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兩千年前孔老師說,五十知天命。今天五十四歲的馬雲,知道怎樣自己成全自己。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今天是第34個教師節,一大早,阿里巴巴發佈馬雲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宣佈明年今日馬雲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9月10日教師節,“馬老師”更新了自己的名片

這條新聞這兩天已提前預熱,原因是《紐約時報》9月8日稱,馬雲計劃在9月10日辭去阿里巴巴董事長職務,去專注教育相關的慈善事業。對此,馬雲在公開信中更正說,正式辭職董事長不在今年,在明年的教師節。

碰巧生日也在教師節的馬雲,與教育有不解之緣。他讀的是師範學院,自己當過老師,當阿里的事業達到巔峰時,他又創辦湖畔大學,當上了校長。阿里的成功,外界的分析舉不勝舉,馬雲的答案卻簡單至極。他說,CEO就是Chief Education Officer(首席教育官),他不過是用當老師的方法當CEO。

“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馬雲在去年一次演講中,講到了自己對教育的焦慮。

現在,他要自己來了。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跑到世界跟前

1985年9月10日,中國恢復建立第一個教師節的時候,馬雲已經是杭州師範學院英語二年級的學生。

這個經歷了三次高考的師範生,除了英語出人意料的好之外,社會活動能力也出人意外的強。大學期間,馬雲不僅做了三年校學生會主席,還做了兩年杭州市學聯主席。

時任杭州師範學院副院長黃書孟負責學生工作,很欣賞馬雲,在馬雲畢業的時候把他分到了急缺英語老師的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即便放在現在,大學本科畢業的師範生去中小學當老師是常態,直接去大學當老師也十分罕見。

對於中了頭彩的馬雲,黃書孟雖然大膽推薦,但也有顧慮,他擔心馬雲“腦子太活”,耐不住老師這份工作的寂寞。

十幾歲時,馬雲就在杭州西湖邊為外國遊客當導遊以換取免費的“英語教學”

畢業那天,黃書孟特意把馬雲送到校門口,與馬雲立下五年之約。要求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至少要幹滿五年。”馬雲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每月工資91元。

1980年代後期,91元的收入在正在掙脫各種羈絆,努力生活得更好的中國人眼裡實在有點少,下海是當時大學生、知識分子的首選。但馬雲聽師道、守信用、講義氣,在杭電教英語一晃過了六年。

初為人師,顏值不高、年紀又輕的馬老師在第一印象中不會給人太高的期待,但馬老師張嘴說英語,那個音量、底氣,則讓學生感到一種強烈的反差。

馬老師上課不會照本宣科。他會從課本出發,一路講到外國的文化、風俗,講到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理解。1990年代初期,國內的大學還比較閉塞,學生了解外部世界主要靠收音機、報紙和圖書館。在這種情況下,馬老師的課也算為學生推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而後來成了阿里的馬雲更加意識到,教育不應該照本宣科,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會被計算機所取代。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16歲,馬雲遇到了來華旅遊的澳大利亞人Ken Morley一家。熱心的ken為少年修改英語語法錯誤,又陸續提供了200澳元的資助。5年後,在ken的邀請下,21的少年第一次出國,到澳大利亞旅遊。29天新世界的經歷,是少年人生的轉折點,他回來之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圖為馬雲邀請肯故地重遊杭州時拍下的照片

阿里十八位創始人之一蔣芳曾是馬老師的學生。蔣芳眼裡的馬老師像一團火。每當馬雲走進教室,就會把教室“點得熱乎乎的”。如果馬老師講到興頭上,他會一屁股坐到講臺上,和學生扯得興致盎然,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下課鈴就響了。

馬老師雖然招學生喜歡,但要求嚴苛。蔣芳記得大一剛入學,馬老師就要求他們背《新概念英語第二冊》,而且會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出一道20分的默寫題,默寫要求背誦的前100篇的某一篇。“我估計全校有早讀的就是我們班了。每個人吃完早飯,在上第一節課之前,都在外面背課文。”蔣芳回憶。

馬老師之所以會使用這些“狠毒”手段要求學生,正如他自嘲自己天分差,高考考了三次,卻也能當英語老師,就因為他比別人“敢”。

馬老師把這個“敢”字首先用在自己身上。魔鬼訓練在今天不算新鮮玩意,馬老師用在練口語上面。他一有空就往西湖邊跑,一看到外國遊客就主動湊上去,甚至騎一輛自行車載著外國遊客滿杭州城跑,目的就只有一個,練口語。

直接跑到“世界”跟前,是馬老師觸摸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給馬老師帶來了意外,影響了他的人生。

澳大利亞退休電氣工程師肯·莫利一家,是馬老師1980年在西湖邊主動湊上去而認識的。後來,莫利父子開始與馬老師書信往來,並通過這種方式糾正馬老師的英文錯誤。馬雲大二暑假的時候,莫利邀請馬雲去澳大利亞旅行。

