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高校畢業 3 年月薪 4700 元:這 3 種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Viola是北京一所知名985高校的國際新聞碩士,一畢業就進入了北京某事業單位。

可她最近很煩惱,她已經工作3年了,還因為單位控制整體薪酬支出沒評上中級職稱(碩士無意外情況是2年升中級),最近單位又以增繳公積金的名義,從她的工資裡多扣了1200塊,每個月到手的錢只有4700塊。

公積金增加了,但她每個月拿到手的錢也實實在在地減少了。更重要的是今年初父母想辦法給她在五環買了一套40平的小房子。房貸遇上減薪讓她對未來有點絕望了。

有次吃飯她跟我說:“你知道那種人到30,還必須跟爸媽要生活費的感覺麼?”

後來我聽她說,面試了財新和今日頭條,但都沒被錄用,她發現自己才安穩了三年,就已經不太適應外面的競爭了。

我特別能理解她,一個人的人生儘管漫長,但是緊要的地方只有幾步,前面走錯了再想回頭,試錯成本會非常大。30歲前的這幾年,很可能會對你的職業生涯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如果單從務虛的原則來講,30歲前你應該培養什麼能力,人生才能決勝千里呢?

01

積極看待世界的能力

遍地都是資源和機會

經濟學家許小年曾經說,中國現在遍地都是投資機會,就看你是不是認真去找。

有很多人說機會越來越稀少,問題就出在後半句上,他們沒有一雙善於發現機會的眼睛。

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怎麼運行的。

我國制鹼工業之父、知名化學家侯德榜一次在天津塘沽海邊遊玩,看到一疊又一疊的浪花把白花花的鹽拍在沙灘上。當時西方嘲笑中國人搞不出制鹼工藝,侯德榜有感而發:作為一個搞化學的人,如果面對這麼豐富的資源,還沒有一點雄心壯志,那就太窩囊了。

而那些漁民則在抱怨,這麼大的風浪,耽誤了他們出海捕魚。

認知世界的方式不一樣,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積極地看待世界,勇敢地尋找機會,你就會發現機會其實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就像前幾天梁寧老師在分析拼多多的時候說的,那麼多人在罵拼多多,在嘲笑拼多多,可正是拼多多發現了中國還有那麼多低消費能力人群,沒有享受到跟別人一樣的產品體驗,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才有今天。

未來如果拼多多仍然與假冒偽劣為伍,那麼它就早晚會倒下,如果它選擇用市場和技術的力量來改變現狀,那這家公司就值得期待。

君不見小米,通過減少中間環節等手段,把手機價格降到了多麼感人的程度。如果你還有印象,十年前跟磚頭一樣大的山寨機還橫行在大街小巷,但是你現在再去這些地方看,就會發現紅米這樣的手機已經完全取代了當初的山寨機。

小米用極低的價格,大大提升了低收入群體的使用體驗,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家使用著體驗接近的產品了,小米也因此拿下了數百億美元的市值,就算說是功德無量也不為過。

做一個噴子並不難,對現狀多愁善感也不難,難的是如何用努力讓社會整體進步一點點,抓住機會用聰明才智服務更多的人,順便也讓自己變得更好。

要去發現機會,不要只是噴和多愁善感,那隻會讓你變得更盲目也更糟。

02

不認命的能力

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場長征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人一輩子都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資源不足,二是慾望無限。

在這兩個大前提下,人的一生可能都是一個充滿競爭的長征,你要跟無數的人競爭、協作來掌握資源,儘可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你有沒有不認命的能力,能不能有“我能夠也應該做得更好”的心態,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天花板。

香港有一句話叫做:張國榮都要熬八年。意思是張國榮當年出道的時候也經歷了諸多坎坷,熬了八年才真正大紅大紫。

有一次,張國榮在倪匡的訪談節目《今夜不設防》裡提到,自己選秀出道之後經歷了八年的黯淡期,雖然自己很喜歡唱歌,但是唱的歌都噁心到爆,唱片也都賣得不好。

但是張國榮相信自己,始終都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好,於是他就買來當時市面上最流行的那些唱片,日夜聽,反覆學,終成一代巨星。

可絕大多人是:年輕的時候中二病,走到中年認了命。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很多人都像王小波說的像一頭等待受錘的牛,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比厲害,誰都錘不了自己,可是等到走上社會年紀越來越大,就發現誰都能錘自己一下。

我的座右銘是《無量壽經》裡的一句話:“勇猛精進,志願無倦”,這裡的勇猛其實就是不被生活馴服,就是不管面臨多少困難都要永遠鋒銳的意思。

對自己有沒有要求,對未來有沒有期待,是一個人能走多遠,有沒有力量一直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最後都服了軟。

曾國藩打下南京之後,交代自己的幕僚趙烈文儘快把秦淮河兩岸的青樓妓館修建好。

面對屬下們的不解,曾國藩說:這個世界上想要建功立業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一生庸庸碌碌,困苦不堪,給他們找個消遣去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曾國藩號稱半個聖人,眼光可謂獨到之極。但如果你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你就是那個庸庸碌碌的人,你甘心麼?

