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衆的思考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自從8月31日爆出了“京東老闆劉強東涉嫌性侵女大學生並被美國警方逮捕”的新聞,彷彿是給9月份國內外的媒體一劑春藥,媒體頓時像炸開了鍋。

由於該事件與娛樂圈半年前發生的某高姓男藝人在澳洲被指控的罪名相同,所以剛開始大眾對該事件的反應首先是基於劉強東本人作為一個正面的中國知名企業家的形象這個層面進行評論的:“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一個劉強東”,“原來之前做的慈善舉動都是騙人的!”“有錢人的世界真是搞不懂!”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然後又出現一波主打感情牌的風評,這個主要是針對劉作為一名有家有室的家庭角色來發表議論的,“天下男人都一個樣,誰都不能免俗!”“我們的錢都被這種人掙去了,想想都覺得噁心!”再加上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和黃毅清的推波助瀾:“應該是價格沒談攏”,“今日起,奶茶妹妹要更名為抹茶妹妹”......更將這起事件推到了風口浪尖,後續更多的是吃瓜群眾瞬間變身福爾摩斯,有理智派、陰謀派、博弈派等,還出現了有圖有真相併聲情並茂地將當天事件發生過程還原,其中不乏有分析事件的因果關聯、持續追蹤當事人的後續動態、人肉受害人的個人信息等等,真可謂無不面面俱到。

小編在想,各位看官,要是你當年的數學老師發現你將他當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要激發的你的那些發散性思維就被這麼一件社會事件激發出來了,他會不會懊惱不已啊:“明明有這麼簡單奏效的捷徑,為何我那時還要嘔心瀝血循循善誘地費力不討好呢!”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劉強東事件依然在發酵,其實小編認為發酵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這群吃瓜群眾,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社會心理學視角出發,公共事件面前,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最驚人的事實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其一,群體能讓處在這個群體中的成員似乎是換了一種方式來感覺、思考和行動,這與人們在獨處時也就是獨立思考時的感覺、思想和行動的方式完全不同。

其二,這種集體心理會讓人感到有種不可戰勝的力量,這種力量會讓他感情用事,而如果他單獨一人時肯定會有所收斂,群體無名無姓,所以不用負責任,當約束個人的責任感消除時,會增加人們肆意妄為的幾率。

其三,處在群體中的個人的場依存性會增強,他們會比一個人的時候更容易接受暗示,這樣就造成群體心理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當了解了群體心理的這些特點後,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怎麼與我們常常提到的“網絡暴力”類似呢?

沒錯,在這個網絡時代,群體心理的形成和表現受益於互聯網這個平臺,比如,某大學貼吧有學生髮了一條帖子吐槽了一下今天下午課堂上由於自己上課睡覺被老師點名批評這件簡單的小事,“**專業的**老師課堂枯燥,他還很愛找學生的事兒!” 然後過了兩三天,當他再回到發帖的論壇看的時候,估計會被嚇到“**老師一介草包,沒什麼真材實料,經常公報私仇!”“他上課沒收了我的雜誌,但卻拿給其他班的學生看了,真沒師德!”“就會諂媚校領導!可能是哪個領導的親戚吧!”......還有更多的吐槽甚至人身攻擊。

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巨大力量,會把我們自己看到的最簡單的事情描述的面目全非,通過形象來思維,而被涉及的形象本身又涉及一系列與它沒有任何邏輯關係的形象,再通過暗示和傳染,一個人“發現”的事實,很快被眾人所接受,形成集體幻覺。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說到“網絡暴力”,不得不提8月20日的德陽兒科女醫生不堪輿論壓力輕生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很普通,當事人前兩天和丈夫在一家泳池游泳時,被一中學生有意或無意碰到,然後要求對方道歉但遭到拒絕,氣惱之下當事人丈夫出手“教訓”了該學生,自此,兩個家庭結下了樑子,然後事態朝向非常不可思議的方向發展下去。

今天在這裡小編並不是帶領大家分析及評判孰是孰非,而是想要讓大家關注到從最早事件剛剛發生時,吃瓜群眾的反映:當初看到網上發佈的視頻資料,顯示一成年男子在泳池將一未成年小夥兒撂翻時,個個義憤填膺,譴責施暴者,都是一副替天行道陣勢,呼啦啦一幫人,開始拉弓搭箭,刀劍齊施;到了事態發展到了就其中的一方因為有了民眾的幫助,而另一方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這種地步時,當時那幫“正義化身”的民眾又紛紛倒戈,調整了矛頭,對準了你曾經擁護的那一方,如此的雷厲風行,可曾想過當初逼死女醫生有你們的身影,現在卻轉身要替她討要公道?這裡多說一句:

熟不知此時對事件另一方的口誅筆伐的情形與當時對待女醫生的情形是多麼地相似啊!

“劉強東事件”引發的關於烏合大眾的思考

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名的大眾心理研究的著作《烏合之眾》中指出,群體是衝動、易變、暴躁、輕信的,群體中有學識的個體和無知的個體是沒有區別的,群體情緒誇張和單純,容易走極端;群體同時表現出偏執、專橫和保守,這也能很好的解釋社會的變革的力量最開始是源於少部分人身上的;群體在道德層面要麼更高尚,要麼更卑劣。

所以當我們能夠覺察出更多有關群體的特點後,希望今後儘量遠離“網絡暴力”,避免其傷害,也免於傷害別人。

最後,關於此次劉強東事件,小編我想表達一下個人的觀點和建議:無論是哪路英雄,都不是什麼白月光,作為芸芸大眾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具體的情況只有當事人最清楚,與其關心這些,還不如男人們想想自己怎麼開個京東,女人們想想如何讓自己靠真本領去明尼蘇達大學讀個書來得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