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岳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


前言

甄嶽來:中國第一代家長,孤獨症社會性康復教育創始人。

甄嶽來的女兒曾患孤獨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孤獨症在中國醫療和教育領域還鮮為人知,在沒有任何資訊、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和現成理論、方法可以參照的情況下,甄老師夫婦對女兒堅持不懈進行社會性教育,女兒完成了義務教育,職業高中教育,20歲大專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25歲戀愛,26歲結婚,29歲懷孕生女…像每一個女孩兒一樣,她經歷並體驗了人生應該經歷的各個階段,完成了為人妻、為人母的人生角色。

這就是甄老師和她的女兒締造的傳奇,這就是中國的社會性教育締造的傳奇!

二十多年來,甄老師將幫助迷茫中的家長當做自己的責任。她身患癌症後,仍然堅持為家長和教師進行社會性康復教育指導,在全國各地開展講座,並出版了《孤獨症兒童社會性教育指南》《孤獨症社會融合教育》兩部著作,撰寫了《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支持》《自閉症兒童智力開發》《自閉症言語功能康復訓練》《自閉症兒童行為塑造與矯正》《自閉症兒童情緒與人際交往功能訓練》《自閉症兒童數學教育》《自閉症兒童自我意識培養》等10部社會性教育系列教材。

甄嶽來:醜小鴨的蛻變

甄嶽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


女兒從小就顯露出了早慧的特徵,兩歲認識一千個漢字,能背幾十首兒歌,語言清晰。後來,她的發展似乎開始停滯,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起來,女兒顯得有些不一樣。

比如,常常獨自一個人長時間踱步、轉圈,雙手無意義地舉起晃動,並伴有自言自語。固執地“依戀”一件小物品,如小玩具、紙片、草棒等,拿在手裡單調地重複抖動,走路、吃飯,做任何事時都不肯放下。

與大人對話時,只有短暫的目光對視,然後轉而註釋其他物品,或表現為目光散亂,不看談話對象。缺乏主動語言,很少主動和父母說話,不提問題,但是問他時可以有被動的應答語言。

語言詞語刻板,缺乏生活化語言,說話時節奏急,語調高,使用“你”、“我”、“他”較晚。不和同齡孩子說話,更不會和同齡孩子游戲、交往,別的孩子主動接近她時,她總是躲開,喜歡一個人獨處。按成人的指令做事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

行為刻板化,一但打破了她的刻板化程序,便大哭大鬧,情緒反映激烈。睡眠時間比同齡兒童少20%——30%,入睡困難,長期熬夜,興奮起來就難以控制。動作不協調,偏食,消瘦。

1

女兒入小學時,我們確定了通過教育干預在年滿16歲,也就是青春期時實現康復的總目標,並且制定了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這四個階段目標。行為一個一個地糾正,難點一個一個地突破,效果一點一點地積累。回顧起來,孩子每一階段的發展,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

1990年,5歲半的女兒進入普通小學的學前班,這是她接受的唯一一年正規的學前教育。

1991年,6歲半的她進入普通小學,6年後,她和其他學生一樣,完成相同的學業,通過了小學畢業考試,取得她人生中社會性發展水平的第一個證明——小學畢業證書。

隨後,3年初中,3年職業高中。歲月如歌,雖然艱苦卓絕,但當年的醜小鴨實現著向社會人的一步步蛻變,經過中學、高中,女兒的問題行為明顯地消失了,情緒也越來越趨向於平復,尤其是自我認識大踏步發展,在很多情況下她能夠做到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自我調節。更可貴的是,高中時期,女兒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她處理問題的靈活性有較大進步。

2003年,高中畢業後,她升入大學,學習商務英語專業,並於2007年畢業。畢業後不久,經過獨立面試,她順利在一家便利店就業,成為一名營業員。

2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伴隨著中國孤獨症康復行業日益崇洋媚外、形式化訓練到處盛行、各路方法遍地氾濫的同時,我們毅然讓女兒置身於常態的社會生活當中,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將正常社會環境下的壓力轉變為動力,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不斷遇到問題,然後輔助孩子解決問題,在一次次解決問題中,使孩子的思維能力、社會功能都獲得最好的發展。依靠長期不懈的社會性教育,原來步路蹣跚的醜小鴨,一天一天,蛻去了原來的容貌,終於,她變成了一隻期待著飛翔的天鵝。

