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訓揚新風之四十二丨土塘鎮鼓樓劉村:劉溉軼事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家訓八條:敦孝悌,睦宗族,教子弟,端士品,務忠誠,戒健訟,戒奸險,戒流蕩

都昌土塘鎮信和村委會在土塘、杭橋、化民三鄉合併成現今的“土塘鎮”之前,是屬於化民鄉管轄。村名“信和”,源於這一帶眾多劉姓村莊的祖先叫信和(1373-1441)。信和公明永樂年間由十七都筱港下堡的棗樹下,遷至棠山寨頭嶺桂花園。其後裔為紀念先祖開基而將棠山壠稱為“信和壠”。老屋劉村的信和古祠成為這一帶劉姓人家共同的尋根之所。信和村的鼓樓劉村,始祖叫劉溉(1465-1536),從信和公至劉溉的代系傳承是:信和公長子名劉濟一,劉濟一第五子名劉鎬,劉鎬第四子名劉溉,劉溉是信和公的曾孫。鼓樓村起初村名叫“二舍”,改稱“鼓樓”與皇恩浩蕩相關,明嘉靖皇帝賜建一座鼓樓在村頭,旌表劉溉功德。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鼓樓外景

鼓樓歷500餘年風雨已成古樓,至今猶存,分前、中、後三進。前為萬年戲臺,時下成為村民娛樂的好舞臺,2018年鼓樓村的首屆“村晚”就在戲臺上鏗鏘啟幕;中為官廳,接待賓客之所;後為祖祠,其實現在整座鼓樓已儼然成了村上人緬祖懷宗的祠堂。在歲月的風塵裡,鼓樓幾經毀損,村民屢次籌資修復。2014年,政府撥款將鼓樓修葺,修舊如舊。2018年春,江西省公佈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溉鼓樓”名列其中,都昌同批列入省文保單位的還有都湖鄱彭中心縣委舊址、新四軍都昌留守處舊址、都昌縣第一個中共黨小組成立舊址。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前進天井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中進官廳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後進祖祠

關於“劉溉鼓樓”,1993年版的《都昌縣誌》在“文物”卷、“古建築”章、“樓閣”節獨記此樓:坐東朝西,樓進深8米,寬8.5米。樓柱20根,分4行均勻排列。柱子下有紫色正方形礎石,礎石上墊有高0.17米,寬0.25米的木墊板。樓下高約2.3米,樓上高約3.5米,磚木結構,青磚瓦風火牆,歇山頂、重簷,八角微翹,窗欞明亮,氣勢巍峨。在“人物”卷、“聞人表”章留下寥寥數語:劉溉,正德二年舉人,滕縣、望江縣知縣。

“劉溉鼓樓”——斯人已逝,斯樓猶存。讓我們從蒐集到的關於劉溉亦真亦幻的軼事中,遠望他的有些清晰起來的背影。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一字師

劉溉,字一清,號澤山,明代中葉成化元年(1465)農曆十二月初五日亥時出生。娶曹氏,生五子。劉溉自幼聰慧,孜孜好學,成人後以當私塾先生為業。門生弟子不少人金榜題名,先生劉溉卻屢試不中,名落孫山。

某年秋闈,劉溉又試,答著八股文題時聽見隔壁傳來一 考生的低嘆:“激字急死人,激字何處尋?”劉溉低聲救“激”:“三點白下方,反文在右旁。”解“激”了的考生從此記住了他的“一字師”的出處:“小小劉溉是都昌”。

這位考生叫桂萼,是明中期朝廷裡的風雲人物。桂萼,江西餘江縣人,官至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兼學士、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是嘉靖皇帝身邊的寵臣。其主推的賦稅改革“一條鞭法”成為“嘉靖新政”的亮點。後告老還鄉,歿於1531年。劉溉仕宦生涯的諸多傳說與桂萼的舉薦相聯。劉溉歿於1536年,與桂萼是小老鄉,一個是江西南康府人,一個是江西饒州府人,且生活於同一個朝代。史籍上對桂萼出生年月無確切記載,以劉溉、桂萼同赴考場且有“一字師”之緣來推斷,劉溉是屢落屢考的“晚成”之人,桂萼年齡應該比劉溉小几歲。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鼓樓裡存留的道光年間的碣石

“時也命也”

