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孩子的作業讓你頭疼嗎?博士後育兒專家給你支招!

开学啦,孩子的作业让你头疼吗?博士后育儿专家给你支招!

开学啦,孩子的作业让你头疼吗?博士后育儿专家给你支招!

Hi,你好,我是張香玲,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後。今天我們來聊聊孩子的作業。

开学啦,孩子的作业让你头疼吗?博士后育儿专家给你支招!

朋友圈裡曾流傳過一個段子:“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到做作業,雞飛狗跳,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前一秒如膠似漆,後一秒分道揚鑣。”

這個段子非常的鮮活、形象。我也曾經看到有家長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而到了搭支架的地步,也經常聽到家長抱怨“下班我沒有一點時間,就是陪孩子寫作業”等。在談到“作業”這兩個字時,感覺家長們是有萬語千言,對於孩子的不滿、對於教育體制的抱怨、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等等。而對於孩子而言,他感受不到自己對作業的100%責任感,孩子的感覺是:作業不是我自己的事情,而是爸爸媽媽的事情,因為他們比我還要著急、還要關注。

作業成為阻擋家長同孩子建立聯結的一堵牆。那這個牆能不能變成家長同孩子聯結的橋樑呢?

對於作業問題,國內外也是有大量研究的。在此,首先與你分享兩項研究,幫助你對作業產生更加全面、正確、理性的認識。

美國頂級學府斯坦福大學對作業做過相關研究,研究表明,花太多時間做作業會導致孩子焦慮,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或者是出現不合群的現象。

知名的發表過一篇論文,明確宣佈孩子的作業量太大,會造成成績的下降。這項大規模研究是針對7725名西班牙學生進行的調查,學生的平均年齡是14歲,男孩女孩都有。研究顯示,如果老師每天規律的佈置家庭作業,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可以提升50分,所以家庭作業的正向意義是無用爭議的。不過,研究進一步顯示,每天1小時的作業量是最高效的【劃重點哦,每天一小時哦】。當每天作業量在70-90分鐘之間時,學生的標準考試成績只會有很小部分的提升。研究者指出,這點提升完全不值得學生每週多付出2-3個小時!更重要的是,如果每天作業到了90分鐘,成績反而會下降。

可以看出,這兩項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太多時間做作業沒有益處。在瞭解了和作業相關的頂級研究成果之後,我們需要怎麼做呢?如何和孩子去溝通作業的事情呢?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同理孩子,與孩子達成統一戰線。寫作業對於孩子來說就如同我們家長下班後老闆要求加班,如果老闆也和你說“我讓你加班是為了你好,為了你能夠更好的成長,為了你做出更好的業務”等等諸如此類的道理,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感謝老闆的辛苦栽培嗎?也許你說會啊,老闆這麼器重我,問題是一次兩次還可以,如果老闆天天要求加班,天天和你講大道理你能忍受嗎?所以,孩子經過一天的辛苦學習回到家後還要寫作業,產生負面情緒、想墨跡是正常的。我們首先要同理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背後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就是爸爸媽媽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接納他們的感受、同時給與他們認可。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明確作業的目的和意義

家長需要花時間和孩子專門討論“作業”,明確作業的目的和意義。心理學上的意義療法表明,人們往往在明確了要做的某件事情的意義之後,會更加的有動力。在和孩子一起聊的時候也需要注意,是頭腦風暴的聊,無關對錯,都可以自由表達。即使孩子說“老師的作業沒有任何意義”,也需要家長把這點記下來,不做任何評判。

也許你疑惑了,孩子都這樣說了,還不讓我發表看法?這能行嗎?其實,換個角度想,還有什麼比孩子對我們暢所欲言更重要的呢?所以,我們要多聽、會聽。當然,我知道做到這點很難,不過先開始,忍住我們想要表達自己不同意見的嘴,可以使用“筷子方法”,就是誰發言,誰就先拿著一根筷子,其他沒有拿筷子的人不可以發言。和孩子一起發散的思考並明確作業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到最後能夠達成一致,然後用這個一致的意見去實施。比如,如果是“只需要掌握知識,作業是其次的”那就可以不用寫,前提是掌握了知識,家長也可以幫著孩子去和老師溝通,保證學習聽明白了,經過考核證明,也是可以不做作業的;如果沒有掌握,那就需要加強練習,就需要寫作業,把規則都事先制定好。

明確作業的責任主體

上面我們聊了和孩子明確作業的意義,下面家長需要和孩子明確作業的責任主體是誰。和孩子一起明確寫作業是誰的事情?理性上是孩子的事情,家長們也都知道,不過仔細想想,在孩子的心裡他也是這樣認為的嗎?因為在孩子心裡他感到家長要比他們自己還著急,誰著急就是誰的事。

孩子本身是想把作業、把功課做好的,不過如果家長不信任,就會一遍遍的催促孩子。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對作業的責任感,對作業結果負責,而這個結果可能是沒有做作業受到老師的懲罰,比如罰站等等。總之,需要讓孩子明確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並且要對這個結果負責。

用孩子聽懂的話“講道理”

家長在和孩子表達期待或者“講道理”的時候需要看到孩子的年齡,孩子在哪個年齡你需要和他說這個年齡他可以明白的話。

我小時候經常聽到媽媽對我說的是“學習不是為了我們學的,多是為了你自己”,但是我並不理解,反而我相信的就是為他們學的,因為我學好了他們那麼開心,沒學好他們那麼不高興、那麼著急,著急著找老師輔導等等,讓我覺得學習就是為了家長學的,而他們卻在表達不是為了他們,孩子就很容易陷入混亂。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愛上學習,那我們完全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展現學習可以帶來的便利、展現學習的好處。比如為了說明學習英語的好處,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出去旅遊的時候積極與當地人溝通,孩子就瞭解到原來語言是可以讓彼此更好的瞭解、認識的。或者帶孩子逛逛超市裡面有進口產品區,孩子有感興趣的東西,就會拿來問你:“這是什麼呀?”,我們就可以藉由這個機會讓孩子瞭解到外語的好處。這樣的體驗和孩子經由感悟得到的理解比我們和他一遍遍的說“英語很重要”要來的深刻得多。

最後總結,家長首先需要和孩子統一戰線,同理孩子對於作業的看法。然後一起明確作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作業的責任主體是誰,家長還要看到孩子的年齡,不要只是講一些孩子聽不懂的大道理。

好啦,說了這麼多,去實踐吧!

开学啦,孩子的作业让你头疼吗?博士后育儿专家给你支招!

最後留個作業:和孩子聊聊作業的意義以及作業的責任主體。

只有你做了,才能看到改變。只有你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期待能夠聽到你做作業之後的感悟和心得,下方留言給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