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繞行岐山——《易經》

岐山不但是《黃帝內經》的誕生地,也是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的誕生地。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也就是說,當時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獄中,西伯昌潛心研究易學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易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由此可見其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的最崇高地位。

《周易》的核心就是”三易”,即”簡易”、”不易”、”變易”。簡易是指世間萬事萬物無論多麼複雜,當人們瞭解其本質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簡單;變易是指世間萬事萬物時刻都處在變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不易是指很多事物的表現方式可能是多種多樣,但引發這些表現方式的規律、法則是不變的。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即”理、象、數”。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後果。

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瞭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西行漫記:繞行岐山——《易經》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

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易,變也!各種病不瞭解病根變化如何瞭解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

《周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範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

《周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說過的”日用而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