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理想的彼岸?其正面臨七大內部危機

美国是理想的彼岸?其正面临七大内部危机

(種族問題是當前美國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圖為2018年5月29日,美國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公司因涉嫌種族歧視關閉全美8000多家自營門店並開展反種族歧視培訓。新華社記者 楊承霖 攝)

一直以來,在一些中國人眼裡,美國就是理想的彼岸,中國的未來就是渡船到那個彼岸去。實際上,這些人對美國有太多的想當然,殊不知,當前美國正面臨七大內部危機。

美國夢危機。在美國正統的歷史敘述中,美國夢是美國偉大的商標或品牌。但是,從里根政府以來,美國經濟總量和人均GDP都有巨大的增長,而中下層的實際收入幾乎沒有增長。新增的收入,勞動生產率提高與科技創新等等帶來的所有財富和收入,都流入了少數人的手中。美國夢變成了新自由主義的囈語和少數人枕邊的特權。面對噩夢一般的現狀,現在究竟有多少中下層還相信美國夢?不僅如此,經濟決策、經濟增長都出現明顯的階層/階級偏好,同廣大中下層追求幸福的渴望脫節,同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脫節。經濟的增長、科技的進步反而伴隨著中下層普遍的貧困化。

經濟的慢性衰落危機。2008-2009年美國的戰略產業,金融霸權賴以存在的金融產業出現嚴重危機,自那以後,美國經濟進入一個低增長時期,總需求嚴重不足,供給側嚴重失衡,導致總量和結構、生產和要素雙重失衡。收入和財富的集中有兩個趨勢:在社會範圍內從中下層向富有階層集中;在富有階層內部從生產貨物和提供服務的向控制金融資產的集中。金融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實體經濟空心化,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非常低增長的階段,一個慢性衰落的階段。

政治危機。2016年的大選其實就是來自兩翼的中下層民眾基於經濟現實,對現存制度和建制派的挑戰。現在的美國,經濟和財富的集中導致了政治過程和權力的集中,廣大中下層感到被邊緣化。政治危機還表現在中下層階級的政治冷淡,投票率很低,政府總體支持率很低,政府關鍵決策機制基本癱瘓,政治決策結果被少數階層綁架。執政者考量的往往不是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而是如何贏得下一次選舉,如何酬勞自己的支持者,如何規劃退出公職以後的經濟出路。而合法的權錢交易、院外遊說等等,則導致公共權力淪為特殊利益集團的工具。

管理危機。經濟上的嚴重分裂,導致社會嚴重撕裂,美國陷入兩黨惡鬥,黨派利益,特殊利益集團,某些極端的意識形態爭論,幾乎耗盡了美國國家層面的管理資源。有人指出,聯邦政府出現空前的管理危機;依靠政治過程來解決貧富懸殊和經濟問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再加上經濟決策權集中在少數富有階層手中,社會或政府缺乏必要的或充足的管理權力和資源,對極其富有的階層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

信仰危機。2017年總統就職演說,沒有一句涉及美國過去賴以教訓別人的價值體系,談的都是社會分裂,貧富懸殊,都是對制度和建制派的批判。演說脫掉了“普世價值”這個“白富美”所有的偽裝,“民主”沒有解決反而導致了前面所舉的那些危機。不同的階層或階級根據自己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對那些“普世價值”做出了不同的判斷。廣大中下層沒有認同民主、自由,不認為它們表達了自己的利益和利益訴求,對它們採取了冷漠和批評的態度。

基礎設施危機。金融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和不足是美國供給側的突出問題,許多地方几乎難以承載經濟和生活的需要。但實際上,美國不是沒有錢,而是錢集中在富有階層手中,他們追逐短期的利潤,而缺乏投資基礎設施這種資本密集、週期漫長、回收緩慢、風險較高的領域。

人口危機。人口危機不只是老年化的問題,還包括階層問題、族群問題。美國精英在社會設計的時候,淡化階層認同,強化族群認同,把中下階級分化為不同的、有利益矛盾的亞群體,“分而治之”,短期內可以緩和或轉移階級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和增強少數精英的控制力。但是,強化的族群認同帶來的歷史性變遷在長期內卻難以掌控。

(參見:《美國獨立日,細數美國全面爆發的七大內部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