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國滅了韓國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國滅了宋國之後,卻引發了五國攻齊,差點使齊國滅亡?

左丿子Filv


春秋戰國是個戰亂紛爭的時期,各國戰亂不短,可是秦國滅了韓國為什麼沒有引起五國功秦呢?原因如下:

一、實力不對等

秦國滅韓國時,齊國被五國伐齊後就一蹶不振,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國力也是純弱,而楚國更是在殷長之戰後丟失了國都,只剩下半壁江山,各國現在都盼著秦國不要攻打自己,哪裡敢出手幫助韓國。


二、各國忙著各自的戰鬥,無暇顧及

1. 趙國與燕國在互掐。長平戰役之後,燕國發兵攻打趙國,結果燕軍大敗。趙國國力恢復後,又被12歲的小甘羅從中挑唆,趙國又發兵攻打燕果復仇,年年的征戰使兩國國力都大量消耗。

2.魏國君臣在內鬥。興陵君在第三次函谷關之戰獲勝,使魏王覺得他的威望與地位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於是將他軟禁起來,結果沒幾年,興陵君就掛了,魏國最後的頂樑柱就沒有了。

3.楚國內鬥。楚國公子負芻與楚幽王等人在爭王位。

4.最有能力與秦國較量的趙國名將李牧,因被別人誣陷被殺。

5.齊國權利落入丞相手中,而丞相又已被秦國收買。

三、韓國自找的

韓國一直在做牆頭草,當秦國強大時,它便倒向秦國;當楚國強大時,他又倒向楚國;當秦楚都有事忙不過來了,他又出兵滅了鄭國,所以六國對韓國都沒有什麼好印象,看著他被滅,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出手呢?

綜上原因,所以韓國被滅時,他們都沒出手,但是同樣是滅一個國家,齊國卻引起了五國的攻打,原因如下

一、秦國的推波

秦國不但出兵幫助他們滅齊,而且事後不佔齊國一草一木,列國只看到有強大的人免費幫忙攻打齊國,而且事後不用擔心他會和他們爭搶利益,卻沒想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秦國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在幫助自己把最大敵人消滅,好完成自己的一統天下目標。

二、燕、魏兩國本就與齊國有仇

1.燕國與齊國的仇。他們可以說是世仇了,當年燕國內戰的時候,齊國就趁機把自己的軍隊駐紮進來,對燕國進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燕國的子民恨透了齊國,而且燕國在內戰結束後,燕國國王也一直受齊國的欺負,和當年的越王勾踐一樣,做夢都想怎麼消滅齊國,所以說這麼好的機會來了,燕國怎麼可能不參與呢?

2.魏國與齊國的仇。桂陵和馬陵之戰後魏國的霸主之位被齊國搶走了。


三、宋國的資源

宋國把控著中原的交通要道,自身土地肥沃,而且和其除等多個國家交界,宋國的存亡將關係到戰國七雄之間的格局,這麼一個香餑餑,哪個國家不想要!可是卻被齊國一人吞了,其他幾個人看著能爽嗎,不打他打誰?


四、齊國自身原因

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滅掉宋國以後又實力大增了,對周邊的國家構成了威脅。再加上樂毅等謀士的運作,各國以為齊國有吞併天下之心,能不加緊打壓嗎,


以上原因就是為什麼秦國攻打韓國,五國沒有攻秦,而齊國攻打宋國,卻引起五國攻齊。


蛟潭小郡主


兩者歷史背景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語。秦滅韓時,正是秦始皇時期,秦國的實力已經無人可敵,而其它諸候自保尚不能,更別談合縱攻秦了。下面來重點說說五國攻齊吧,這個事情發生在齊閔王時期,那時的戰國格局是秦、趙、齊三強並立於世,其它諸候國雖稱不上強國,也是國力充裕的二流強國。

五國攻齊其實是繼“馬陵道之戰”之後,又一個戰國格局的“分水嶺”。“馬陵道之戰”後以魏國為首的東方超級強國退出強國序列走向二流,為秦、趙、齊的發展強大騰出了戰略生存的空間;而五國攻齊之後,戰國格局的再度改變,則為秦國一統華夏提供了實質性的可能。

