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補貼,我們爲什麼拿不到?

農業確實是個特殊的行業,一提到補貼,農民朋友們就立馬眼睛發亮,脖子伸的好長。然而年年補,月月補,也沒看到農民的日子有啥大的變化,反倒是各種負面的情緒爆棚、埋怨聲不斷。明明是一件利民的好事,為何成了民憤民怨的導火索呢?


農業補貼,我們為什麼拿不到?

其實,近些年來,國家對農村的扶助力度是越來越大。但是,這些有力舉措在各地的效果恐怕就是不盡如人意。不僅在種糧補貼上,而且在危舊房改造,節能減排,農村低保等一系列問題上,各種跑冒滴漏也是特別嚴重。他們作案的手法千奇百怪,有的是以少報多,有的是無中生有,有的是幹部冒用農戶名義申報。

當然,申報補貼所得的款項有的是歸個人,有的是歸小集體,國家反哺“三農”的資金就這樣成為某些人和小集體的“唐僧肉”,誰想吃都可以吃上一口。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目前,有些地方發放補貼,往往由當地幹部說了算,上級部門不認真複核,讓鄉村幹部有空可鑽,他們只要能瞞住上級就可以輕易獲得補貼,或者與農戶聯合起來,造假也很容易得逞。

農業補貼,我們為什麼拿不到?

去年新聞報道“湖北糧補核查風暴問責千人 漁場職工也領種糧補貼”,累計追責農業部門、財政部門以及基層的黨員幹部等一千餘人,涉及金額八千餘萬元。處分人數之多、追責力度之大,在湖北尚屬首次。由此暴露出補貼發放中存在審核不嚴、監管不力等問題。因此設立一套嚴密的監督機制,是保證國家補貼不被侵吞的首要條件。

其次,許多補貼之所以無法到達農民手裡,在信息傳播的透明度、公開程度上也是讓人非常的無語。部分地方在傳達農業補貼信息的時候,並不向村民和社會大力的、公開的宣傳,而是以一種“靜悄悄”的方式在內部進行公開。

對於農民來說,由於信息閉塞,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補貼,不知道自己的條件可以對應到哪類補貼,更不知道如何去申請補貼。

農業補貼,我們為什麼拿不到?

所以,在信息公開方面要加大力度,所有的補貼,不但要在所在的村鄉公開,還要在網絡上向全社會公開,每家每戶領取了多少錢,任何人上網隨時可以查閱,這樣一下,相信敢欺上瞞下的人就少了。

再者,政府對於農業的扶持,還應該多用市場的方式和手段進行。有些政府官員頭腦一根筋,認為只有向農企農戶發放了現金,才是真正給了他們補貼。

其實,有些補貼和反哺,可以採取市場的方式來進行,比如鼓勵農戶種糧,可以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間接地帶動農民種糧,同樣能起到反哺的作用。

而且一味地發錢補貼,容易讓農企農戶掉進了蜜罐不可自拔,而缺乏足夠的市場歷練,弱不禁風,一旦碰上市場的風吹草動就很容易敗下陣來。咱古人早就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農業補貼,我們為什麼拿不到?

最後說到,只有真正的從根本上重視農業,重視農民利益,才可能讓我國從農業大國更快的走向農業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