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師談學誠法師:官佛勾結如何再塑佛教敬畏感

天辛大師談學誠法師:官佛勾結如何再塑佛教敬畏感

上帝死了,釋迦牟尼也逝去了。

環球時報:現在都講“網紅經濟”,會不會考慮把賢二機器僧用於商業領域?

在研發機器僧的時候,就有公司提出來能不能做一款商業化的賣給信眾。有人幫我們評估說,如果在市場上售賣,零售價可以達到每個三四千元。但這個提議被寺裡的法師直接否定了。因為龍泉寺是佛教道場,不是一個社會商業機構。

環球時報:有些不同的聲音,說寺廟的現代化“過於入世”,會流失掉部分佛教的本質?

我們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簡單判斷佛教的出世還是入世,其實佛教的很多行為,譬如“普度眾生”“慈悲為懷”肯定是入世的。在本質上,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佛教都不能離開社會,就像龍泉寺舉辦的IT禪修營、藝術禪修營,都是一種渠道,是為了讓更多人來學習文化智慧。

借用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的話說,“佛法如水,賢二機器僧如杯”。機器僧能取得如此大的關注,是因為它緊跟上了這個時代的脈搏,運用AI來弘揚傳統文化。目前已經有20多家頂級的人工智能公司在為賢二服務。當然,機器僧的誕生也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大家覺得和機器小和尚調侃特別酷、特別新鮮,這就是宗教傳播方式的創新帶來的好處。改變人們對佛教的敬畏感,使其貼近生活,這種改良之舉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

過去由於歷史原因,有的人把宗教和科學對立起來看,但其實二者只是認識問題的不同方式而已。社會的進步不應該僅僅是物質上的先進,更包括精神的高尚與幸福。大家願意和機器僧對話,就是因為在這個快餐文化社會,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