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格列卫

疾病能毫不留情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金钱能摧枯拉朽地毁掉一个家庭,这是普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你可以单纯,可以清高,甚至可以高谈阔论。而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生老病死的变故,你才真正能体会到这个现实的残酷可以打碎任何尊严。

瑞士格列卫(Gleevec)是救命神药,但,是天价;印度格列卫(VEENAT),价格可以接受,但,不合法,这是这个社会隐藏的许多痛点之一。

道德上,是与非,泾渭分明,黑白了然。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还常常与你的认识脱节,甚至背道而驰。

一边是合法的却无法承受的高价药,一边是非法的便宜走私药,你选择哪个?这个对没病的人没感觉,打个比方吧:

一边是通过已有的关系可以迅速实现的提升,一边是需要努力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的升级,你选哪一个?这个其实不用你回答,看看下面这个更难选择的著名悖论:

假如你是火车驾驶员,突然发现前面铁轨上5个小孩在玩,这时候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旁边有一岔道,修理工在修铁轨,如果转向就会撞到修理工,这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办?撞向违反规定的孩子,还是认真工作的修理工?

亲爱的,你会怎么拉动操纵杆?

如何解决这种撕裂般的矛盾?影片选择让一个社会底层的药贩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去解决。

你认为,他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加勒比海盗还是一心为民的侠盗罗宾汉?

我以为,都不是,他就是一个找到一个不正当赚钱机会的普通人。

影片用他的自我救赎来圆满地解决了大家所处的道德困境,我们好像也都松了口气,他没有变坏,没有从中渔利,而且倒贴钱,变成了一个道德完人。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程勇

那么他被判了三年,你是什么感受?

是啊,还好,法律已经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三年不长,我们还算可以接受。要不,换你试试,尤其你还是一个小有所成、踌躇满志的的中产。

还是满心替他不值,抑或郁懑难抑?

所以道德既可以成为我们社会的清洁剂,也很容易成为不相干的人指责别人的武器,谁谁谁应该怎样如何,甚至更可能成为阴谋家玩弄两面手法的极好工具,多少精英就是自己“三妻六妾”做出贤夫良父样,而要求别人三贞九烈,这时,道德就沦为可笑与虚伪的游戏。

肖申克的救赎指的是安迪对自身浮躁心性的磨炼与美好希望的坚持,最后凭此脱狱与复仇,它是一场华丽的自我人生升华。

而程勇,则是完成了自我牺牲式的道德升华,更接近于《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不过,辛德勒是见到了更为残酷的人间屠杀,以至唤醒了心底的人性,情节过渡上于情、理更为自然。

再往深里看看,生活中程勇式的人物有多少,制假害人的张长林式人物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到处、各领域、野火烧不尽式的卖印度格列卫3000元一盒,黑心一点10000元一盒的、不去弄劣质药害人的药贩,当然这种人也往往要么无知要么贪婪而滑向张长林。

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人?用程勇的道德高度去要求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求生存、客观上解救那些“慢粒患者”于水火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我完全赞同用法律制裁他们,但不会再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解剖他们,苛求他们,先解剖自己、要求自己吧。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慢粒患者目送程勇入狱

且看程勇被押解进狱时,满街的人(大多是慢粒患者)默默目送他,这场面感动了委屈的程勇,也感动了屏幕前的我们(不仅仅是我)。

可是当他出狱时,站在监狱大门口接他的只有一个由鄙视到敬重的前小舅子——曹斌。这是镜头不多,但却是深入我心的一个角色,他的才华,他的由嫉恶如仇到左右为难到坚守自我(人性),让我由讨厌他的小分头、八字胡到喜欢他要与程勇喝一杯的真性情。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曹斌

也让我对他的顶头上司——局长,有点微词,他只有执法的秉公,没有案情的熟谙、人情的温暖,而秉公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保官。

既然,生活中的陆勇可以艺术地拔高为电影中的程勇,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起诉,法院当天就对“撤回起诉”做出准许裁定。2015年1月29日下午,陆勇获释。多么温情的一幕!

