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6月16日,中国第25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13名队员心怀奉献之情离开祖国,乘机前往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他们的工作开展得怎样?生活适应吗?初到坦桑尼亚后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夜色渐渐深沉下来,弯弯的月亮在金星的陪伴下,静静地挂在高高的椰子树上,偶尔一朵白云从它的面前飘过,犹如害羞的姑娘用面纱悄悄遮住自己绯红的双腮。印度洋上的微风轻轻拂过稍有波澜的水面,荡起一层层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慢慢地向岸边移动。此刻,正是落潮时,浪花拍打岸边礁石的力量越来越弱,就像要睡着的孩子一般。

难得的一个清闲时刻,已是夜里的9点,房间里没有开灯,一个人冲了一杯当地产的绿茶,坐在阳台的矮凳上,边品茶边听着细碎的涛声渐渐远去,初到坦桑尼亚两个多月来的经历,以及对于这座东部非洲经济上最为发达的城市——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的印象一一浮现在眼前。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第一天踏出达累斯萨拉姆JULIUS NYERERE 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就被这边的蓝天白云所惊讶。因为是沿海城市,海平面总觉得就在眼前,蓝天和白云触手可及一般。走进国家驻坦大使馆和经济商务代表处,院子里草坪干净平整,绿树成荫,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站在国旗下,面对眼前的颜色对比,更加增加了内心的爱国之情和身处国外的自尊自豪感。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第二天,我们就做了具体分工,和老队员朱健队长认真全面地做好了物资和药品器械的交接。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随后,驻坦桑尼亚大使王克、驻坦经代处林治勇代表、坦桑尼亚国家医院和卫生部分别接见我们医疗队。向我们介绍了坦桑的整体情况,包括本届政府的执政情况、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情况、治安情况以及社会风俗、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并提醒我们平时出门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我们在认真交接和适应性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驻坦党支部的学习。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97岁生日之际,王克大使主持驻坦各机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特意与医疗队的共产党员合影留念。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慢慢的,所有队员均已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生活中,队员们团结协作,如家人一般,快乐生活。

在来到非洲之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有关坦桑尼亚这个横跨赤道的热带国家的情况。坦桑尼亚位于东部非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说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医院里不是很忙,每天可能都会有比较多的闲暇时间,都说非洲的人们做事相对比较慢,生活非常容易满足......

然而,通过这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发现,达累斯萨拉姆给我的印象与之前的认识有很大差距。初识穆希比利国家医院。达市的穆希比利国家医院工作非常繁忙,从周一到周五,手术室里的工作会从早上持续到晚上。因为这个医院是坦桑尼亚最大、级别最高的医院,各个科室的病患很多。特别是儿外科病区,几乎每天都有很多转诊过来的各种情况的患儿。而且这边患者的病种多样化,较大的肿瘤比较常见,有很多手术要比国内的情况复杂。正因为如此,有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实习医师来到达市的穆希比利国家医院参观学习。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他们本院的麻醉医师很少,助理医师比较多。现在,连我在内只有6名能签字麻醉医师,其中本院医师3名,古巴医师2名。所以,我现在和他们一起排班、听班。听班时不管白天还是深夜,经常会被叫去处理急诊手术的麻醉。

医院的整体现状与国内的还是存在差距的。尽管他们的一些专业科室里面也有能够掌握现代高端技术水平的医师,也有很多医师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学习过,但是,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医疗设备有很好的,但大部分只是能将就着能用的。药品多以印度制造的为主,耗材有很多是中国造的,而且与我们应用的不一样。在这里,经常有发达国家的医疗团队来到这所医院手术,团队出行,外科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带着医疗设备、药物、耗材等,时间都不长,一周到一月不等。

他们的医院管理实行的是严格的转诊制度。病人转诊过来都是先通过转诊医师预约。所以医院里的秩序很好,虽然病人很多,但是看不到拥堵的现象。

这里人们对医师都很尊重,而且非常信任,据说在坦桑几乎没有医疗纠纷。达累斯萨拉姆这个位于东部非洲的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街上也能随处可见行动匆匆的人们,他们的节奏也是很快。而且,会经常看到和听到人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的大笑,人们的幸福感是很高的。这个国家的人们大都比较热情。有时候我们白天(晚上不敢)走在街上,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中国医疗队的医师时,总会听到他们用当地语言对我们说:Rafiki,Rafiki,Karibuni,Jambo.(我的朋友,欢迎你们,你们好。)走在医院里,也会碰到很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的医务人员和市民。当我们向患者说:Mimi ni daktari wa china(我是中国医生)时,他们都会很高兴让我们给他们检查或做一些处理,他们都很信任中国医疗队医生的技术水平。

害羞的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躲了起来,只剩下金星独自眨着永无困意的眼睛。海浪也已退到了十几米远的地方,等待次日回来再次冲刷细嫩的沙滩和坚硬的礁石。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坦桑尼亚会有更美好的体验,对达累斯萨拉姆这座国际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到坦桑,印象达市——援坦纪实(一)

秦承伟

秦承伟,麻醉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滨医附院麻醉科主任助理,现任第二十五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2000年7月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即留至滨医附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和麻醉教学工作至今。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于徐州医学院攻读麻醉学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擅长临床各级手术的麻醉管理,特别是危重病患者和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同时对于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生命支持亦有专长。现已发表论文8篇。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滨州市医学会第四届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滨州市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锋共产党员、“十佳医师”称号等荣誉称号。

觉得不错,请点“赞” 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