當時宋國擁有工商業大城陶,引起齊、秦等國的覬覦之心。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在蘇秦的鼓動下,做了各諸候朝思暮想卻又不敢做的事,滅掉了宋國吃掉宋國這塊表面肥裡面毒的肉。結果因獨吞“肥宋”招至列國忌恨,由秦國牽頭,燕國大將樂毅統領的兩路大軍打得齊國雞飛狗跳險些亡齊。經此一戰,合縱聯軍在樂毅的統領下連破齊國72個城池並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出逃。合縱聯軍破齊後大肆在齊國為所欲為,唯秦軍按事先約定不取一寸土,破齊後原路返秦。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秦軍在這次戰役中大費人力物力財力卻不要一寸土不要齊人一分軍資呢?果真如之前所說的是為了宋人出口惡氣以“有道伐無道”嗎?顯然不是,其實秦國雖然沒佔一寸土反而勞師遠程耗費軍資還搭上不少秦軍將士不少性命,但秦國卻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

通過這場戰爭,改變了“東齊西秦”兩大超強的戰國局面,使戰國格局朝著“一秦獨強”的有利局面發展。眾所周知,無利不起早,在那個伐交頻頻強則存弱則亡的戰國時代,諸候各國為了強國存國可以臨陣退縮也可以隨時翻臉,甚至有仇不報反做敵國的奴僕的事比比皆是。各國征戰殺伐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便是謀取利益。然利益有大有小有近有遠,這次五國合縱伐強齊亦不例外。各國的最終目的還是想著把已經被齊國吞下肚子裡的那塊宋國“肥肉”從齊國的肚子裡摳出個來各自分肥。然秦的最終目的不是“分肥”,而是弱齊。

弱齊對於致力於一統天下的秦國來說,絕對是一筆“大買賣”,況且時值如今有四國“自費”幫忙已經最好時機。公元前293年秦軍在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佔魏韓五城,經此一戰魏韓兩軍元氣大傷。此後連年征戰至公元前288年,魏韓楚燕四國實力大大削弱,此時的戰國處於秦、齊、趙三強鼎立之局面。五國合縱伐齊正是秦國名利雙收的大契機和列國直接幫秦國“少奮鬥十年”的好事,此舉就算讓秦國直接負責合縱聯軍的軍費都樂意,更何況是各國“軍費自理”?

然而各國卻還在為“各國應該出多少兵?一共要消耗多少糧草?得了土地後如何分配才公平?”這些問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完全被準備發齊國的國難財的眼下利益衝昏了腦子,根本沒有從沒從長遠格局考慮弱齊的不久將來正是弱小諸候各窮途的之時。因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弱小諸候國只能依附於強大諸候下方可生存圖變,強國越多弱小諸候國的依附生存機會就越大,以此強國不和可以選擇彼強國依附。強國越少,弱小諸候國就越危險,此後秦國一強獨大時也正是列國亡國之日。這個道理也解釋了後來秦國滅韓,五國沒有能攻秦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各位看官你怎麼看呢? 歡迎下方留言並關注《海馬叔叔說史事兒》頭號條。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齊國滅宋,國土暴漲幾倍,實力大到秦國懼怕。更別說其他國家了,燕國一直想復仇,抓住當時周邊諸侯國恐懼的心理。聯合五國攻擊齊國一個國家,所以秦國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不去救援,這是有原因的。有人說,五國之中沒有楚國,是因為當時楚國和齊國有聯盟關係。楚國本來想救援,結果齊閔王太昏庸,楚國的援救變為趁火打劫,讓齊國的老百姓很受傷。所以,齊國人也憎惡楚國。後來,齊國在田單的火牛陣攻勢下,很快打跑了醫燕國為首的諸侯國家,很快復國。

復國後的齊國中心放在了國家建設上,休養生息,當然對其他諸侯國已經心灰意冷。面對秦國的拉攏和賄賂,齊國上下都沒有拒絕。所以,秦國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都是無動於衷的,就是因為這些國家曾經差點讓齊國滅國。齊國恨還來不及,更別說幫忙了,幫秦國滅其他國家還差不多。