这不是法虽无情,情实可恕的范例,而是基于法律的准则,融于人性灵活的处理,这样的处理难道让大众产生法律的儿戏感了吗?不,恰恰相反,引起的是我们对法律的更加尊重,和对人情温暖的深深感受。这才是大众的幸福感。

法律不就是体现最普遍的人情吗?

这个事实也可以原样照搬到银幕,当然波折、蓄势、煽情、合理化等艺术手法此处大有可为。

不要、不该归因于审查制的严苛,而应考量的是制作人的艺术境界与人生价值观。

其实,法律的威力、宣传的风化、艺术的熏陶目的是一样的,传播人间正能量,但同归却殊途。

为什么很多电影中的一些贼(小马哥、刀仔-----)那么让人喜欢,因为他散发的还是人性的光辉,大众认可的价值观;为什么有些正面人物总是惹人生厌,因为,他假、大、空。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英雄本色

非务相反也,表现的方式不同也,尽管艺术、生活交错纽结,但用刑侦程式规范艺术创作,和用艺术手法安排社会人生,同样可笑至极。

基于此,我给它打分8.0,因为还有许多电影不值高分,鉴于可比性,我给它8.5。等这个热过去了。我们再思考它的得分吧。

此为题外话。

回到程勇,为了救人,送走儿子,赔本买卖,蹲进号子。

三年后,格列宁已纳入医保,很多人无后顾之忧了,当然,病人也有可能在这三年中不幸过世,当然,还有种种现实的情况------那么,那个看来互生情愫的思慧和愿主保佑的神父呢?

三年后的程勇出狱日,你们在哪里?

程勇,你已经不是药神了。

这就是普通民众,他们可以为了保命,罔顾一切,非法冲击公司,因为理由也很充足,我要活着,有什么错(相信,房价一跌,会有很多业主举着还我血汗钱的牌子游行;近期p2p已经这样了,不去分析双方的原因和自己所应担的风险与责任);拉着公安的手想动之以情,这样做,不是他们从心底里尊敬程勇,也不是品德高尚,更不是尊重法律,而是为了保住便宜药源。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而当时过境迁,忘记最快的,或许也是这些忙于生计的人们。

试想一下,出狱后的程勇,当在街头邂逅以前曾接受过他倒贴钱的药的病人或其家属,会是怎样一个光景?

不要怪他们的健忘或者无情,他们不是道德圣人,也不是精英翘楚,活着已经够他们忙乎与艰辛了。

我们尊重、宣传那些道德榜样,但不要用这些捆绑小民。是否不这么教育,百姓就道德败坏了呢?

再说,就是我们一些所谓的精英,道德境界也不见得比小民高到哪儿,甚至华丽的外表下更丑恶!

而普通民众的见识、能力甚至道德水平或许一般,但能看得见、识得清,尤其是某些早已财务自由的所谓精英玩的表面义正辞严、背后男盗女娼的道德游戏百姓还是能拎得清爽的。

所以道德还是多用来自我要求、自我提升,而规则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外在显力。

可惜,我们的历史权术多于技术,道德先于规则,这是沉淀下来的一种藏在我们集体潜意识中的价值观,以致我们现在还习惯多道德审判,少理性分析,缺规则意识,后科技发展,优长官意志。

张长林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坏蛋,但他说出了一个真理,世间只有一种病,穷病。

而穷的根源除了我们的根基薄弱,更大的就是:不是科技领先,发展领先。

格列卫就是一个明证,芯片如此,汽车如此----

看看恰恰在此物质基础产生的相应道德观、价值观:

天价药当前,有对我们自身问题的批判哪怕是反思吗?满天价的道德批判。

芯片之痛折射出了我们自身的什么问题,清醒了吗?一味地指责他人不是。

汽车生产量世界第一的我们拥有了多少核心技术?合资,合资,合资。

《我不是药神》直面现实但还不够理性,直戳痛点但还不够犀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