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觸動近萬億佛教產業鏈:守住信仰淨土有多難

學誠法師觸動近萬億佛教產業鏈:守住信仰淨土有多難

學誠法師:圍繞佛教道教商業化的成因、表現以及治理的思路做《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的形成原因與治理思路》發言。

中國佛教協會在《通知》中要求各地佛教團體、佛教院校、佛教活動場所和佛教教職人員應正確認識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的本質、突出表現、嚴重危害。

投資或承包經營佛教活動場所,以“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方式對佛教活動場所進行商業運作並獲取經濟利益,甚至將佛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產打包上市或進行資本運作,或以佛教名山名義上市

佛教原有的教風問題,在商業化影響下,有的地方呈現發展蔓延的趨勢,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新的表現形式。商業化問題的成因,從佛教外部來說,“文革”結束後,大量佛教寺院歸文物、旅遊、園林等部門所有或由其管理、使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宗教信仰需求的增長,佛教的精神、文化價值就轉化成了經濟價值。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地方政府部門為了發展旅遊,支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領域,不斷對佛教進行商業運作,牟取經濟利益。非宗教活動場所的寺院也紛紛借教斂財,以教牟利。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佛教寺院乃紅塵不到之地,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浪潮的不斷推進,佛教商業化已成為佛教發展的嚴重詬病。居高不下的門票,財源滾滾的宗教產業,大發其財的景區開發商,借佛斂財已經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打著宗教旗號斂財,已經脫離了正常宗教信仰的範疇。”

時至今日,佛教商業化問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北京某收費景區寺院因擺放47個功德箱斂財,被佛教網友怒斥,多次曝光後居然把功德箱改為功德筐繼續斂財,其吃相真不好看。甚至有些地方為了打造旅遊目的地,出巨資搭臺,建設所謂佛教文化收費景區。東部某省一收費佛教文化景區,景區內同樣大模大樣擺放功德箱,該景區高懸的“不仁”二字,活生生地表明其高調的借佛斂財已完全不在乎吃相了。

中國佛教協會的《通知》,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佛教商業化這個毒瘤,並非無藥可治,保留佛教最後一片淨土,並非遙不可及。只要佛教界團結起來,只要有信仰的佛子行動起來,自覺抵制一切借佛斂財的行為和場所,積極協助黨和政府治理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為子孫後代守住佛教這方淨土,指日可待。

天辛大師:陽光公正處理學誠案件方能服眾

涉及2億佛教徒的重大人物事件,不能草率推測誤入輿論陷阱,公檢法才是判案標準,親自出證總能陽光熄哉,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無神論國家仍需依法裁決律辯程序。學誠發案前,本大師熟知學誠命理缺陷,丁酉末曾勸會長避劫自警,以免戊戌涉事,不果。學誠得罪利益集團是事實,案發前佛教數宗罪公開沒幾天,這是個近萬億的宗教改革案。如若犯案,之後必是判教浪潮:如若翻案,之後也是加大推進佛教反腐敗,XXXX轉型期,社會金字塔塑成總需階梯事件,利益集團博弈常見街頭,歷史縱橫,要做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