有人在遊覽過鼓樓後將劉溉的功名記述為“進士”,其實劉溉終其一生只是個“舉人”。劉溉與“進士”擦肩而過,倒有個傳說。

劉溉在明正德二年(1507)赴京趕考,其時已43歲,年逾不惑。閱卷主考正是當年考場“激”死人的桂萼。劉溉憑著厚實論策功底擬被錄為進士,參加皇帝的面察,只待沐恩欽定。正德皇帝在威嚴的宮殿正聲問劉溉:“朕聽說你飽學鴻儒,滿腹經綸,為何至今才得中榜?”劉溉心裡激動,惶恐不安,竟一時語噎。龍顏慍怒,擔慮“非聾即啞”之輩誤了大明社稷,叱令無言的劉溉退下宮殿,“進士”不晉了。桂萼見了垂頭喪氣的劉溉,責怪“一字師”:“皇上金口玉言問你話,先生怎不作答遲榜之故?”劉溉一腔懊惱感慨功名路上的跋涉之難:“時也!命也!”桂萼無限惋惜:“‘時也命也’,有此一語應答皇上足矣。”劉溉時命不濟,以“舉人”之身在鄉邑再執教鞭。

桂萼是正德六年(1511)中的進士,正德二年(1507)應該做不了“舉人”劉溉的主考官。“時也命也”的一聲嗟嘆,或許發生在劉溉與桂萼同赴京城趕考的場合更具合理性。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戲樓

智取象膽

1519年的冬季,54歲的“小老頭”劉溉,在老家已是庭前坐看花開花落的坦然心境。某日,聖旨突至,隆冬季節召劉溉急奔京城。已是重臣的桂萼在京城告之原委:近日壽安皇后邵氏得異症,御醫開出的藥方是要取大象之膽做藥引。聖上派人戮殺數頭大象,皆找不到象膽。又是桂萼在皇帝面前舉薦劉溉有取象膽獨法。桂萼想以此為“一字師”找到沐皇恩而入仕的捷徑。劉溉向皇帝獻出他博覽古書識得的取象膽之法:象膽在體內按時有序地移動,象亡則膽失。每天午時整,象膽行至右後膝追風穴,此時將追風穴刺破剖開,象膽流出,象體稍事調理無礙。皇上派人依言行事,果得象膽,皇后藥到病除。皇上稱道劉溉“賽庖丁”。

次年秋,蒙古韃靼派來使者,拉來一個千斤重的大冬瓜,並修國書一札,言十天之內猜出冬瓜內藏幾籽,我邦便臣服大明,並歲歲朝貢。反之的潛臺詞是“兵戎相見”。正德皇帝諮議眾臣有籽幾許,皆面面相覷,莫衷一是。桂萼再薦博學多才,通曉天文地理的“一字師”劉溉。皇上想起上年的取象膽之法,歡喜而諾:“此次劉溉若解朕難,定當封官賜爵。”第十天早朝,應召而來的劉溉行謁拜之禮,稟言“千斤冬瓜一粒籽”。皇帝當庭命桂萼持劍而驗,果見獨籽。蒙古使者服膺稱臣。

自此後,劉溉擢升山東曹州府定陶縣縣尹。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戲樓八卦頂

入仕圖治

正德十五年十二月(1520),55歲的劉溉終得皇上賞識,上馬赴任定陶縣縣尹,勵精圖治展示平生抱負。

定陶縣毀謗官吏、訟訪官衙成風,前任縣令不勝煩擾掛冠而去。劉溉到任第三天,街集上的幾個無賴無端闖入縣衙取鬧,劉溉對為首者拘役並處於極刑,殺一儆百,定陶民風漸定。劉溉愛民如子,公正勤勉調處訴訟。他為政清廉,將自己的俸銀經常用於接濟飢寒交迫的窮人。他的官服破了,妻子竟找不出好點的綢布片縫補。定陶地處齊魯要地,朝廷重臣每經此邑,以往縣令輒備厚禮相送,以期通天。某一日,一寵幸太監南下經過定陶,索要厚賂,劉溉不從,凜然相拒:“定陶敝邑,無一相送,惟爾烏紗帽一頂!”劉溉在定陶延攬賢才,振興吏治,政聲遠播。兩年多後,得巡按王御史等人舉薦,調任山東幅員最大的滕縣為縣令,定陶百姓泣淚夾道相送“父母官”。時任都御史陳九疇詩讚:“帝與陶丘設好官,兩年風力過臺端。茅簷密密春風暖,花縣團團夜月寒。黎庶有天生意足,奸邪無地骨頭酸。牛刀又向鄰邦試,鹹看天行健翮搏。”

北部旌賢

劉溉履新山東滕縣縣令是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四月,真正踏上兗州滕縣的土地是在五月初一,端午節的氣息撲面而來。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新“村規民約”

劉溉赴任滕縣的“第一把火”是整肅吏治,催收了歷年租欠的錢糧賦稅。是年冬,山東境內採礦工揭竿而起,連克山東、河南諸縣。歷兩年,起義軍被朝廷剿殺,餘部在趙智的帶領下轉戰滕縣,據山落寨。趙智勇謀雙全,官軍幾度圍打無功而退。身為明王朝營壘裡的劉溉,對其領地生“亂”,自覺當為朝廷恪職。劉溉親自進山下湖拜會趙智,與之結金蘭之交,取得趙智的信任。嘉靖三年元月的一天,劉溉誠邀趙智下山作客,俠氣沖天的趙智不知“兄弟”設局,隻身赴約。劉溉在趙智毫無防備,酩酊大醉之後縛獲殺之。隨後,劉溉率領團練,會同明軍將趙智餘部一舉蕩平。

