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去城市裡生活?

農民張東


1.葉老歸根的傳統!

老年人知道壽命不長,將來還要埋家鄉。不願在外成孤墳,入祖為安心不慌。千百年的老規矩,誰也不願去變樣!


2.生活習慣的養成!

老年人一輩子去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習慣難改變。只要天天吃白饃,知足常樂怪快活!在家隨便去吐痰,到城上下不方便。在村隨便可嘮嗑,在城沒人搭理咱!


3.不願愧累某孩子!

老年人都是多子女,願住閨女家才放心。兒媳不是自己養,說話不靈愁臉長。不能一直住女兒家,又怕死後兒子不當家難進家場!

4.婆媳關係難處好!

婆媳本是兩代人,沒有義務話短長。一個城裡享福愛乾淨,一個農村土骯髒。遇個兒媳不孝順,不如農村習慣樣。兒媳變臉兒要嚷,孫哭奶奶回村慌。此事公開可討論,兒媳也要變老孃!


苗萬平談情感


最主要的是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不願意也不好輕易改變。再加上種種現實困難,好多老年人不願意去城市生活。

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

老年人在農村生活了很多年,生活方式上衣食住行都適應了農村生活,比如做飯願意用土灶不願意用天然氣,吃飯主要吃自己家地裡產的東西,比城裡超市裡的東西便宜還更放心,在衛生方面沒有城裡這麼多的講究,雖然條件比城裡差,但是在農村生活的自由自在,到城裡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時間,其實也很困難。每個人作出改變都很難,更不用說上了年齡的農村老人。

交往圈子的變化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朋友和親情,農村老人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社會圈子已經固定,都在身邊,和老夥計一起聊天喝茶打發時間才不寂寞,到城裡很難容易別人的圈子,上了年齡再重新交朋友談何容易,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圈子,那種空虛和寂寞感覺是很難接受的。

和子女的代溝

能把農村老人接到城裡來的子女應該都是極為孝順的,但是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代溝肯定也是客觀存在,在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有時候順著老人也不是,逆著老人也不是,這種時候老人會感覺比較難堪,如果遇上婆媳關係一方面的問題,老人就更難在城裡呆下去了。

總之,老人是生活在城裡還是農村最終要尊重老人的意願,尤其是還有自理能力或者兩個人能相互扶持的情況下,把老人接到城裡來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真是到了城裡,老人也應該放開手腳適應城裡的生活,有問題及時告訴孩子溝通好,家和萬事興


財迷攝影


姐姐08年在城裡買房安家,作為子女我們孝順父母自然是應該的,所以姐姐也就第一時間把父母接到城裡生活一段時間,可是父親與母親剛到姐姐家住了,幾天就嚷著要回農村老家生活。為此姐姐開始還很生氣,說父母不懂得享受,後來再姐姐的追問下,父母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消費習慣

父母說,我們來到城裡,幹啥都要花錢,就連做飯用棵蔥,都要花錢,這要是在農村我們直接到菜園裡拔棵就好。我們農村吃喝早就自給自足,不需要樣樣都花錢買吧,居家過日子需要節儉。來到城裡這幾天,看你們三天兩頭下館子,你這兩天吃飯花的錢,都夠我們幾個月的生活費了。農村人看不慣城裡的鋪張浪費。



生活習慣

父母說,在農村我們吃完晚飯都會在路邊或者場院裡扎堆聊會天,可是來到城裡覺得自己變成了“啞巴”,誰誰都不認識。看著城裡老頭們聊著火熱,我們愣是插不上嘴,再說他們說的我們根本聽不懂,而且城裡人看我們的眼神都不對。農村人到城裡變成了“會說話的啞巴”



喧鬧的孤獨

父母說,我們在城裡哪是哪都不知道,都不認識,在屋裡實在待不住了,下趟樓結果找了一個小時愣是找不到自己住在哪棟樓幾號門。只好現在樓下傻傻等你們回來,回到家中又是面對四面牆。更沒有想到的是,你們在這裡住了快一年多了,連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叫什麼名字了,這樣是我們忍受不了的孤獨。農村人到城裡便走進了“喧鬧的圍牆”



父母說完這三點原因之後,姐姐也不再強留父母親,因為姐姐知道這三點,只是父母不想留在城裡的一小部分原因。也許父母在農村至少還有鄰里的陪伴,也許父母習慣了勞作,突然間停止勞作,也就失去了方向。農村人都是閒不住的人。


