課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王老師主講的《流行病》是一門方法學的課程,對於這樣一門抽象的課程,很多發散思維欠缺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王老師在上課時往往用自己科研項目中的具體案例來對理論知識進行生動形象的解釋,同時會在課堂中適當的增加一些延伸性知識點,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但根基在於保證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

記者前去採訪時,王老師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本不同版本的《現代流行病學》,攤開正在看的樣子,標註得密密麻麻,她說:“如果你要真正地上好一堂課,至少要花費一週的時間去準備這一切,光有這一本教材是不夠的。”瞭解她的學生也說道:“王老師會針對每堂課的知識點,瀏覽通讀不同出版社、不同級別的教材,因為在她看來,每個作者和編者對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回憶起剛當老師時的情形,王老師說:“現在想想當時備課的那種勁頭,基本上我什麼事兒都幹不了,全部都用來備課”,每上一節課,都要用一整週的時間來準備,包括製作課件、熟悉講授內容、設計舉例、知識拓展等,“真的是儘自己所能去準備了”。

隨著講課時間的增長和對講授內容的越來越熟悉,現在備課儘管不需要一週的時間,但也不會少於2至3天,備課內容也不僅僅侷限於專業理論基礎,而是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準備一些與課堂相關的前沿進展,為此她會在備課時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大量的文獻,或者針對授課內容從網站上查找最新的官方報道數據。對於每期的高水平中文雜誌,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相關雜誌、《中華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等,王老師基本上都會通讀,並且大量瀏覽國外高水平雜誌,如美國CDC上針對某個健康問題在全球的進展狀況、世界衛生組織中一些最新的科研進展。

課後,王老師常常向學生徵求意見,對自己的授課形式和授課內容查漏補缺,揚長避短。此外,她還會提前給學生總結後幾節課的知識點,然後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查找資料,準備案例,然後上臺講課,“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同學們自己去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真正學會這種方法”。

說到講課比賽的賽前準備工作,王老師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11月和同事去吉林長春觀摩全國醫藥衛生學第七屆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當時參賽的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青年教師,真的是大開眼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大學一個從事臨床教學七年的老師,他主講主動脈夾層,從幻燈片製作、動畫展示,再結合堂課當中文化素養知識的融入,你就感覺他是在講一個很委婉生動的故事。醫學專業的課程相對比較枯燥,他能把這門課講得這麼生動,讓我很受啟發,原來課也可以上成這樣”。回來後在準備校級比賽、省級比賽以及國家級比賽時,王老師都將觀摩學習到的精髓深入消化吸收,在教案和幻燈片上花費了很多心思。

“一位老師要想實現課堂滿意的教學效果,課後的默默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學習和培養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提升與學生的互動水平,讓學生認可並接受自己的授課方式,除此之外,提升個人魅力和職業良知對於一名教師也同樣重要。”王老師說道:“當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仍然能夠記得在校期間曾經有這麼一位老師教過她,這是一件讓人非常欣慰的事情”。

李東坡:思政課上的“段子手”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談及比賽,李東坡老師向記者介紹道,在省級和國家級兩次比賽中,參賽者分為文,理,工與思政四個組別。每組選拔出第一名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講課比賽。比賽的賽制與內容也比較複雜,每位老師需要先整理教學大綱、撰寫20個課時的教學設計,準備20個教學PPT,每個長達20分鐘,而後在現場教學結束後還要進行教學反思。李老師說:“在比賽時,不僅需要你準備豐富的材料,關鍵是你的講解要透徹和精彩,同時個人的形象面貌要保持端正,還會考驗教師對於時間的把控程度以及臨場反應能力”。比賽的準備工作十分繁重,李老師在比賽前不斷練習,設計教學、控制時間,把握語速,調整內容,終於在一個月的不懈努力下,拿下全國二等獎的好成績。

在問及比賽結束後的心情與感受時,李老師回答道:“在甘肅省比賽過後,得知自己獲得了一等獎,說不激動是假的,內心真的是充滿了喜悅,同時也就對國家級比賽充滿了期待和嚮往”,言語間李老師神色飛舞,“在參加國家比賽時,看到來自各個省份老師的優秀表現,說實話內心還是十分緊張的,比賽完得知自己拿到二等獎,第一反應是開心,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是自己的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希望自己可以在以後的比賽中拿到更好的成績。”

在比賽當中的優異表現除了賽前的充分準備,自然也離不開日常教學的經驗積累。

李老師講授的思政課面向多個學院,在不少學生的心目中,思政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如何增強課程的感染力,如何改變思政課在學生眼中的形象,一直以來是不少思政課教師思考的問題,李老師也不例外。

