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西漢初年,立國不久的漢朝結合秦之郡縣制以及周之分封制,誕生了“郡國並行”這樣一種“畸形”的政治制度。

這是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其一為異姓諸侯王勢大,皇室需要同姓王侯拱衛中央;其二則是漢初的最高統治者劉邦對秦的郡縣制缺乏信心,認為在秦受到攻擊時各地方郡縣並沒有做出有效的措施。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劉邦

劉邦此舉,本意為維護中央權威,但他卻沒有想到,數十年後,中央與地方的勢力平衡被打破。諸侯強,中央弱,劉邦的子孫在危機下,為強化中央做出不懈努力!

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漢文帝劉恆,“諸呂之亂”後,劉恆被擁立為皇帝,這是一個由王及帝的天子,在他繼承大統之後,自然很明確的要維護中央權威。他做過封王,很清楚藩王對中央的威脅,但是,剛剛經歷“諸呂之亂”的政治動盪,中央愈發微弱,漢文帝雖有雄心壯志,卻也不得不蟄伏。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漢文帝劉恆

後元七年(前157年),文帝之子劉啟(漢景帝)即位,這位看著父皇鬱鬱而終的天子,在一段時間的蟄伏後,終於露出猙獰的面目。前元三年(前154年),漢景帝的老師——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甚合帝心。但是,在削藩的過程中,卻引發了空前浩蕩的“七王之亂”,面對諸王的囂張氣焰,漢景帝低頭了,他殺晁錯以平眾怒。後來,“七王之亂”被平,強諸侯弱中央的局勢得到逆轉,漢景帝卻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授業恩師!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雖有先帝削藩之功,但諸侯王任然成為尾大不掉的毒瘤!主父偃上書陳言: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漢武帝用其策,命名曰《推恩令》,終分而劃之,中央集權得到漢朝以來前所未有的鞏固,漢武帝於是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漢朝最大的外敵——匈奴。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漢武帝劉徹

同為削藩,晁錯之“削藩策”與主父偃之“推恩令”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首先,時機差異。晁錯所陳之“削藩策”,將中央與地方徹底對立起來,於是兵戎相見就成必然,然而,方其之時,中央弱,諸王強,因此晁錯就不不不成為政治犧牲品;主父偃所獻之“推恩令”,是在漢景帝時期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藩王、強化中央之後的產物,中央已有足夠的勢力直面諸侯。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晁錯

其次,立意高下。削藩策,是要直接費除掉藩王的帽子,這就讓利益受到損害的藩王一系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推恩令雖然也是為了削藩,但它抓住了人心,藩王的帽子,以前只能有嫡長子繼承,但推恩令一出,藩王的其他兒子也能分到一杯羹,這樣一來,雖然各大藩王、各個藩王的子嗣都知道皇帝的用心,但為了權利,也不得不自己將頭伸進“項圈”裡。

相比《削藩策》,《推恩令》才是真正的絕戶計!

漢武帝與推恩令

但話又說回來,沒有晁錯及漢景帝推行削藩策,實際上是為後世子孫削藩鋪平了道路!而推恩令,才得以成為真正的絕戶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