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記憶最難忘卻的就是味道,一生都在家鄉的人們,會時常記起土味美食的舊時滋味;而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味蕾深處始終懷念的永遠是家鄉的美食味道。宜陽作為古城,山地丘陵多,好的食材也多,水溝廟大蒜、宜陽韭菜都是當地的地理標誌產品。然而,有一種被大家稱為“民間聖果”的食材,不僅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更是當地製作長壽宴的主角,它究竟是什麼?7月13日晚21:15,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將帶您走進古城宜陽,帶你探尋當地長壽宴的秘密。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民間聖果”勾起兒時記憶 煥發致富新門路

桑葚,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在宜陽城內,被大家稱為“民間聖果”,由於它營養豐富,口感獨特,更是老少皆宜的佳品。在兒時的記憶裡,爬到樹上摘桑葚吃,樹上樹下都是笑臉,滿臉都是紫色的桑葚汁兒,那種畫面、那種快樂實在令人難忘。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宜陽的丘陵坡地向來乾旱貧瘠,對於世代以農耕為生的中原人來說是個很難跨越的阻礙,但是這裡常年充足的光照、富鉀的紅土、稀少的降水和較大的溫差,都為甜美多汁的桑葚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黃慄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暮春初夏,桑葚園裡迎來了一年裡最熱鬧的季節。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宜陽今年突增了幾場春雨,桑葚比往年結得更加稠密,桑葚園的主人李國慶心裡卻泛起了擔憂。嬌嫩,是桑葚這種漿果類水果致命的弱點。成熟的桑葚若沒有及時採摘,一陣風吹過,便會和大地親密接觸,另外,採下來的桑葚只有三個小時左右的保鮮期,釀酒,是鮮嫩多汁的桑葚延續生命最好的方式之一。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為了獲得口感純正的桑葚酒,李國慶必須每天組織村民們採摘最新鮮的桑葚,保證採下來的桑葚在三小時內開始進行發酵。

在李國慶的桑葚園裡採摘都是當地的農民,每天都有一百多人,最高峰有兩百多人在這兒採摘。在桑葚酒廠裡,經過發酵、提純等十幾道工序,桑葚將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與夏日的陽光和雨露一同被窖藏。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下一步,李國慶打算帶動更多的村民種植桑樹,通過開發桑葚系列產品,延伸產業鏈條,為當地開闢一條脫貧致富的新門路。李國慶說:“我們最終的發展目標要發展到五千畝 要帶動當地的農戶共同發展。”

桑葚 宜陽長壽宴的主角

除了果實,桑樹的葉片、枝條和根皮都是養生佳品,以桑葚為主題的長壽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劉會芳是製作長壽宴的行家,為了得到最新鮮的食材,他經常到李國慶的桑葚園裡親自採摘。李國慶精心培育的果桑粒大飽滿,水多汁甜,鮮食、做菜皆宜。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炸桑葉:為了保留桑葉的清香風味和營養成分,在炸制之前要先穿上一層薄薄的外衣。將雞蛋和澱粉攪成糊狀,均勻地包裹在桑葉表面。在六成油溫中炸制,呈微黃色時起鍋。炸好的桑葉香脆可口,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的功效。

炸桑葚:桑葚先裹上蛋液,再裹上一層面包糠,投入熱油中,炸至金黃色時撈出。炸過的桑葚表皮酥脆,內裡卻香甜適口,口感比鮮食更為豐富,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小吃。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桑白皮燉雞:土雞經過焯水處理後,放入砂鍋內,再將桑白皮、蔥段、薑片、枸杞和紅棗依次加入,在長達4個小時的慢燉過程中,各種食材的滋味和營養逐漸滲入湯中。滋味鮮香、營養豐富的桑白皮燉雞最適合在夏季食用,既能滋補身體,又能清火降壓。

每一道精心烹飪的菜餚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具有很好的營養保健功能,這也是長壽宴得名的由來。

洛陽水席 經典流傳民間

談到洛陽美食,水席是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水席做為洛陽地區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它得名的由來,除了上菜的模式如行雲流水一般,另一個重要的原因,與水席中多湯有關。在水席中,即便如經典的燒雞、四喜丸子等熱菜,也會澆上湯水。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在洛陽一帶的鄉村,婚喪嫁娶,人們習慣在自己的家裡開席待客。而待客的宴席,便是著名的平樂水席。高學偉所在的平樂鎮,從唐朝開始,宴席便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平樂做水席的多達九十家。如今的平樂水席,延續了水席“三八桌”的傳統。席間以八個冷盤、八道正菜、八碗湯為標準。不論具體的菜餚如何變化,永遠是上一道大菜,上一道湯,再上一道大菜,再上一道湯這樣的節奏。而水席中的湯,有以酸辣為主的肚絲湯,還是以香甜為主的水果湯,口味會根據所上的熱菜進行搭配。

時代的發展 喚醒人們舌尖上的記憶

食物,是人最深的鄉愁,它把味道深深的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無論你到了哪裡,吃過多少山珍海味,內心深處最懷念的,可能是一道菜或一種味道。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家鄉的味道就是身處在異鄉的人們和家鄉情感的紐帶,輕易地便能觸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就是緊緊抓住了這種家鄉的味道,節目中,我們看到,從沙家柴火滷牛肉堅持用木柴燒火,每天800斤的生產量,目的就是追求對顧客“老味道”的承諾;到開封第一樓灌湯包,童叟無欺,任何一籠包子,不多一分不少一秒,詮釋老字號長盛不衰的魅力。他們正堅守優良傳統的沿襲和歷史的傳承,日積月累堅守那一份初心,用樸實的行動還原著美食最本真的味道。

利用“民間聖果”製作的長壽宴,你見過嗎?

《老家的味道》中不僅有美食,還有更多的具有情懷、歷史的美食人物和美食故事。節目組通過講述經典美食背後的故事,來喚醒觀眾對美食包括民俗新的認知,並通過美食背後人們的工匠精神和美食文化傳承給所有觀眾心中帶去了最原始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