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放生協會:學誠法師對抵制規模放生產業鏈有貢獻

濟南放生協會:學誠法師對抵制規模放生產業鏈有貢獻

佛教徒放生如果進市場購買動物,也會牽連進一步的採購與捕捉,因此必須謹慎對待,應注意避免進入現代市場經濟買賣鏈。

現今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與古代有很大不同。過去放生一般不會帶來生態的破壞,而現代社會中的放生,特別是大規模的放生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並可能引發更多的動物傷害。古今時代緣起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代農業社會,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生態平衡比較穩固。現代工商社會,自然環境過度開發,生態平衡比較脆弱。

(2)古代交通不發達,捕獵和放生都是就近進行,不存在物種入侵的問題。現代社會運輸發達,販賣的動物多經過長途運輸甚至跨境運輸,這種遠離原產地的異地放生容易打破當地的生態平衡,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3)古代中國社會佛教信仰氛圍濃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護生放生,贖物放生更多的是一種教化行為和手段,不能簡單的用商業行為來看待。現代社會佛教信仰氛圍相對淡薄,放生者容易把放生看作單純的商業行為,並摻雜有一定程度的個人功利企圖,而沒有真正體會放生的信仰意義。

(4)古代農業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捕獵販賣者多是為維持生計,沒有形成組織性,不存在規模效益。而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販賣行為具有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影響巨大。

對古今時代機緣差別的忽略,以及對生態影響等寬廣緣起考慮的欠缺,是盲目放生者需要反思和改善的。

中國佛教協會已關注到大規模盲目放生引起的社會問題,準備大力宣導教育佛教徒避免盲目放生,並由此機緣更深切認識佛教契應時機的問題。

對於佛教信徒,我想說的是,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如果沒有買賣,確實會極大減少動物的傷害和環境的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