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曹操麾下猛將如雲,典韋,許褚,張遼,李典,夏侯惇,于禁,龐德,徐晃,樂進,張郃,曹洪等,每個都是以一當十,勇冠三軍。其中於禁,張遼,樂進,徐晃,張郃五人被稱為“五子良將”,與西蜀的“五虎上將”齊名。“五子良將”于禁排名第一,戰功最多,功勞最大,但樊城之戰時,他卻晚節不保,貪生怕死,命運悲催,最後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張繡降曹後,因曹操辱其嬸母,張繡起兵反曹。這一場惡戰,曹操失去愛將典韋,愛子曹昂,狼狽至極。這時候夏侯惇手下青州兵燒殺搶掠,于禁來不及稟報曹操,當機立斷,將作亂的青州兵盡數清除後,又安撫百姓,為曹操賺得好名聲。而後,于禁打敗張繡,解曹軍之圍。曹操對於禁大加讚賞:“將軍整兵堅壘,不計名利,雖古之名將,亦不能比!”

于禁這個人,應該說剛出場時,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忠良死節之臣,淡泊名利之士。他冒著被誣告謀反的罪名也要先斬後奏,所以他說:“分辨是小,退敵是大”,在他眼裡,個人的榮辱是小事,行軍打仗才是大事。按說這樣的一個將領在戰場上應該是英勇無敵,視死如歸的,但結局恰好相反。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于禁在戰場上的表現太令我們失望,他貪生怕死,屢次投降,最後像個皮球一樣讓別人踢來踢去。樊城之戰,于禁,龐德被關羽水淹七軍,龐德寧死不降,關羽雖敬其忠義,但不得不將其殺死。而於禁貪生怕死,率三萬部下歸降關羽,這也是于禁悲催一生的開始。

于禁歸降關羽後,被關羽關押到江陵,後來東吳取了江陵,于禁又被東吳所獲。不管怎麼說,于禁是一員老將,孫權還是比較給他面子的。但孫權手下有一名大將叫虞翻,處處為難於禁,時不時地諷刺挖苦他。有一次,于禁和孫權一塊騎馬,虞翻指著于禁的鼻子大罵,你一個降將,怎敢與吳候同行?搞得於禁下不來臺。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這還不算,重點是虞翻肆意羞辱謾罵他,他卻滿臉堆笑,欣然受之,並經常在孫權面前說虞翻多麼好。于禁在吳國,為求自保,竟然無恥到這種地步。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東吳將於禁送回魏國。于禁見著曹丕,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當年樊城之戰是他還是滿頭黑髮,如今已經兩鬢斑白,曹丕雖然鄙視於禁這個沒骨氣的東西,但是看到眼前這一幕,最終還是沒有忍心降罪于禁,還重新啟用他為安遠將軍。你以為曹丕有這麼好心嗎?錯了!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曹丕讓于禁出使東吳,出發前,讓他去拜謁曹操的陵墓。這一拜,要了于禁的命。曹操墓室的壁畫正是水淹七軍,畫中龐德寧死不屈,而自己卻向喪家之犬一樣跪地求饒。可能曹操到死也沒有想到,一個南征北戰跟隨自己三十幾年的將軍,怎麼還不如半路出家收穫的龐德呢?于禁羞愧,後悔,走出墓室後不久便鬱鬱而終。後人司馬光評價說,曹丕讓這樣羞辱于禁,還不如直接殺了他,這樣的行徑真不配是帝王所為。曹丕用心何其毒也!

投降其實沒什麼,龐德也是降將,張遼,張郃,黃忠,魏延,姜維,太史慈,甘寧都是降將。但他們投降不是貪生怕死導致,他們投降後,也沒有把氣節丟了。而於禁,不用跟別人比,看看身邊的龐德就夠了。龐德臨死之前對關羽怒而不跪:“我深受國恩,豈能苟且偷生,辱沒了氣節?”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只有他貪生怕死,命運悲催

于禁啊于禁,九泉之下,你有何面目去見曹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