話三農


一般來說,農村老人都是不願意到城市生活的。即便城市的生活水平好,他們寧願呆在鄉下。即便城市的伙食好,他們寧願吃簡單一些。

很多農二代在城裡買了房子,如果不是為了照顧孫子,鄉下父母是不願意進城的。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進城覺得悶

在農村,鄰居都認識,大家經常串門,經常坐一起聊天,但在城市裡,大家關上門,誰也不認識誰。有的對門住了幾年,也就是見面笑一笑,少了一種氣氛。

在農村住慣了的老人,進城是各種不舒服,各種不自在,還有,城市的高消費,讓他們覺得心疼。他們永遠不明白,為什麼野菜價格那麼高?為什麼有蟲子的玉米更受歡迎?總之,城市沒有家的感覺。

第二:進城覺得不習慣。

農村人有個大院子,但進了城,只能蝸居在100平方左右的房子裡。農村人平時比較隨便,但進了城,進門就要換鞋,每天還要洗澡。農村人吃飯比較簡單,但進了城,每頓飯都要炒幾個菜,每天吃飯看著都發愁。

在農村住慣了的老人,逛不習慣城裡的超市,逛不習慣城裡的菜市場,偶爾下飯館吃一頓飯,都會替孩子心疼幾天。

所以,還是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一下,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只有他們喜歡,才是最合適的!


快樂農人驛站


其實喜歡在哪裡生活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生活習慣的問題,為什麼農村的老人不願意隨自己的子女去城市裡生活?

最大的原因還是生活習慣決定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農村很多的人都在城市買房了,所以一些年輕人也想自己的父母一起去城市裡住,但是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老人是不願意的。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了,去城市裡生活肯定是不習慣的。

在農村沒事了可以找一些老人一起說說話,聊聊天這家走走,那家坐坐,在農村一些老人每天就是這麼度過的,但是你去城市了能去那裡呢?一個人不認識,和誰去說話,白天年輕人都要去工作,小孩子還可以在家玩手機,但是老人也不會玩手機,除了看電視什麼也做不了。而且老人你讓他一天都坐著真的比做工都難受。

在農村自己想吃什麼就自己種點或者養一點,在自己的院子裡種點蔬菜,養幾隻雞。這些東西吃起來又健康,也不擔心有農藥或者激素等等。

而且去了城市還要給自己的子女增加負擔,在農村自給自足,什麼都是自己來做,也不會擔心給子女多大的負擔。

其實不管在哪裡習慣就好了,就像你讓一些成立的老人去農村生活也不習慣,不管父母在哪裡生活,都隨便填的意就好,如果不在自己身邊一年一定要多回去看看,畢竟父母年紀大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好好珍惜。


張家界小伍


老牛說:

每一個父母都是非常願意和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兒女生活在一起的。幫他們分擔下生活的壓力,一起聊聊每天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

但是現實往往不近人情。

伴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是一天天變老。


尤其是在這個發展非常之快的社會,年老的父母已經跟不上這個社會,他們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吧兒女送到了城市生活,孩子的生活方式,消費理念,與父母越來越遠。

孩子在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後,與那個從小長大的原生家庭逐漸的疏遠了,孩子融入了城市,適應了城市 生活方式,和人脈關係,而父母不是這麼快適應的。


其實這些做父母的這些與城市的不適應,只要孩子有需要都會忍受的。

父母擔心的是怕自己的介入影響了孩子小家庭的生活。城市人愛乾淨,自己在農村生活習慣了與土地為靠的生活,孩子已經嫌棄了父母。作為父母的是不願意看到這樣的,

所以選擇了留在農村生活,那裡才是他們快樂生活的地方,只有與兒女保持這種距離,他們才感覺這樣才是為了孩子好。


不忘初心的老牛


老人在農村待了大半輩子,早就習慣了農村生活讓他們搬到城裡去只會帶來更多的不適應。可以這麼說農村裡的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勤勞,彷彿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氣一直去勞動才能心安一樣,

突然讓他們閒下來只會感覺到不踏實,而城市裡沒有屬於他們的田,他們的雞鴨豬羊,沒有他們的天地所以他們不想去城市居住。


子女們把老人接到城裡經過一段快樂的時間後會因子女們的忙碌讓他們在大房子裡面享受孤獨,因為他們沒有事情去幹,所以說他們想在哪裡住就住哪裡,我們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不輕易去改變他們的習慣!


