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歷史的修女樓

回首百年,歲月滄桑。

在醫院百餘年的歷史中,留給我們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感慨……

歷史除了包含厚厚的文獻、傳承的物件和口耳相傳的故事,最珍貴的莫過於就是或古老或滄桑或斑駁的建築物了。

今天,讓我們一起追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雨、至今唯一倖存的我院前身建築物——修女樓。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現狀

她現在坐落於鄭州市解放路立交橋下,一幢青磚紅瓦、拱券窗戶的方形建築,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背景襯托中,顯得格外神秘和另類。這裡,留下了上世紀30多名外籍主教、神父、修女在華活動的足跡。

這裡,誕生了鄭州最早期的孤兒院、養老院、西式學校和西醫醫院等社會公益機構;這裡,承載了施醫贈藥、救死扶傷的偉大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這裡,記錄了鄭州民眾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年代裡的苦難記憶……

她,就是上世紀初由意大利傳教士在鄭州建造的天主教會建築群中,唯一留下的一幢修女樓。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上世紀的修女樓

1911年,時任天主教鄭州教區主教的賈師誼著手籌建醫院,借醫傳教、以教帶醫。1912年2月,天主教會在慕霖路4號(現解放路)教堂邊臨街的兩間平房,成立“天主堂醫院”,配備一名修女醫生和華人護士張殿臣,兩人採用西醫方式應診。

隨著就診的患者日漸增多,修女便在醫院兼任護士,同年,供修女居住、辦公、禮拜的公寓樓——修女樓落成。之後,教會為方便教徒禮拜,聘請名匠修建了三角頂式建築七苦堂,並在七苦堂以北與修女樓對稱位置修建了神父樓,教會還陸續興辦了孤兒院、養老院和西式學校等等社會公益事業。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三角式七苦堂

在我們查找的一份現存的《鄭州慕霖路公教醫院建築示意圖》中也顯示,至上世紀40年代,修女樓東邊是孤兒院、養老院、葡萄園,西邊是養牛場、磨坊、伙房,南側還有洗衣房、修女飯堂、修女教室、茶爐、門診及教會用房,當時的教會區域頗具規模。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豎向長條形採光窗外飾,拱式窗套,上開老虎窗;屋頂採用紅色機制平板瓦坡面,構造複雜,磚砌的造型十分優美,刻工一絲不苟。主體使用牆體承重,樓板的水平載荷使用木樑承託,屋面的檁條直接擱置於磚柱上,磚砌的牆體較厚,厚度近50釐米。

無論是承載重量還是咬合程度,都十分堅固出色。修女樓從外觀來看,仿照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呈現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同時又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制式,可謂是中西方建築思想融合的結晶。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現狀

在公教醫院快速發展之際,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鄭州這座內陸城市也未能倖免於戰火,但因為天主教會房頂上豎有意大利國旗,日軍不敢轟炸。於是,大批家園遭毀的民眾紛紛來到天主教堂內避難,教會人員來者不拒,還給難民安排了吃和住。

1938年夏天,宋美齡來到鄭州慈善機構視察後,日軍轟炸教會區域。教堂的一些天主教會建築被炸塌,只剩下修女樓和其他的一些小房子。但因為教堂建築的牆體堅厚,日機僅炸沒了屋頂,牆體仍然存在。

當時的教會和賈師誼考慮重建教堂,但礙於時局動盪,加之教會資金缺乏,一直沒有修建成功。這些殘存的牆壁一直彌留到新中國成立,後來興建學校時(解放路小學前身)牆體被拆掉了,磚也被用來建蓋學校了。至此之後,修女樓便成為鄭州市公教醫院唯一倖存的建築了。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現狀

1969年底醫院整體遷移滎陽(1973年搬回鄭州),公教醫院的房屋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所用。在市二院入駐期間,修女樓因“牆體最厚,可隔絕輻射”,被用做放射科辦公地,直至2007年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搬遷。

隨後,修女樓重歸教堂所有。為維持教堂日常的運行開支,她歷經滄桑、被迫出租……

如今矗立在鬧市中的修女樓,雖然破舊不堪,就像一位滿身創傷的百歲老人,但是我們仰望膜拜、感恩緬懷。隔著厚厚的歷史回望,在那個缺醫少藥的歲月,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還有什麼比傷痛得以救治、苦難得以庇護更溫暖人心的呢?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現狀

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折影,她的寬仁和慈愛早已超越一般意義的治病救人的範疇,儼然成為一種精神、一種典範;她孕育的後代——鄭州人民醫院,已然發展成為鄭州市級醫院的佼佼者,實現了集團化發展,邁入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隊列。

現在,可以讓我們欣慰的是,這座鄭州市保存極少的歐式風格的教堂建築,已被政府列入“鄭州市優秀近現代建築”進行保護,她的價值早以遠遠地超越了宗教意義,更多地代表著寬容、博愛、慈善和人道的品格。

厚重鄭醫②|承載百年曆史的修女樓

修女樓被列為鄭州市優秀近現代建築

讓我們祈誠的祝願她,歷經戰爭、變遷和改造,始終用堅定、溫柔、慈愛的眼光凝望鄭州這片故土,始終以堅韌、倔強、剛毅的身姿屹立在中州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