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中考!我要去加拿大留學了!

中考才剛剛結束,家長們開始為孩子的升學頭疼。市重點,區重點越來越高的分數線,讓很多非常有潛力的孩子在中考的高強度壓力下失之交臂。難道一次中考就能決定孩子的前途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國內公立中學、國際高中、國外高中的區別吧:

一、課程:

公立高中:所有的學生都按照同一張課表上課,一成不變。主要是應試課程,社團選修課很少。

國際高中:學校會安排學生上美國或者英國的課程,但是同時也會加入國內高中的必修課。

國外高中:自由選課。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科目。除了專業性強的課程,學生們還可以選修烹飪、社交禮儀、設計、攝影、瑜伽……這些國內難以想象的課程,可都是實打實算學分的哦!

別了,中考!我要去加拿大留學了!

二、課堂:

公立高中:四五十名學生一板一眼地坐在教室裡,老師講,學生聽,填鴨式地教學,互動交流環節很少。

國際高中:程度不同的學生很難全面地被一個老師照顧到。雖然教材是純英語的,但是學習氛圍仍然以中文為主。

國外高中:小班教學,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老師。老師甚至可以在課堂上教學生打牌,然後將經濟學的理論結合在下棋的過程中。在尊重老師的前提下,和老師爭論起來都是可以的,老師還會稱讚你是很有想法的孩子!

三、教學:

公立高中:黑與白,對與錯,一定會有標準答案。只注重高考的最終結果而不是確認學生是否學到有用的知識。

國際高中:花費大量時間幫助學生刷題,包括IB和A-Level課程的考試以及SAT,ACT,TOEFL的刷分。

國外高中:擁有優於其他國家的語言和多元文化環境,更易於提高英語水平,獲得國際性的視野。有機會就讀和國內同樣優秀或更好的大學,有更多機會升入世界頂尖大學,接受最好的系統教育,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能力。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更利於培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自我規劃的能力。

別了,中考!我要去加拿大留學了!

四、學費:

公立高中:便宜,普遍不到1萬元/年

國際高中:一年在10萬到20萬之間,並且含有一些隱性費用(比如:活動費,餐費,校車費,校服費)。校服費和餐飲費少則2萬多則4萬。活動費用是佔最大比例,比如各種暑期活動和夏令營都在2萬起步,更精彩的活動至少5萬。10~20萬(基本學費)+ 12~15萬(隱形費用)= 32 ~35萬左右/年(國際學校總費用)!

國外高中(以加拿大的公立和私立學校為例):6-15萬元/年。

中國部分國際學校一學年的學費

別了,中考!我要去加拿大留學了!

根據美國新聞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World Report)公佈的2018年全球最棒國家排名中,加拿大排名第二,這已經是連續兩次位居NO.2!優秀的西方教育體制、包容的文化環境、積極的移民政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孩子來加拿大留學。加拿大是少數可以接受國際學生入讀本土公立中學的國家。而2018年為了進一步鼓勵低齡學生留學加拿大,加拿大移民局專門推出了“中小學簽證計劃”(Study Permit - Primary & Secondary Program),進一步簡化中小學生簽證的資金材料,可謂一大利好消息。那麼加拿大中學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一、良好的語言環境

很多公立中學的學生都是母語為英語本地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無疑對留學生的英語提高非常有幫助。尤其適合那些希望在小學、初中或者高一階段前往加拿大留學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接受能力強,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助於其迅速適應加拿大生活和教育。

二、全面的課程設置

加拿大公立中學除了數學、英語、歷史必修課,還有很多根據學生們的個人愛好所開設的選修課程,比如藝術、音樂、體育、手工等,這給學生提供了發揮每個學生特長和愛好的的平臺。

別了,中考!我要去加拿大留學了!

三、豐富的課外活動

學校經常組織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學到一些課本上的知識,比如上歷史課,老師有時候會組織學生去博物館,由導遊和老師分別來講述某段時間的歷史內容,有助於提供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這些課外活動會被計入學分。

四、超高的性價比

加拿大公立中學每年的學費大概在12000加幣,相比較國內動輒20萬的國際學校費用,低齡留學加拿大,無論是在語言、學習氛圍上,都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低齡化留學已成為一個趨勢。與其他留學國家相比,我們更建議孩子在中學階段開始進入加拿大學習:

1、選擇中學留學,不用擠國內中考、高考的獨木橋。加拿大中學提供的大學預科課程,有助於學生選擇大學、選擇專業。

2、中學生留學加拿大,不需要提供雅思或者託福等語言成績;對英語能力不夠的留學生,加拿大各中學為其提供免費的、專門的、與其語言能力相適應的英語課程。

3、在加拿大讀4年中學,可以和當地學生一樣申請大學,不需要提供雅思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