平原鄉村小民


確實是,且是大部分。什麼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由於文化,技術,經驗方面的原因,對空調,全自動的洗衣機,暖氣,現代的灶具,廁所的用具,電視音響,電梯,甚至保險門鎖等的操作不熟,不會,易出差錯,出事故的事不少見。對老人來說,很覺不便不慣。老人不會享用,更覺老而無用,無所作為,心裡有壓力。

二,農村老人大部善於勤勞做事,這事也只是種莊稼相關農活,而家務也不過是燒柴煮飯,洗衣,掃院這類簡單勞動,老人們大都以終日的勞動,度晚年,用他們的話說: 不幹活反而會生病,幹了活餓了吃飯香,累了晚上好睡覺。但到了城市,環境大變,終日無所事事,反而吃飯不香,覺睡不好,絕對不願長住。老人的感覺,青年人缺乏理解,說"老人有福不會享"。

三,城市當然有著很豐富的文化生活,如公園的唱戲,唱歇,跳舞。書店的各類圖書,資料,會館的書畫展等,但大部農村老人,沒有這些愛好性趣和追求。他們在城市找不到自己的快樂,那裡也不樂意去,反覺不自由,沒意思,整天一個人在家,說是如"坐監一般"的不好受。其實,真有老人被鎖在家裡的事,理由是怕老人受騙,引進壞人。

四,還有些是婆媳關糸方面的原因,如,老人的做事,年輕人未必滿意,婆媳關糸本是個老大難題,情親生兒女常期一鍋吃飯,也會發生矛盾。城市住宅面積很有限,多個老人絕非小事。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農村老人,大部都留守農村,獨立生活,確實自由隨便。雖然青壯年人大都在外,無特殊情況,老人也能夠自理。老人不缺衣食,不缺錢花,鄉下空氣好,菜新鮮,住房面積大,住在農村也好,也行。兒女們能做到常回家看看,儘量改善農家生活條件,住城住鄉,隨老人之便,我認為,城裡也住住,以長見識,以適應時勢,多住鄉下也行,因為老人樂意,確也有上述明顯的好處。


琵琶嘴


農村的老人當清晨起來打開院門,端著一碗粥,在門口就可以和隔壁的老鄰居們邊吃邊聊,旁邊的幾條阿黃歡快地搖著小尾巴,幾隻小雞仔在土裡扒拉著找食吃,爽朗地笑聲此起彼伏。



在房前屋後種個幾壟小地,一根水靈靈得黃瓜、一個紅豔豔得西紅柿,隨時就可以摘了吃。地瓜豐收了,窖起來,冬天的時候每天扔一個地瓜到大鍋灶下燒剩下的火堆中,不多時香噴噴得薯香就飄出來了,是外面的烤地瓜不能比擬的,香甜久遠。




冬天的時候,老鄰居們找一個背風向陽的地方,一包瓜子,一壺水,曬著暖暖的太陽,全身也是暖暖的。




在鋼筋水泥圍成的樓市裡,沒有家鄉熟悉的那一抹綠,那一汪清泉.....故土難離,落葉歸根,對於生活了將近一輩子的地方,幾乎投入了他們的全部感情,城市始終不是他們所向往的。


似水流年100663109311


很多原因,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寧願待在農村裡也愛出到城裡和子女一起生活,如果是硬要接他們出來,他們也是願意出來幾天而已,這裡面其實原因也非常的多。


第一,農村生活他們住的習慣了,有很多的親戚朋友,沒有語言的障礙。在我們的父母老一輩,他們都是農民出身,一生跟泥土打交道,已經捨不得這個環境了,當地也有聊得來的朋友親戚。在城市裡生活都是以普通話為主,現在的農村老人很多都不會普通話,主要以本地方言為主,如果生活在城裡他們一定會很難受的。
第二,在城裡,每棟樓都是獨門獨戶的,鄰居住了幾年都不認識,父母住在這樣的環境會非常悶的,平常去公園走走,那還不如鄉下的山水和空氣。所以,城市的生活並不是能夠吸引他們,雖然說物質上是有優勢,但對於他們吃苦過來的,這點又有多少的誘惑呢。

第三,農村老人怕打擾城裡兒女的生活和工作,有些老人他們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一旦來城裡生活,就會給子女的生活增加負擔,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成本。有些兒女搬到城裡後,生活習慣已經改變,而作為上一輩的父母,他們自由隨性慣了,兩者在一起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第四,我覺得是有這種情況的,那就是在城裡的兒媳或者女婿和老人相處不愉快。我是親眼見過的,年輕人嫌棄老人的,覺得他們生活習慣很差,不願意一起吃飯和同住,為此常常發生矛盾和吵架。

其實,農村老人不願意來城裡生活也是有他們的理由的,但只要兒女能協調好這些關係,還是可以接他們進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