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是女兒上初中時,有一天,我在房間裡忙著,聽到女兒在客廳裡清亮的一聲喊:“媽,吃飯了哈,飯做好了!”這一聲,平平常常,帶給我的卻是莫大的享受。

3


我的女兒,她打理著日常家務,開啟了職業生涯,更揭開了情感生活的序幕。

在她的夥伴們紛紛戀愛結婚的時候,我看到了女兒的眼中飄逸著憧憬,臉上綻開了對愛情的嚮往。那幾年,愛情與婚姻是她與同齡女孩間說得最多的話題,於是,在女兒26歲那年,經人介紹,我帶著女兒前去相親。

生命的花季如期到來了。女兒有了屬於自己的情感期待,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了我無法給予她的心理感受和生命經歷。那以後,我發現她經常躲在房間裡,關上門打電話。我永遠記得讓我感動至深的那一天:女兒打完電話,從房間裡走出來,臉頰緋紅,眉間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媽,這個世界上,除了您和我爸,還沒有人說愛我,今天,我聽到了這句話!”

這是她的人生,她體驗到了應該屬於她的東西。一年以後,女兒走進了婚姻。

4


2013年,在全家的企盼中,一個小生命開始孕育了。女兒的妊娠反應非常劇烈,幾乎無法進食,三四個月內,體重減了近40斤,而且伴有高血壓。我心理壓力極大,心疼女兒,幾次勸說,想讓她終止妊娠。

但是,女兒堅持要做媽媽,她堅定地說:“我一定要生下我的寶寶,誰也別想反對!”我被她做母親的渴望深深地感動了。

2014年春天,女兒順產,生下了她的女兒。這一天,在中國姥姥的行列裡,多了一個甄老師。伴隨著嬰兒一聲聲的啼哭,一個健康、聰明的小生命,給我和女兒的人生,也給一家人的平凡生活,鋪就了最動人、最絢麗的華彩!

寶寶出生四個月後,我因為結腸癌住進了醫院,這一次離家,近四十天時間,出院後,接著就是化療、複查、中醫,頻繁地往返醫院。家裡沒有月嫂,沒有小時工,沒有保姆,女兒承擔了餵母乳、洗衣服、夜裡照顧孩子等等大部分家務。母親,這一角色激發出的愛與責任心,真的讓我異常地感慨……

轉眼間,四年多了。

一個屋簷下,每天柴米油鹽,鍋碗瓢勺,老人孩子,生老病死;一個五口之家,有時候吵吵鬧鬧,有時候其樂融融,這是傳奇嗎?

其實,這就是生命與生活的交響曲,而奏響這一旋律的,不是哪個高明的專家,更不是哪個“神奇”的方法,而是屬於中國的社會性教育。



大米後記:與甄老師四小時的傾心長談

甄嶽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

甄老師和大米交談

訪問甄老師一家的願望由來已久。原因很簡單。甄嶽來老師的書籍曾幫我們一批批家長走出最初的迷茫。何況早就知道甄老師已經當上了姥姥,最近,又聽到了一些關於她們祖孫的傳說,對這樣一位絕無僅有的“中國姥姥”,我想知道她和她的女兒、她的外孫,到底演繹著怎樣三代同堂的生活?

第二,我更想探知的是:如今年近花甲的甄老師,從中國孤獨症康復的荒蠻時代走過來,她到底用了什麼神奇的方法,又是怎麼樣神奇地創造了這樣一個三代同堂的生命奇蹟呢?

2018年5月14日,在我知道甄嶽來這個名字9年之後,我終於見到了祖孫三代——甄老師,她的女兒和小外孫,真是令我感慨萬分。

那個下午,我與甄老師有長達四小時的談話。我聽到的並不是一個關於她自己多麼悲切、多麼艱辛的過往經歷,她也沒有彰顯自己多麼地與眾不同,沒有誇大自己的成就與優越。


▲▲▲


反而,她說得更多的是對孤獨症真相的揭示——用甄老師自己的話說,她是“從皮看到肉,從肉看到骨頭裡”:“孤獨症的康復不是追求教孩子一些片段的桌面知識,不是教會孩子一些生活中根本沒有用的形式技能,孤獨症的康復教育最終是為了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下去的社會功能——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最應該學會的是怎樣在生活中解決問題!讓孩子幹人事,說人話,有人味的康復,這才是康復的真諦!