齊威王時代,齊國任用孫臏打敗戰國霸主魏國,成為戰國中期的中原霸主。到齊宣王時期,齊國成為合縱國之首,率領諸侯國將秦國扼殺在函谷關內15年不敢出關。這15年的時間,齊國可謂是風光無限。當時的燕國發生內亂史稱“子之之亂”,齊宣王作為中原霸主,以匡扶正義之名進攻燕國,而中山也乘火打劫,燕國差點被滅國。齊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齊國軍隊進入燕國燒殺搶掠,讓燕國人非常憎惡。比起子之當政的時候還亂,孟子建議齊宣王撤退,但是齊宣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後來趙國和秦國軍事介入,秦國扶持的姬職戰勝了趙國扶持的太子姬平,姬職即後來的燕昭王。燕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進入燕國,燕國人很快反叛齊國,齊國最後退兵。但是,齊國和燕國已經水火不容,燕昭王誓言為燕國報仇。

齊宣王死後,兒子齊閔王即位,齊閔王在位期間也是齊國和秦國爭霸的時代。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強盛,六國都畏懼秦國,當時的政治格局每天都發生變法。西方以秦國最強,東方以齊國最強,東西方兩個強國,不斷碰撞。但是,齊國當時在軍事上一直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秦國想稱帝的時候,也不忘拉攏齊國,並想聯合瓜分趙國。而燕國間諜蘇代在齊國,挑撥離間,不僅僅排擠人才,讓齊國去掉帝號,還慫恿齊閔王聯合五國攻秦,秦國迫於壓力去掉帝號,並與諸侯議和。此時的齊國已經膨脹,吸粉霸主都被打敗了,緊接著齊國就開始進攻宋國。吞併宋國沒有任何懸念,齊國的國土面積暴漲了幾倍,霸權也達到了齊國的顛覆。然而,與齊國臨近的國家都感到了威脅,害怕宋國吞併以後,齊國會吞併自己。所以燕國復仇的機會來了,燕昭王抓住周邊國家的恐懼心理,聯合五國討伐齊國。


朕史


形勢不一樣。

齊國滅宋是在公元前286年,之後兩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差點滅了齊國。五國伐齊的發起人是燕國,當時的燕國經過變法,迅速崛起。不過當時戰國的形勢卻是齊秦對峙,齊國其實比秦國還要強一些。就在齊國滅宋的前一年,齊國也發起了一場五國攻秦。合縱連橫在這個時期非常突出,此時楚國經過楚懷王一系列失誤後,已經衰落。當時的宋國是一箇中等國家,位於齊,魏,楚之間,實力並不弱。就在十幾年前,宋國就擊敗過楚國。宋國是一塊肥肉,同時也是一塊緩衝地。

齊國滅了宋國,極大的增強了齊國的實力,引起了周邊已經衰落的楚國和魏國的擔憂。而一直在爭雄的秦國當然也不甘心。而經過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也一直在攻打齊國。齊國滅宋,就成了眾矢之的,很快就引發了五國伐齊。齊國從此衰落,秦國一家獨大。山東六國,唯有趙國還能跟秦國相抗衡。

秦滅韓,發生在公元前230年,這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開端。後面僅僅十年時間,秦就一統天下。此時的形勢,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後就已經衰落。山東六國根本就沒有能力對抗秦國。六國合縱抗秦也不是沒想過,11年前,楚國春申君黃歇就搞了一次五國伐秦,結果慘敗。

當時韓國被滅後,其他各國已經戰戰兢兢,根本沒有能力再組織合縱抗秦。


迷蝶夢文史社


五國攻齊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

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亂爆發,齊國藉口平亂,派大軍開赴燕國,僅僅五十天就佔領了燕國全境。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就罷了,沒想到齊軍在燕國境內無惡不作,最終激起了燕國人的反抗,其他各國紛紛表態,如果齊國不撤軍,將會聯合起來與齊國開戰。隨後,齊軍迫於國際壓力撤出軍隊。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護送燕昭王到燕國繼位。局勢開始平靜下來。