“我經常在想,學生們到底喜歡什麼,想聽什麼,我要用什麼樣的語言才能讓他們能夠接受這些知識內容?”為了讓學生都能夠喜歡思政課,李老師做了很多嘗試和改變,比如他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結合授課內容融入一些流行語,“不要做顏值控、要做本領控”“馬克思才是拯救世界的Superman” ……,對當前流行的熱門名詞更是信手拈來,倡導學生“不做佛系青年,要做馬系青年”。這種風趣的表達方式為枯燥的思政課增添了新的生機,讓學生們在輕鬆一笑的同時也能深入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時代特徵。

“我首先要保證學生們能夠學習到理論知識,同時增加一些案例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在語言上我也多加改進,用當下流行的語言來講解理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我覺得講課的風格要做到風趣幽默,讓學生們主動加入到課堂當中去”。他這種上課風格既讓他獲得了學生的喜愛,也讓他收穫了一個新的外號“課堂段子手”,“我的目標是一節課要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感受到理論的魅力”。同時,李老師特別反對“思政課很好講”的錯誤觀點,認為“當前社會對思政課存在誤解,我們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既需要講好理論,更需要讓別人真心認同,這比一般科學理論、人文社科常識難度大得多。思政課教師要付出更多努力,既需要紮實的理論積澱、也需要高超的教學技巧、更需要強烈的擔當情懷,才能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除了課上與學生互動交流,課下的李老師也是一位性格開朗、不拘小節的老師,他經常與學生通過郵件、QQ群、微信等方式進行溝通,並表示一律不用署名,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這也拉近了學生和我的距離,有時候學生有些事有些話就願意給我說了,這算是思政課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吧”。在李老師的教育和指導下,2015級思政班學生整體情況良好,獲得2015年蘭州大學軍訓先進連隊、2015年蘭州大學軍訓歌詠比賽二等獎、2016年蘭州大學先進班集體、2017年蘭州大學十佳班級、2018年蘭州大學五四紅旗團支部標兵等諸多榮譽稱號。

“這比我自己獲獎還臉上有光”。

斯麗娟:綠蔭下的火種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走進這間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參天大樹”,樹幹筆直粗壯,樹枝已經碰觸到房頂和兩邊的牆壁,夏日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斑斑駁駁地灑在整潔的辦公桌上,好一個乘涼之處。經濟學院斯麗娟老師一邊“乘涼”,一邊翻看著面前的《發展經濟學》教材,她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將這本書爛熟於心,也是憑藉講授這門課程,獲得了省級比賽一等獎、國家級比賽三等獎的成績。

“我講的是發展經濟學這門課程,發展經濟學與有些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發展的、動態變化的,所以它的理論啊數據啊就是一直在不斷更新的”,斯老師說道,“主要研究二戰以後發展中國家如何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一個國家從貧窮到富裕涵蓋了你能想象到的經濟學科的方方面面,比如金融,比如制度,比如工業化,比如城市化,等等,這裡面哪個拿出來都是單獨的一門專業課程。所以為了準備比賽,我幾乎把經濟學的相關課程又都學了一遍吧,有些自學,有些跑去請教上這門課的老師,光備賽的文字材料從教學大綱到教學方案設計就準備了十幾萬字,每天早上七八點到辦公室,晚上十點多甚至更晚才離開,堅持了有兩個多月吧,沒想過自己能堅持下來。所以最後比賽完,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真的在這個備賽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一些了,以前膚淺的現在深入一些了”。

斯老師表現出來的這種堅持,並不僅僅是為了“應試”才強加給自己的一種品質,同樣體現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她對有關教學的培訓、觀摩、比賽等抱有極大的熱情,“這類活動我都會主動去聽。有一年學校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我沒有參加,但是我去認認真真坐著聽了一整天,認認真真做了筆記。那天下來讓我收穫還是很大的,尤其是評委的點評,就感覺他們在點評我一樣,提醒我有些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自己學習思路上課思路科研思路都很有啟發。”斯老師認真回憶道:“比賽中就連著裝、講課儀態,評委都會有點評,我就深受觸動,所以平常去上課,哪怕那一天狀態不好,我也會收拾打扮一番,學生看著心情也好,畢竟大家都喜歡真善美的東西嘛。”斯老師認為,上課是件隆重的事情,應該有一點儀式感,授課教師從內而外對課堂的尊重就是對儀式感的最直接表達。

就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斯老師斬釘截鐵地說道:“我認為它們兩者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儘管很多人都這麼說,我支持這種觀點”。

她講課的開場總是由一個社會現象或故事切入的,“課堂能夠吸引人也很關鍵的”,斯老師笑言。講到環境問題,一張霧霾的圖片躍然眼前,“很多人認為霧霾是一個環境問題,但如果僅僅是搞環境問題的人來關注霧霾,那麼就停留在技術治理的層面,其實它也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我會跟學生討論它背後的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比例是不是合理。”斯老師把這個話題留作了學生的期中作業,就有學生研究了霧霾對口罩價格的影響,得出了口罩價格、銷量的分佈圖,“不論學生的研究是否有價值,至少是啟發了學生檢索資料、獨立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這我覺得都是做科研工作的基礎吧”。