大部分人都不會甘心,然後一如既往。

永遠對未來滿懷期待,永遠尋找方法精進自己、解決問題,你不會後悔的。

03

平臺上扁擔都可以種出花

你靠什麼生存,誰靠你生存?

決定你天花板高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你靠什麼價值生存,以及什麼人靠你生存。換句話說就是,你能不能在某個問題上成為一個品牌,成為鏈接周圍人的平臺。

你要成為一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夠撬動資源、願意與別人共建生態一起賺錢的人。

前段時間,我翻到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曾鳴教授的一段話,有個觀點很有意思:為什麼蘋果、谷歌、BAT這些大公司都在做生態,做平臺,帶領合作伙伴一起成長?因為在平臺上插一根扁擔都能長出花來。

道理很簡單,當你建成了一個平臺,所有的開發者、商戶都在你這個平臺上運轉,那就相當於全世界都在幫你建設平臺、成就目標,“時來天地同借力”,同時平臺的壯大也惠及了無數人。

很多平臺都滿足了這三個元素,才能夠發展壯大,比如谷歌向非蘋果手機開放安卓系統,蘋果協同app開發者共建ios生態,騰訊通過拓展合作伙伴挖寬護城河,本質上都是通過幫助開發者和第三方賺錢,來讓自己的生態系統更加堅實,用戶和開發者都與平臺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係。

就像梁寧老師所說,“成就你的其實就是你的價值網,誰在依賴你,這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

從某種意義上,當我進入了職場寫作領域之後,我就構建了一個微型的平臺,通過對外輸出內容聚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合作的公眾號,既向大家提供優質內容,也跟別的公眾號互相導流。

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裡講,判斷一個朝代制度好壞的標準,就看這個制度是出於公心還是出於私心,是造福大眾還是造福小眾。

判斷一個人段位高低,潛力大小,也要看這個人是願意跟大家一起做事,還是隻願自己賺錢。

這就是為什麼雷軍說老天不會虧待厚道的人,因為你平常總是拉人一把,關鍵時刻別人才會願意扶你一把。

那麼從務實的角度來說,你要怎麼培養這些能力呢?

04

如何培養

決勝千里的能力

1)杜絕噴子心態:批判不會讓你進步,深度思考才能讓你成長

自從接觸公眾號以來,我發現網上的噴子實在太多了。

我之前寫了一篇講述 我花了20W從體制內跳槽 的真實經歷,有很多網友把整篇文章噴的一無是處,指責我編造經歷,說我販賣焦慮蠱惑人心,更指責我鼓勵大家離職別有用心。

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噴子心態,看到新的思想和新的現象,首先思考的不是這種思想哪裡好哪裡不好,自己能學到什麼,反而是從各種奇葩的角度謾罵,認為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事都非常不堪。

這就是為什麼噴子沒有成長。

遇到新的問題和新的思想,你首先要做的是獨立思考這件事情對不對,如何從中獲取價值。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不是自己的眼界太狹窄,知識太貧瘠?而不是先質疑別人。

不要做噴子,沒有未來的。

2)思考人生願景:對自己有要求,對未來有期待

為什麼不認命的人往往會更成功一些?

因為他們對自己和未來有要求、有期待。在這種動力的驅動下,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會積極地找辦法。

因為他們不能忍受自己“不夠好”。

所以你要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你是希望自己做一個甘於庸碌的人,還是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不斷去尋找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和辦法,這會決定你一生的高度。

提供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你都問一下自己:現在的生活、工作是我滿意的麼?現在的我做得足夠好了麼?如果都是不,應該怎麼辦,怎麼改進?

3)做一個互利型的人:自己獲利的同時,也讓別人多獲利

如果你跟大家做事,讓大家都獲了利,你就是互利型的人,如果只有你獲了利,那你就是自利型的人。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有很多文章被很多公眾號轉載,很多所謂的大號會把我的作者簡介(不單是我)放在一堆廣告圖片中間,用最小號的字、最淺的顏色進行標註,甚至根本就不標註。

歸根結底這種行為還是自利,他們只想用你的文章,但是要儘可能地不為你導流,最好讓用戶根本不知道這是你寫的文章才好。久而久之,誰還會願意幫助這些號成長呢?

其實解決這件事情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把轉載的作者、來源、公眾號ID、作者簡介這些基本信息,用跟文章一樣的字號和顏色標註在顯眼位置就好了。

做事情之前,不要只想著自己能得到什麼,還要想想別人能得到什麼,甚至想方設法的讓別人多拿一些。

對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合理合法地幫到底,有信息和資源多多向好的朋友分享,這樣的人往往會走得比較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