燕國這次受辱,讓燕昭王懷恨在心,發誓要踏平齊國,報仇雪恨。於是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豪傑。很快燕昭王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燕國在燕昭王的治理下逐漸興盛,燕國隨即向遼東地區發展,擊敗了東胡拓地千里。強大起來的燕國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找什麼理由滅亡齊國。終於,齊國滅宋之戰給了燕國藉口。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其他五國組成聯軍,攻打齊國。

而秦國滅韓的戰爭雖然對各諸侯國震動很大,卻難以將各國統一起來,首先,各國沒有一個帶頭大哥。齊國在被燕國報復後已經失去參與國際事務的熱心。在遠交近攻的政策下燕國和秦國的關係比較密切,也不想攻打秦國。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已經元氣大傷,心有餘力不足。

魏國和楚國在被秦國近百年的攻擊下更是畏敵如虎。還有就是,等各國退兵後,秦國會集中兵力攻打臨近的魏國和楚國,這兩國怕報復肯定不會支持攻秦。

所以,這就導致沒有一個國家干預秦軍滅韓。


歷史風暴


先說秦滅韓,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那個時候的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後幾代人的經營,已經具備發動滅國戰爭的實力,並且不再懼怕其他六國敢以聯軍形式攻擊了。也就是實力在那裡擺著,老秦人就是準備去欺負你們六個,想咋?韓國之外的五國自保還尚不足,還會有其他想法?他們真的是被老秦人打怕了!!

但是齊滅宋時,齊國並沒有絕對實力,而且我認為這個就是個坑,坑的就是齊國。鼓動齊滅宋的是誰?蘇秦,一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掛六國相印的說客。蘇秦是幹嘛的?戰國時期最牛叉的間諜。從後世的一些文獻看,蘇秦是在幫燕國,雖然他並沒有看到樂毅領五國聯軍基本滅齊的壯舉,但是這件事,絕對是蘇秦一手策劃並實施的。

這裡我一直有個疑問,其實看似是為燕國復仇,但是最終得利的並非燕國,而是秦國。所以,我大膽猜測,蘇秦其實是個雙面間諜,看似助燕,實則幫秦。因為樂毅打趴下的不只是一個齊國,而是抗秦的後勤部長。這一戰之後,戰國格局徹底改變,從秦、齊、趙的三國鼎立變為秦趙對峙,直到長平之戰後,戰國再無能抗秦的國家了。


輪迴的刻度


秦國滅韓,已經都什麼時候了嘛。

自從信陵君魏無忌死後,趙國牽頭組織了最後一次攻秦,且失敗了後,諸國就再也沒有信心合縱了。

韓國為了自保,先是丟了上黨,棄車保帥,然後又用疲秦之計,幫助秦國搞基建設計,修鄭國渠,最後只能稱臣獻土,就這樣都已經逃不過去了。後面燕國就只能寄希望於刺客了。

齊滅宋,引來五國伐齊,吃下去的都吐出來了。這是多極化時代的必然反應:你吃下去了,實力大增,我們相對來說不就弱了嘛,所以肯定得在你消化完成前弄你一下,恢復原先的平衡局面,大家都半斤八兩,好好過日子。

(對於齊國來說,這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攻還是不攻?

不攻的話,不趁自己國運正隆,聲望正盛的時候,將其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土地和實力,那麼這種戰略優勢又有什麼意義。幾代之後就會風流雲散,更加沒有意義了。

攻的話,必然打破國際均衡,遭到幾國聯合進攻的反噬。

兩害相權取其輕,總得來說進攻還是更加有利。

只不過,沒想到結果那麼慘,最後雖然復國了,但是比起全盛時期,五大國土失去了其中三塊,且引發了齊國內部強烈的孤立主義情緒:你們隨便打,不跟你們玩了,俺們就在齊長城內過自己的小日子了。於是,趙國牽頭的最後合縱攻秦,齊國沒有參與。)

楚滅越,然後有垂沙之戰,被揍得夠嗆,祖產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都丟了,可以說是拿了甜瓜,丟了西瓜,總之還是賠本買賣。