“冬日裡的一縷暖陽”,有學生在朋友圈裡如是評價斯老師。的確,斯老師對學生不僅考前答疑,還有“睡前答疑”,“我跟學生說,你們隨便加我微信,隨時交流,我不能保證及時回覆,但是我遲早肯定會回覆,所以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是我集中給學生回覆消息的時間。”

在她的指導和鼓勵下,一名學生的有關縣域經濟的社會實踐成果得到了《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一名學生克服害羞心理順利通過武漢大學的研究生面試,她指導的大二學生團隊獲得“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甘肅賽區銅獎。“聽到這種消息我整個人感覺就像被點燃了一樣,真心替他們高興”。

趙偉:提高課堂抬頭率有妙招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这四位兰大“青椒”的精彩课程你听过吗?

“我理解的教學設計,實際上就是老師在上課中把一個很科學的、很深奧的問題拆解開的一個過程,首先用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或者是一個問題,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去逐漸地剖析這個問題,到最後再歸納總結出這樣一個高深的理論,然後返回來再把這個理論引入實際案例,這是屬於一個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形象化的一個過程。”獲得省級比賽一等獎、國家級比賽三等獎的生命科學學院趙偉老師如是說。

趙老師首次得知“教學設計”這個名詞,是從一位頗有經驗的老師口中,隨後他在幾次教學比賽中加深了對這一詞的理解,並慢慢在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在他看來,很多時候學生聽與不聽,取決於老師,“學生選課的時候可能是覺得你這門課很好玩,很有意思,但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將從這門課中學到什麼。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他要引導學生去了解這門課,去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去思考問題。”

因而,趙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很注重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提高學生抬頭率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

選擇案例時,趙老師傾向於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並且他也常常關注時下年輕人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從中選取材料。例如在講解“性選擇”一章時,趙老師就選擇了“男生如何追到女朋友”、“女生如何做出正確的戀愛選擇”一類的話題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同時,為了提高抬頭率,趙老師會播放一些很有意思的視頻,“平頭哥”蜜獾追逐人類的視頻就很受學生的歡迎。

此外,趙老師還學到了一種提高學生抬頭率的特殊技巧——留空白。“這個空白很多時候就是停頓,講課講著講著忽然提一個小問題,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我會立馬停下,然後觀察大家的反應。這個空白不會太長,一般就幾秒鐘。這時候教室裡就會突然靜下來,那些正低頭玩手機、寫作業的同學就會突然抬起頭來看我,對把學生的思路拉回課堂也有一定效果。”

課堂小實驗也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不錯的方法。在《鳥類鑑賞》一課上,為了讓大家理解雙眼定位現象,趙老師讓同學們捂住一隻眼睛,然後讓同學在自己面前放一支筆,然後用手指去戳那支筆,“大家基本上都戳不到,因為一隻眼沒法定位,所以大家對這個就認識很深。這堂課下來效果很好,大家注意力很集中,熱情很高,最後也有一定的收穫。”

對比如今講課的“遊刃有餘”,趙老師笑著回憶起第一次上課的情形,“那是2014年跟杜老師合講的一門課,我清楚記得當時講的就是性選擇,我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專門準備這門課,當時沒有教材,參考資料全是英文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觸行為學,我把整個英文教材全部看完,又把杜老師給我的課件全部看了一遍,還是怕自己忘,就把上課要說的內容全部打印下來了,並且背下來了。真正上課的時候,因為太緊張了,背的太快,PPT也翻得快,兩節課時的內容一節半課就講完了,學生就反映說‘老師您講的太快了,我PPT還沒看完呢’。”

談到今年參加的講課比賽,趙老師著重說到了省級比賽,“實際上準備這場比賽的時間是比較緊張的,當時手頭上有一些科研工作,還有一些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基本上就是屬於抽業餘的時間去準備比賽,所以每天都在熬夜。本來我的胃不好,加上熬了一個多月的夜,比賽的時候不巧我的胃病就犯了,整個人沒有什麼力氣,講課講到最後的時候,基本上坐在後排的人就聽不見聲音了。後來去跟評委交流,他們也說到這個了,當時就覺得可能得獎是沒有什麼希望了。所以最後我有這樣的結果還是覺得很意外的。”

四位“青椒”雖只是千千萬萬

奮戰在一線教師的代表

但三尺講臺上

永遠有這樣一群人

為蘭大學子授業解惑

我們又何其有幸

文字:任妍 拜曉紅 關玉真 馬曉月 丁香

主編: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