這麼多年,甄老師都在堅持孤獨症家長的培訓,她說,對家長說出孤獨症的康復真相,這是她晚年的工作,是她生活的意義。

“在中國,還有很多家長對社會性不瞭解,或者有誤解,有很多‘社會性盲’。很多人還不知道,社會性教育何止拯救孩子,它首先改變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它還給我們的是一個完整、和諧、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生活。”

對於女兒,甄老師直白地告訴我,如果說女兒是成功的,那不是因為她有多麼地完美,而是因為她已經承擔了她身為女性的所有角色,如果說她是一個奇蹟,那不是因為她的能力,而是因為她懂得她自己是誰,什麼是自己的責任,她每天都在盡心盡力地生活。

甄嶽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

甄老師正給大米講述孤獨症兒童發育軌跡

在與甄老師女兒的對話中,我驗證了甄老師的這番話。

就餐時,和我打過招呼後,她就轉向了孩子,從此,她自然流露的慈愛目光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孩子:拿水壺給孩子喝水,帶孩子去洗手間洗手、上廁所,我想和她閒聊幾句,她只簡短應了兩句,視線一直圍著女兒轉。

我問起她和老公的感情,她很直率地說,沒有一開始雙方在一起那麼熱烈了,變成了一種日常的親情。我問她是否還有再要一個孩子的打算,她搖搖頭:“我和老公都不願意再要了。因為孩子太費精力了。”

我問她:“你想要孩子將來做些什麼工作,或者說,上一個什麼好學校,你對這些有要求嗎?”

她回答:“我對她沒什麼要求,我覺得她能成長得人品正,能夠很善良地對待別人,我就滿足了,我不希望她有多優秀”。

她告訴我,她會經常在家陪女兒做遊戲,不過一般都是“應女兒的要求”做配合。她會給女兒講故事,孩子會安排她充當動畫片或者遊戲的角色,比如玩小兔乖乖,她就說我當“兔娃娃”你當“兔媽媽”。

談到婚姻,她說:“我覺得吧,談戀愛、結婚、生子都經歷了,就是完整的人生了。”

我問她:“但是你自己更享受和更喜歡哪段的生活?”

“我覺得都有好(的一面),如果沒有那種經歷就不完整了。”

“就是說,沒有經歷過你就會覺得缺一段。”

“對,如果沒有這個小孩,我還是會覺得缺一部分。”

……

對話中,我理解了甄老師說的:“這是屬於她自己的生命過程,我只是幫助她實現了人生的完整體驗。”是啊,這是多少父母的夢想,是又多少家庭的渴望呢!

看著活波可愛的小外孫繞膝嘻戲,姥姥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她真的是集天地之靈——像每個乖孩子,她是爸爸媽媽血脈的結晶,她是姥姥社會性教育的傑作——這就是發生在這個小生命身上的奇蹟。

辭別了祖孫三人,我決定在“大米和小米”平臺為甄老師、為社會性教育開闢一個專欄,由甄老師親自執筆。

“大米和小米”要做的是: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父母,不僅僅是讓大家看到一個很多家庭、很多孩子可以期待的未來,中國姥姥,三代同堂,這已經不是一個傳說,更重要的是,大米和小米要告訴大家,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最終修成正果!

甄老師也直率地說,作為行業的頭部自媒體“大米和小米”,如果缺少了“社會性教育”,那會是“大米和小米”公號的一大遺憾。

接下來

甄嶽來老師將在

“大米和小米”開設社會性教育專欄

瞭解她和她創造的社會性康復教育

敬請期待!


加入大米和小米QQ群

一起分享討論

甄嶽來,她和女兒締造了康復傳奇!


兒童成長中心值班手機

深圳 13682646196 / 18938044894

上海 18516618207/18521556705

廣州 18620202651/186202026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