朝廷為守土有責、剿亂有功的劉溉頒授“北部旌賢”的獎匾。此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仍存鼓樓,後遺毀。

都臺獎勵

在鼓樓,懸掛著一塊“都臺獎勵”的匾額,是山東欽差巡府都御史陳九疇在嘉靖五年五月題贈給劉溉的。“獎勵”背後,是劉溉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都臺獎勵”匾

劉溉在滕縣縣令任上,剛正不阿,一塵不染,也得罪了不少官吏,奸佞之臣更是讒言詆譭他。“司宗孔事件”更是讓他蒙冤棄官。司宗孔是一名盜首,劉溉在將其捉拿歸案後,念其家貧持孝,又有重新做人的罪悔,便將他留在縣刑房供職。不承想,司宗孔恩將仇報,唆使他人誣告劉溉侵吞官衙的辦公費用“紙價銀”二十兩,省巡按派員核查,不聽相涉人員辯白,將劉溉罷官。劉溉其時奔回故里料理祖母喪事,對官場有點心灰意冷。後經都察院複驗,劉溉冤案得雪,榮獲“獎勵”。

聲聞於天

明朝律例,三品以下官員年滿花甲須“致仕”,回家養老。劉溉入仕既遲,皇上念其治政有方,剿寇有功,加之時任翰林學士的桂萼力薦,劉溉在他61歲時授吏部天官銜,擢升蘇州知府實缺。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知府是官場多少人渴慕的美差。年過花甲的劉溉對廟堂或高或低已是寵辱不驚。浩蕩長江的一場風,讓劉溉晚年的仕宦生涯在心底的波瀾不驚裡被改寫了。在雲遮霧繞、真假莫辨的歷史傳說裡,也許靈秀吳地的蘇州府少了一位來自鄱陽湖畔卓爾不群的知府,凝重古樸的徽地卻添了一位老有所為的知縣。

話說劉溉經京杭大運河過長江南下赴任,驟遇大風,船阻難行。一日在驛館坐風,恰遇赴安徽望江縣就任縣令的鄧八金。把酒臨風,倆人似有相見恨晚之感。鄧八金心生旁意,打起“葉落歸根”的情感牌,勸導劉溉與他互換關文印照。劉溉老來心慕近鄉之地為官,也就答應了。風定船行,各自分道赴任,鄧八金暢達蘇州府,劉溉改道望江縣。劉溉晚年在望江縣縣令任上,為他的仕宦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劉溉年高體孱,朝廷在望江縣城外修建一座接官亭,旨諭“耆宦賢能,來官勿接,去官免送”。

且說鄧八金高就蘇州府知府,魚肉百姓,貪婪無比,怨聲載道,三年後被治罪。鄧八金一度帶著搜刮來的金銀財寶,乘船從太湖回故里。船至湖心,狂風大作,船家喝令鄧八金盡悉拋棄不義之財,顧命要緊。可船欲行而風不止,惡浪滔天中船家質問鄧八金還身存何物。鄧八金哭喪著臉說:“僅存夜明珠一顆。”船家頓足:“正應了烏龍戲珠,快快棄珠息浪!”鄧八金忍痛將價值連城的夜明珠擲向水裡,果見大風頃息,烏雲盡散,總算平安抵岸。

貪婪的蘇州府知府鄧八金伏罪之日,清廉的望江縣知縣劉溉政聲鵲起。鼓樓村的老人講述的劉溉與鄧八金“互換關照”的傳說,顯然有許多不合情理和律制之處。劉溉年邁不願赴蘇州為官,有碑刻載錄為“請假省暮,俯就望江”。劉溉快七十歲時致仕榮歸。嘉靖皇帝賜建一座鼓樓在劉溉的故里二舍村,旌表賢勞。鼓樓鐫刻一副楹聯:四任文林升太守,九重魏闕賜天官。橫批為“聲聞於天”。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嘉靖帝(網絡圖)

劉溉嘉靖十五年(1535年)二月二十一日申時在家鄉壽終,走完了他72年的人生歷程。悠悠五百餘年來,他的後裔承祖德,揚新風,在鼓樓村這片土地上厚德載物,生生不息。土塘鎮信和村是“十三五”貧困村,鼓樓600餘村民將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戰鼓,擂得“聲聞於天”,奏響新時代幸福生活的奮進樂章。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鼓樓村貌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文\圖:汪國山

◁◁◁ 掃一掃關注我們

传家训扬新风之四十二丨土塘镇鼓楼刘村:刘溉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