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後,「司號員」重回軍營

撰文 | 莊立人 韓兵

如果你是軍迷,喜歡《亮劍》《集結號》這樣的軍旅劇,一定會被軍隊衝鋒時軍號的聲音所震撼,喇叭聲繞樑,多少年不忘。

9月11日,軍號聲再次在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的腦海裡響起,因為來自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的消息顯示,我軍將恢復和完善司號制度。

從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瞭解到,我軍司號制度恢復和完善工作正有序展開,擬從10月1日起全面恢復播放作息號,下達日常作息指令。明年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

司號兵33年前曾被裁

新的軍隊司號制度分為作息類、行動類、儀式類三類21種號譜。其中,作息號種包括起床號、出操號、收操號、開飯號、上課號、下課號、午睡號、午起號、晚點名號、熄燈號、休息號等11個標準號譜。

可以想見,軍營裡將再次響起嘹亮的軍號。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忍不住想聊聊司號制度的前生今世。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國民革命軍在連以上都編有司號兵,號譜主要分為差事、腳步兩大類;紅軍創建後,因依舊沿用舊軍隊號譜,致使敵我雙方常常發生誤會,1931年11月,中革軍委總參謀部制定頒佈《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發出《關於司號問題的通令》,人民軍隊首次擁有了自己的號譜和司號制度規範。

而號譜則細分為戰鬥類、勤務類、名目類、儀式類四類共300餘種。

33年後,“司號員”重回軍營

△《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

新中國成立後,司號制度也相應得到完善。1962年,原通信兵部重新編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號譜》,保持原號譜類別不變,將號種精簡為109種。

到了1985年,因戰爭形態的演進和我軍現代化建設發展,陸軍淘汰了包括司號兵在內的騾馬、騎兵等不適應現代戰爭的兵種和專業,作為專業兵種的司號制度也隨之銷聲匿跡。

之後,則是相應採用電子軍號光盤取代了司號兵。

新司號員怎麼吹軍號

以前在戰場上,司號聲就相當於軍令。

老紅軍段克禮曾從號兵“吹”到號長,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嘹亮的衝鋒號一響,不僅能起到發佈命令的作用,還能鼓舞士氣,震懾敵人。”

正因為司號兵如此重要,以至於很多人誤會其是一個兵種。

實際上,司號兵是專業兵。

中國軍網曾在一篇文章中普及:凡是“兵”字能用“員”字替換的,一般都不是兵種,而是專業兵。在新的軍號制度中,就再次提到了“司號員”。

新司號制度課題組成員陳零透露,此次恢復和完善的司號制度,由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牽頭負責。

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領導介紹說,這次恢復和完善司號制度的意義在於:

  • 有利於強化號令意識;
  • 有利於傳承紅色基因;
  • 有利於推進正規化建設,塑造軍隊好樣子、軍營新形象;
  • 有利於提振軍心士氣,發揮戰鬥力“倍增器”作用。

那麼,以後應該怎麼吹號呢?

根據相關規定,此次恢復的司號制度,將採取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的方式,調整編配司號員,在保留傳統軍號的基礎上,研發新型軍號和電子號音播放系列設備。

至於軍號的具體使用形式,也有更新,陳零接受採訪時表示:

  • 作息類號根據部隊當下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別規範;
  • 行動類號通常由司號員吹奏,也可以採用電子號音播放;
  • 儀式類號通常由司號員吹奏。

影視中響起的司號聲

司號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

33年後,“司號員”重回軍營

△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我的軍號》

在電影《我的軍號》中,講述了紅軍一名司號員在戰爭中經歷磨練,卻始終對司號員的職責保持忠誠,拼盡努力把軍號譜和號嘴保留下來的過程;在電視劇《亮劍》中,衝鋒號吹響時,李雲龍帶領全團向敵方陣地進攻,相信電視機前的大家也一樣熱血沸騰;在某些部隊駐地,每天早上也能聽到沿用至今的司號聲;甚至許多中學、高校也使用起床號來喚醒學生……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2016年《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中,曾提到要“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要“引導各級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號令意識”。司號制度就是部隊紀律和規範的典型符號。

此次司號定位,以部隊管理為主,兼顧指揮通信和軍事文化建設功能。政知君以為,其中“研發新型軍號和電子號音播放系列設備”,頗值得期待。

33年後,“司號員”重回軍營

△井岡山市的軍號雕塑 供圖/視覺中國

資料 | 解放軍報公號 新華網 福建日報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校對 | 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