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綜合治理智能化」10金句

孟建柱“綜合治理智能化”10金句

孟建柱“綜合治理智能化”10金句

社會治理增添新變量

新形勢、新任務

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為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帶來了新挑戰。現在,網絡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類型,各類犯罪加速向網絡蔓延,網絡犯罪隱蔽性、智能性和產業化、鏈條化特點明顯,防範打擊難度大,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容易產生監控盲區和溯源死角。

我們只有主動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大勢,既揚其長,用其利,又避其短,防其弊,才能把社會治理提高到新水平。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破解難題,進一步提升理念、完善機制、創新方法,倡導數據文化,不搞大呼隆、運動式治理,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織牢社會治理的“天網”

建立立體化安防體系

堅持以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為支撐,織密織牢公共安全網,建立健全社會面、重點行業、單位內部、城鄉社區等治安防控網絡。

加快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推動城鄉視頻監控連接貫通,整合各類視頻監控資源。積極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統籌好基層資源力量,健全協調聯絡機制,更好發揮基層治理實戰化平臺作用。

完善信息化監管機制

要依託現代科技,建立全流程、全環節、全要素的信息化監管機制,加強執法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反饋、核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要推動行業主管部門落實監管責任、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通過運用新技術,實行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高對風險識別、預警、防控水平。

推進全媒體群防群治

要健全網絡、APP、微博、微信等反映渠道,完善舉報獎勵等激勵機制,把城鄉群眾發動起來,開創群防群治新局面。要高度重視宣傳輿論工作,深刻認識新形勢下輿論生態新變化,統籌把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律和新聞傳播規律,以求新求變為主線,以提高宣傳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為目標,創新宣傳輿論的思維方式、組織機制、平臺載體,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維護公共安全的積極性,培育濃厚的共治文化。

提升社會治理的“天算”

集中信息資源

我國人口多、行業全、市場大、數據資源豐富,關鍵是要把大量分散的數據彙集起來,讓浩瀚的數據海洋孕育出璀璨的智能文明。

我們要堅持大融合、大共享、大應用思路,加強對科技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推動廣泛聚合共享內外數據,最大限度發揮大數據效能。

從政法綜治系統做起,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資源一體化。中央和省級政法綜治部門主管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大數據整合共享。要善於運用平等交換等辦法,推動政法綜治專業數據、政府部門管理數據、公共服務機構業務數據、互聯網數據集成運用。

健全數據管理機制

大數據時代,誰擁有信息資源多,組織協調能力強,誰就能在社會治理中佔據優勢地位。上級部門要發揮信息資源集中優勢,強化信息研判預警、政策制定完善、應急指揮服務等職能,實現信息資源從由下向上匯聚為主向由上往下推送為主轉變,更好服務基層。

全過程量化管理

要改變粗放式治理模式,把精細化、數據化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以具體政策的優化促進微觀領域的精細化管理。堅持用數據說話,完善科學決策機制,使各項部署有充分的數據支撐,防止隨意性。分門別類制定社會治理標準體系,使社會治理過程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加強社會治理成本效益分析,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弘揚“工匠精神”,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確保幹一件、見效一件。

形成社會治理的“天智”

建立專業團隊和專門規範

當前,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社會矛盾問題專業性、複雜性不斷增強。我們要下大力氣培養專業精神、專業素養,認清、把握社會矛盾問題背後更本源的客觀規律,提高社會治理的專業化水平。

針對新類型案件增多,要加快構建以業務需求為牽引的專業團隊,提升依法處理質量效率。要結合防範打擊、反恐維穩、應急處置、起訴審判等各項工作不同要求,分別健全專門的操作規範體系,以專業化管理提升專業化水平。

要堅持把現代科技應用作為強大動能,主動擁抱現代科技,積極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促進打防管控精準化、智能化。

推進新業態安全監管

人工智能能夠以人類不可比擬的精度、速度完成工作,將極大提升社會治理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我們要善於發揮人工智能威力,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

新業態安全監管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自我更新的原理,深入研究暴恐極端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產生演變規律,並根據其特點,構建數據研判模型,完善基礎管控標準,推動信息系統在實戰中不斷學習、升級,增強防控工作精準性、實效性。

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風險防控方面,要善於應用智能探測傳感技術敏銳感知危險源,運用視頻圖像分析技術掌握異常動向,藉助人臉、聲紋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發現可疑人員和線索,增強安全防控智能化水平。

推進智能公共服務

智能社會是辦事更便捷、服務更周到、生活更舒心的社會。我們要依託互聯網智能分析系統,加強社會輿情收集研判,及時掌握人民群眾新期待,精準預測不同群體需求特徵,促進公共服務更有針對性,更具人情味。

結合“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智能化公共服務平臺,把可拓展上線的窗口服務移到網上、連到掌上,讓群眾不跑腿成為常態。推動家庭智能安防系統與社區服務系統、綜治信息平臺、報警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報警、求助自動化,實現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預警信息精準推送,更好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