出國是個容器,裝在其中的是馬雲開闊的視野。儘管簽證申請了7次才通過,但澳洲之行徹底改變了馬老師對於世界的看法。回國後的10年裡,馬老師都在想同一個問題,中國需要改變,需要更開放的思想,需要用一個不同視角來看待事物。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備課的CEO

在大學做老師是馬雲最個性洋溢的時期之一,日後那個“迷之自信和樂觀”的馬雲風格標籤,也在這段歲月裡初見端倪。

1994年底,馬老師從美國外教口中第一次知道了一個叫“互聯網”的東西,他覺得他需要的改變到了。次年,馬老師離開三尺講臺,拿著用25美分在老虎機上贏的600美元創辦了中國黃頁。

之後,“18羅漢”加入,軟銀投資,蔡崇信加盟,誕生了眾所周知的阿里巴巴。其實,其中最重要的是,馬老師幾乎憑藉一己之力,重塑了國人的消費認知。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阿里巴巴創立早期,馬雲和同事們在公司合影

依靠信息不對稱,馬老師用B2B平臺教中國供應商結識客戶。

依靠淘寶網流量變現,馬老師用C2C平臺教中國網民網絡購物。

為了解決網購的支付問題,馬老師又創造性地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教中國人出門支付只需打開手機二維碼掃一掃。

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於是有人開始“親切”地稱他“馬雲爸爸”。

馬老師卻不領情,他在多個場合提出還是老師才是最喜歡的稱謂。在和杭州師大師生交流時,他說:“如果說我最喜歡的、做得最好的工作,還是當老師。這一輩子不會拿掉的烙印,就是當老師。”這個烙印在阿里清晰可見。阿里的員工稱馬雲為“馬老師”,同事之間互稱“同學”,管理制度上設有“班委制”。

僅僅在公司裡當馬老師還遠遠不夠。2015年3月,馬老師在杭州西湖之濱一座中式建築裡創辦湖畔大學。這一次,馬老師升任了校長。作為校長,馬老師的目標是:辦一所300年的大學,專注失敗教育,構建新商業文明。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2016年湖畔大學第二屆開學禮。包括姚勁波、吳國平、賈國龍、霍啟文等39名企業家在內的第二批湖畔新生,在一期“學長”們和校長馬雲,校董柳傳志、錢穎一等的見證下正式入學

“大學”英文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us,意指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處。所以,大學從創建的一開始就包含了宇宙論的概念。

同樣是馬老師,但是與過去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不同,在湖畔大學馬老師有了新宇宙,他不僅講英語,更主要是講人才、講制度、講商業文明,而最重要的是,在這裡,馬老師第一次講到,企業要有接班人制度。

這個論述可以看做是馬老師做CEO後的經驗總結課。1995年,馬雲曾決定2005年回去做老師,但沒想到2005年阿里和eBay的競爭正在火熱的狀態,為做老師,而將公司扔下,是不負責任的。馬雲又等到2009年,覺得可能差不多要回去做老師了,但又發現那時候阿里的業務很多,B2B、淘寶、天貓等,整個阿里沒有接班體系,任何人來擔當這個公司都有點難。重返校園的計劃,再次擱淺。

當做回老師變成了遙遙無期的夢想時,馬老師意識到了公司存在問題。2010年開始,馬老師在管理團隊內部試運行“合夥人”制度,每年選拔新合夥人加入,人事調整自此後成了阿里的常態。

馬老師的解釋是,“CEO如果不能像老師一樣用成就他人的思想來做,不是去幫助員工成功,不是去幫助客戶成功,不是去幫助合作伙伴成功,我相信這家公司就很難成功。”

這種影響在如今的阿里充滿了映照。阿里園區裡那些熙熙攘攘的年輕人,和當年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課堂上被馬老師逼著拼命背《新概念英語》的學生沒多大的區別。以至於馬老師後來在湖畔大學說道,“今天我可以這樣講,我離開公司問題不是太大”。

解惑,傳道,授業。老師身上具有的那種理想主義,那種世界性和永久性,正是馬雲的迷人之處。

過去的32年裡,這是我的第三次紐卡斯爾(Newcastle)之行。

第一次是我21歲剛進大學的時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請,在那年暑假來到了紐卡斯爾。當時,我從沒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看看。當時可以拿到護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勵我:“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好,我就決定去試試吧!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才拿到我的護照,我以為我拿到護照之後就可以去澳大利亞,但他們又告訴我,你還需要有簽證。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亞領事館,使館官員說,你需要到北京去簽發簽證,其實那時候去北京的費用對我來說是非常昂貴,但我還是要去試試吧。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個地下賓館,在7次申請簽證都遭到拒絕後,我第八次去申請,我對當時面試我的使館官員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禮拜,已經嘗試了7次都被拒絕, 我希望這次能申請到簽證。