秦得蜀,也曾引來幾國攻伐,只不過秦國守住了。而且巴蜀這種偏僻的地方,比不得中原附近的宋地得失,所以引發的反彈也比較弱。


史川成都


《大秦帝國》可以說是歷史正劇裡面稍有的經典之作,其中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依然延續了前兩部裡面的好口碑。而這部劇裡面最讓小編熱血沸騰的當數蘇秦引誘齊閔王攻宋,導致五國攻齊的橋段了。不過看到這裡,小編萌生出一個想法,此時的齊國只是攻滅一個小小的宋國,就招來其他諸國的嫉恨。那麼為什麼在秦始皇的時候,秦將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滅了,其他五國為什麼就無動於衷呢?為什麼沒有合縱攻秦呢?


首先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齊閔王攻宋會導致五國攻齊。

第一:燕國和齊國可以說是世仇了,當年燕國內亂的時候齊國派軍進入齊國。進入燕國的齊軍在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燕國的君相臣民都是恨透了齊國的。在燕國內亂以後繼位的燕國國君燕昭王也一直遭受著齊國的欺辱,他就像當年的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嚐膽,做夢都想著可以滅齊。可以說,五國攻齊就是燕昭王處心積慮得來的,在這個時候,燕國怎麼可能不參加伐齊聯軍呢?


第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齊國打敗了曾經的霸主魏國,成為了新的霸主。秦國也在商鞅變法以後的河西之戰中擊敗魏國,乘勢崛起。公元前296年又在伊闕之戰中斬首二十四萬,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的虎狼之秦。而北方的趙國也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滅掉了中山國而異軍突起。可以說,此時正是三強並立之時。當然了雖然趙國為三強之一,國力還是要稍遜與秦齊的。此時的秦國為了弱齊,使得戰國格局更有利於自己,當然也願意出兵了,這也是秦國君臣盼望的。


第三:列國都是無利不起早的,當時的伐齊聯軍的實力要比齊國強得多,而秦國的秦昭襄王又表面自己是不會佔齊國一草一木的。而且齊國還會在河東吸引齊國主力。在這樣優厚的條件誘惑之下,列國都被眼前的利益的誘惑下,競相伐齊。

此三點為,為什麼齊閔王滅宋招致五國伐齊。

那麼為什麼秦國滅韓的時候就沒有招致五國伐秦呢?小編認為也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在秦國攻韓的時候,秦國對各國也都是送去了大量的財務,讓列國在秦國攻韓的時候不要出手幫助,並保證秦國不會攻打其他國家。而且在戰國末期,韓國已經在戰國七雄中無足輕重了,沒有哪個國家真正看重韓國的存亡,所以也就沒有其他國家來救韓國了。

第二:在秦國滅韓的時候,秦國對六國已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齊國在五國伐齊後就一蹶不振。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也是國力孱弱,而楚國更是在鄢郢之戰後丟失了·國都,只剩下半壁江山。如此,諸國已經是自顧不暇,哪還有餘力來援救小小的韓國,只求秦國不來攻它便好了。


第三:五國伐齊,燕國最主動,秦國又當起了帶頭大哥,列國在秦國的率領下自然敢和齊國開戰,就像當年的邯鄲之戰,在趙魏的帶領下,列國鼓起勇氣,進行了最後一次合縱伐秦。而此時,諸國皆畏秦如虎,沒有國家帶頭的情況下當然就沒有合縱伐秦救援韓國一說了。

這就是為什麼秦國滅了韓國之後沒有五國攻秦,而齊國滅了宋國之後,卻引發了五國攻齊。


小麗實


因為時勢不同。

秦國滅韓國時,秦國實力已經對其餘各國佔據極大優勢,各國已經喪失對抗秦國的信心,成為一盤散沙。首先是齊國長期奉行和秦國友好的政策。其他各國在公元前241年曾經合縱攻秦但遭到失敗,從而再也無心無力抗秦。並且各國高層有能力的人如信陵君,春申君此時都已死去,再也沒有可以領導各國抗秦的人。


