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假日、负债百万、历经10年,他们成果登顶《科学》,创世界首个

日前,《科学》杂志在线刊发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论文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协作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没有假日、负债百万、历经10年,他们成果登顶《科学》,创世界首个

为了实现获得面包小麦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愿景,2005年开始,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将普通小麦品系“中国春”的21条染色体进行了分离,并构建了相应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后续的物理图谱构建、细菌人工染色体测序和序列的组装与分析则由联盟各成员分担。

没有假日、负债百万、历经10年,他们成果登顶《科学》,创世界首个

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没有经验可循,仅7DL染色体的大小,就相等于整个水稻基因组。但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组装、分析和破译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相应的水稻基因组。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的概念,全力投入海量数据的测序和破译工作,付出了极大代价,经费负数的时候,无奈向学校借了100多万元,走错了路重新再来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但宋卫宁团队顶住巨大的压力,始终坚持不懈,先后争取到国家“863”和其它项目的支持,沿着当初确定的目标持续发力。“十年磨一剑”,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可以说是获得了研究小麦的一个密码本,用新加坡《南华早报》的评价,此项工作标志着征服了遗传学的“珠穆朗玛峰”,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掌握小麦生长发育的规律。这个研究工作是国际大协作的结晶,作者有200多人,隶属2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单位。宋卫宁团队不但负责了7DL染色体的分析工作,还参与了小麦全基因组两种不同物理图谱分析结果的整合。因此宋卫宁教授的名字在这篇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名单中出现了两次。

没有假日、负债百万、历经10年,他们成果登顶《科学》,创世界首个

对于此次的科研突破,宋卫宁对西农有着太多的感激之情。早在2009年,学校就为宋卫宁团队提供了500万元科研经费,购买测序仪等大型实验设备,建设小麦基因组学科研平台,支持其团队开展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工作。此外,学校合作交流处还积极组织团队多次到国外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邀请国际基因组学专家RudiAppels、Peter Langridge、罗明诚、张洪斌等来校交流,为张卫宁团队与世界一流科学家一起探讨、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未来,宋卫宁教授团队将继续开展序列分析工作,将小麦基因组的进化、序列与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结合起来,培育高产、抗旱、抗盐、抗病虫的小麦新品种,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人口膨胀带来的食品短缺的挑战,为小麦基因组改良工作奠定基础。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