那個使館官員問我:你為什麼要去澳大利亞?我說我的朋友邀請我去,他說不能發這樣的簽證給我,我們只能簽發給探親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學等性質的簽證。當時是沒有旅遊簽證的。

我跟他講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衛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爾士的朋友幫忙,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了一個電報。當時那個使館的人就說, “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說當然想要”他就說”我能5分鐘後給你。” 我就這樣終於拿到我的簽證。這就是永不放棄的例子。

我的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我。是我沒法想象這麼大的改變。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

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認識的澳大利亞,從那年開始我知道紐卡斯爾大學。那是我第一次到訪這所大學。

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怎麼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我想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

每一次我們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廢話!”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起來會很不一樣,但他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去支持我。

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只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決定成立Ma-Morley獎學金,以支持即幫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的人。

我想要感謝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對我的幫助、支持、和理解。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先生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

我是一位教師,我在大學教了六年書,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這花了很多時間和眾人分享我的經驗。我不怕別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會說這是我相信的事情,這是我見到的、我經歷過的,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大陸,我的基金會每年支持了超過100位鄉村教師,這個是因為在大陸有六千萬的孩子生活在農村地區。我們覺得也要找個方法去支持這些老師們。紐卡斯爾這個獎學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個獎學金,我也視紐卡斯爾為我的第二個故鄉。

在過去,這個世界是知識驅動的。人類和機器會有很大的競爭但是未來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取得勝利。你可以從學校和書本學到知識,但是智慧,只能通過經驗得到。所以我認為Mr Ken Morley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同時,我希望這個獎學金能夠聚焦未來。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學校和書本以外的事情。我們希望能提供超出經濟支持範疇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走出大學,走出自己的國家、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歷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敗,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話,你要有 LQ,愛的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裡的學生們都會記得這三個Q。這是我從與Ken Morley 先生討論中學到的。這個獎學金會幫助更多的人,我們需要的確需要很多聰明人,但我們更需要更多有擔當的人,為社區、社會、國家和世界承擔責任的人。

拿到獎學金的學生,他們不是我和Morley 的大使,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為宣揚勇氣、責任和智慧的大使。這個獎學金帶有我的名字,這真的是我莫大的榮幸。

有Ken做榜樣,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會繼續提升我自己。

謝謝紐卡斯爾大學為這個獎學金成立做出的貢獻。成立一個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斷的去改進一個獎學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青人是不容易,真的非常

為了感恩當年西子湖畔,肯一家對於一個陌生中國少年的善意和友誼,在肯常常提起的紐卡斯爾大學,馬雲掏出2600萬澳元設立馬雲和肯家族聯合命名的Ma-Morley獎學金計劃,這項獎學金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圖為2017年2月3日,馬雲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佈Ma-Morley獎學金計劃時的演講全文

馬老師的心事

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2017年全球領袖人物排行榜,阿里集團馬雲排名第二。在雜誌特寫裡,《財富》選用的標題是:“馬雲,阿里巴巴創始人如何賦能全球企業”。報道稱,作為自由貿易的代表,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馬雲和他的阿里在以意想不到、鼓舞人心的方式,去啟發、教導小企業開拓更多的消費者。

面對資本的讚揚,互聯網行業的變革,年過五十的馬老師早已能夠平靜待之,但他最擔心的是教育行業的變革。

馬雲說,“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今天依舊有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麼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所以,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走在前面。

恰是得益於商業上的成功,現在的馬老師有了更大的能力來反哺教育。

馬雲:從今天起請叫我馬老師!

紐卡斯爾大學,馬雲掏出2600萬澳元設立馬雲和肯家族聯合命名的Ma-Morley獎學金計劃,這項獎學金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

馬老師的馬雲公益基金會於2014年成立後,先後啟動了“馬雲鄉村教師計劃”、“馬雲鄉村校長計劃”、“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2017年,已經辦了湖畔大學、雲谷學校的馬老師,又低調辦了一所叫“桃源裡自然中心”的學校,校址在植物園內,專門教人認識大自然。

從制度的制定者、知識的傳遞者,到知識的接受者,馬老師的影響,仍在慢慢發酵,而展現在馬老師和時代的距離,是隨處可見的近在咫尺。

2017年伊始,馬老師出人意外地創建了一個用自己和莫利一家姓氏命名的獎學金(The Ma & Morley Scholarship),以2600萬澳元回饋澳洲的大學,感恩莫利一家曾給予的幫助。

不少媒體把此舉解讀為阿里進軍澳洲市場的某種聯繫。當然,無論哪種解讀都是見仁見智,或自然溫馨,或販賣情感,但至少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一幕裡去還原一個傳奇的馬老師。

馬雲在阿里自詡花名“風清揚”,喜歡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這是《笑傲江湖》裡獨孤九劍的傳人,是一個無招勝有招的世外隱者。

兩千年前孔老師說,五十知天命。今天五十四歲的馬雲,知道怎樣自己成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