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南通味道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從前一到冬天,一些專門賣羊肉的店鋪就門口掛幾隻羊頭做招牌,倒是正模正式掛的羊頭賣羊肉。店門口的大爐子當街一擺,大鍋子裡的羊肉,肉香四處飄蕩。

等天冷些,特別是到了冬至“數九”以後,南通現在的大小飯店裡又要多一個招牌菜“海門提湯羊肉”,有白湯的、有紅燒的、有白切的,也有專賣羊湯的。也不知道可全部是海門山羊,反正都叫“海門羊肉”,似平不叫這個名字羊肉就不正宗。海門山羊是全國著名的山羊地方品種之一。真正的海門山羊肉羶味少,脂肪分佈均勻,無論紅燒、白煮,均肥而不膩,鮮美可口。由於羊食百草,羊肉具有暖中補旋、開胃健身之功能,冬季食用有溫補效能。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這幾家店的羊肉都是提湯羊肉,煮得粉爛,尤其是冷切羊肉和白湯羊肉更加出色。這些店為了節約成本,都不太講究門面和裝潢,店堂裡擺的是老八仙桌,坐的是長條凳;酒也是自己做的米酒;也沒有別的小菜,吃的都是羊身上的東西。最關鍵的一條是買賣之間透明,羊肉是由你自己先挑好部位稱的,並按照你的吩咐再交代給師是冷切、白煨還是紅燒,一切由你做主。店家很重視羊肉本身的品質,價錢也相對公道,大家覺得比較實惠,因此很受大眾歡迎。因為場地有限,吃的人又多,所以一般總要提前預約。店裡還有外賣,你可以買一塊肉,店裡還要送你一些原湯,帶回家照樣可以品嚐到美味。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說起狼山雞,南通人沒有哪個不知道。狼山雞按毛色主要分為黑白兩種:黑的叫“狼山黑”,羽毛黑而有甲蟲綠閃光;白顏色的叫“狼山白”。“狼山白”數量極少,它的羽毛是雪自的,再配上鮮紅的雞冠,特別好看。還有一種“狼山黃”,雞嘴、腳、羽毛是火黃色,當地人迷信,認為用這種雞來祭拜神祖會引起火災而逐漸被淘汰。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再往後又傳進歐、美、亞、澳、非等洲。狼山雞在國外經過進一步選育,又培育成了新的品種,例如著名的美國的“洛島紅”、歐洲的“奧品頓”、澳洲的“海波羅”“澳洲黑”等種雞,所以說狼山雞對世界養雞業是有貢獻的。因為這種雞是從南通狼山出口,所以被叫作“狼山雞”。

南通人不僅會育雞,更會吃雞,很講究狼山雞的烹調。狼山雞吃法也很多,有整隻吃的;有改切成丁、絲、片、條、塊的;有專吃雞肉或專門吃湯的,還有吃內臟或下腳。根據不同季節和肉質老決定烹調方法,如炒、燒、溜、炸、燜、燉、煨、白滷、紅滷等,花色品種有百種之多,用狼山雞烹的菜餚,品種千呈,滋味美不勝收。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2006年春節前多、南通電視臺“總而言之”欄目到北京去採訪範曾、帶去的就是正宗的南通黑菜。範先生歡喜得不得了,認為黑菜是南通“清雅風味”的代表。

南通黑菜,學名塌棵菜,古稱“蹋菜”,又稱“烏蹋菜”“黑油菜”等,原產中國.分佈在長江流域,以江蘇最多。據南通老輩回憶,黑菜是種在灌溉渠底下,上面蓋有花秸草,既擋風又透氣。長出來的黑菜是扁梗子,水分多。假如下過雪以後,菜被一凍,還要好吃!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南通人冬天裡非常喜愛的家常菜就是黑菜粉絲。價錢便宣,操作簡單,湯湯水水,吃得熱熱乎乎。這道菜家家戶都會,用不著介紹了。就是有個小竅門,粉絲不要用“龍口粉絲”。因為“龍口粉絲”太細,經不起煮。而蠶豆粉絲或者山芋粉絲倒是很適合。不信,你可去試試。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和菜,就是和了在一起的菜,名字也取得蠻得體的。當然也不是非要端午節才能吃,有親朋友上門或者農忙的時候請人幫忙也上一道和菜。這道菜來源於明朝,裡面還有一段痛心的、不能忘卻的歷史。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當時、在東城門口切面的曹頂,組織鄉親們起來共同抗擊倭寇。端午節這天,各家各戶都準備好小菜吃中飯,忽然鑼聲四起,倭寇又來了!鄉民們立即拿起大刀長矛集合抵抗。因為時間緊,各家就把準備過節的小菜也不分生熟、葷素都拿了出來。誰知等了半天,虛驚一場,倭寇竟沒有上岸。曹頂就把各家帶來的小菜一攪,一鍋炒熟了給大家分享。大家吃了這個口味特別的菜,自然是更加精神抖擻,英勇無比。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做這樣一道菜。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倭寇聽說曹頂所帶的軍隊不食人間煙火,將“缸爿”“草鞋底”當飯吃,並在南通城外布有“三里墩”“五里樹”,城內布有“四步一陷阱”(四步井)“五步一活橋”(五步橋)等暗道“機關”,所以只要聽到曹頂軍到,便聞風喪膽,落荒而逃。至今曹公祠前香火鼎盛。“缸爿”“草鞋底”,也與史共存。

南通的“缸爿”與“草鞋底”不僅名稱奇特,還有其獨特的風味特色。“缸爿”不論是剛出爐的熱“缸爿”,還是冷卻了的冷“缸爿”,均能搓捲成捲筒狀,放開即恢復原形,口感一直保持外微脆,裡糯軟,層次(三層)分明,外表黃亮有光,香脆微甜,裡層色白如雪,柔若絲綿。“草鞋底”也是酥柔可口,全城飄香。

遺憾的是,因為南通的“缸爿”“草鞋底”,從燙酵、發酵、兌鹼、成型到烘焙要經歷18個小時。這18個小時不能離人。正因為它的製作工藝複雜,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低,而年老的已經退休,年輕的又不願意學,造成了南通人吃不到正宗“缸爿”“草鞋底”的現狀。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羊肉、狼山雞、黑菜、和菜、缸爿……這些才是“南通味道”

查看更多南通本地精彩內容

請於應用市場下載“濠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