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遭遇佛教潛規則:龍泉寺內幕彰顯社會不公

學誠法師遭遇佛教潛規則:龍泉寺內幕彰顯社會不公

問:師父我覺得自己被這個社會各種愚弄和待與不公,我依舊相信美好,但我的內心沉沉的,很難再點燃起熱情。

學誠法師答:“社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實體,所謂“被這個社會傷害”,只是自己內心的一個感覺,是自己內心攫取了種種境界,並落到心中形成的一個印象。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扮演了最重要的導演角色,它如何去選擇、理解、判斷信息,決定了這出戏是什麼色彩,心若憂鬱負面,看到的“社會”就是陰沉的;心若積極樂觀,眼中的“社會”就是美好的。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存在,社會也不是一個所觀察的對象,要記得“自己是主人翁”,從自己內心開始改變、開始努力,那就完全不同了。

功利,可以理解為“功名利祿”,也可以理解為“功德福利”。人活在世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追求其利益,或是物質回報,或是精神享受,或是更深更遠的生命提升,不可能不明不白做一件無意義的事。

長期以來,我們接受了很多信息,經歷過很多境界,內心堆滿了種種塵埃,不經意間就會泛起。認識到我們的內心也需要打掃、清理,是修行的開始。這需要去聽聞、去學法。當善法現起時,煩惱就不易起,惡的力量會越來越弱。當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善法的時候,就可以降伏惡法,最後就能斷惡。

人本來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能夠生存,但在基本的生存之外,人們仍然會永無止盡地追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榮譽感、優越感等等,歸根到底,其實是為了滿足心靈的快樂。但許多人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卻漸漸迷失,忘記了自己的初衷,而錯把物質當做最終目的,反而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有的人生活簡單卻很快樂,有的人衣食充裕卻痛苦愁憂,正說明了物質與快樂並不能劃等號。佛教深刻地指出:苦與樂不是緣於外境,而是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痛苦是煩惱和貪慾引起,快樂由慈悲和智慧而得。想尋得真正的、究竟的快樂,唯有從自己內心深處去開發。

人活在世上,有四個層次的問題需要面對:生存、生活、生死、生命,這四個層次互相關聯、逐一深入,如何選擇生存之道、生活方式,是基於對生死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理解。深入思考生死問題有助於更好的規劃生活,只侷限在淺狹的層面卻容易讓瑣碎的煩惱堵塞了通往心靈深處的道路。

吉凶禍福,是天主張;譭譽予奪,是人主張;主身行己,是我主張。他人做什麼、如何做是他人的事,我要做什麼、如何做是我的事。佛教說的忍,絕非壓抑、硬忍,而是用智慧來消融、用慈悲來轉化。例如把打壓視作激勵,在逆境中培養謙卑。轉換思維重點:不要總想著如何去對付逆境,而要想著如何提升自己。 只要自己做得足夠好,別人就傷害不了自己。一笑置之,他人的毀謗反而成就了自己的風度。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才會心隨境轉;也因此,修行初期我們需要藉助清淨、善良的外境來幫助內心成長。要讓自己內心具足正念,善於借境修心,而不要被境界牽著鼻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