齊國滅宋時,還有一個秦國在實力上與齊國相當,趙國,燕國分別處在趙武靈王,燕昭王治下,都處於軍事上的鼎盛時期。齊國滅宋打破了勢力均衡,激起了各國的憤怒。秦國想要一舉打垮齊國這個最強競爭對手,趙國要奪取河北地區,燕國要復仇,魏國想奪取原本宋國的土地。各國聯合的力量是齊國根本不能抵擋的,而齊國國土又缺乏天險和縱深,結果一戰就幾乎滅國,從此退出強國行列。

齊國失敗後,實際上形成了秦國和趙國的兩強格局,只是秦國更強一些。在齊國,燕國眼裡趙國是大威脅,它們更願意對秦國友好。趙國曾經長期以齊國為主要的攻擊對象,於是在長平之戰時齊國拒絕支援趙國。燕國在戰國時期與秦國親近了一百多年,長平之戰後還曾進攻趙國,它很晚才改變親秦攻趙的國策。因此這時無法形成六國聯合抗秦的聯盟。

長平之戰後趙國變得弱小了,燕國也逐漸認識到秦國才是最大威脅,五國抗秦聯盟才逐漸成型(而齊國始終沒有加入),但這時已經太晚了,五國聯合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垮秦國。秦國本身的實力加上函谷關天險足以讓它抗衡五國。


談史說事


春秋戰國的殘酷兼併和軍事戰爭,也正是激發當時諸子百家思想大爆發的時代,僅僅以軍事而言就有著名的《孫子兵法》、《孫武兵法》等享譽中外軍事理論的經典,更是被美國西點軍校視為研究東方軍事思想的必修;當然那個時期還有很多文化和哲學思想的派流誕生,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家學派、法家、墨家等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思想豐富程度完全不亞於如今的全球多種文化下的思想!



當然軍事方面也是一樣的,大國博弈的方式也絲毫沒有改變,下來回到問題看看當時的秦國為什麼能夠滅韓國,而不用擔心其它五國的聯合圍攻,而齊國又是如何作死被從戰國後期的大國地位上拉下來的!



五國大秦實際上在春秋戰國不是一次兩次,不過五國軍隊各懷鬼胎,最終讓秦國逐個擊破,又或者通過遊說或離間,讓浩浩蕩蕩的五國伐秦最終貴虧一簣!



五國伐齊卻不同,雖然齊國仍然是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但他的身邊有一個被他險些滅國而又實力雄厚的燕國,而在燕國險些被滅國時作為背後的支持國家趙國仍然具備與當時國力最為強大的秦國一決高下,而此時秦國的丞相張儀是燕國國君的知己和謀臣,此生目標就是收回被齊國佔領的土地和城池,擊敗齊國挽回曾經的羞辱!



對於這件事情對秦國是有利的,滅掉齊國或削弱齊國將會讓戰國時期的諸國中僅有趙國具備與秦競爭,相對來說少一個競爭制衡對手是合適的,而對於趙國而言也有著同樣的考慮,而且趙國與齊國領土相連,戰後能獲得城池和土地的現實好處,而南邊的大國楚國,當年伐秦時就被齊國從背後出賣,對齊國更是恨之入骨,當然此時的韓魏兩國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還夢想者打敗齊國分點戰利品!



當然僅僅聊這些沒有多大的意義,和講故事一樣,到哪裡都可以隨意瞭解,那麼前邊的鋪墊就有展開的必要了!



我們注意到五國伐齊背後有當時的幾個大國的戰略默契,也有臨近軍事強國的打擊需要,因此在五國伐齊的時候,齊國是孤立的,甚至所有的後路都被封死!這種現象其實在近現代戰爭中也常有出現,例如美國打擊阿富汗塔利班的戰爭就是類似的佈局,當然還有推翻薩達姆的海灣戰爭,更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歐洲近代戰爭!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大國博弈時,儘量不要給自己斷絕後路,儘可能的與別的國家尋找共同利益點,比較反面例子是越南戰爭,並不是美國的軍事實力不夠強大,也不是越南的抵抗力量頑強,而是當時的世界格局下越南背後有軍事大國的支持,美國人在越南沒有佔到便宜,同樣的蘇聯人在阿富汗也沒有佔到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