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作為山東省的一把手,袁世凱有點頭大,都快成袁大頭了。

他是1899年12月調任山東巡撫,誰知1899—1900年,全省出現嚴重的災情——這次不是洪災,是旱災。

當時的調查資料顯示,光緒二十六年(1900)大旱,久未下雨,因此鬧起糧荒。年初每升大米36文錢,到夏天,漲到64文錢。

山東人吃樹皮、野菜和棒子芯,後來,饑民開始搶劫運河上的運糧船。到了搶無可搶、餓到極點,他們就都去參加義和團。

袁世凱哀嘆,本年五六月間,本省人心不靖,拳民倡亂……多則數千人為一股,少則數百人或數十人為一起,揭竿稱亂,防不勝防。

他說,每天山東省內民亂的報告,“旦夕時至”。

然而,當義和團在直隸、山西乃至京城“大鬧天宮”的時候,作為義和團運動發源地的山東,反而出奇的平靜了。

藉助這一次平靜的契機,山東在山河斑駁的歷史中,第一次迎來近代化的發展。晚清的一個“問題省”,在袁世凱及其衣缽繼任者手裡,經過十五六年的治理,在很多方面成為全國的標杆,幾乎成為“模範省”。

但在此後,山東又進入跌落軌道。其間,雖有過短暫的迴光返照,仍無濟於事,直到1938年徹底淪陷入日軍之手,徹底失落。這段時期內,這個北方大省還是以“問題省”聞名。

我們不禁要問,山東究竟怎麼了,僅僅50年內就經歷了別人500年內的起起落落?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1

傳統越強大,轉型越艱難。讓一個揹負三千年傳統的國度,跟一個建國區區數十年的國度,去比賽接受新事物,結局不言自明。

而在中國國內,山東堪稱是傳統浸淫最深的省份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註定該省的近代化旅程不會太順利。

哪怕被打趴了,也有“老子天下第一”的一口氣撐著。往好處想,這叫骨氣;往壞處說,這就是阿Q。

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山東換了好幾任一把手,雖然都非本地人,但骨子裡均有一種阿Q式的骨氣。只有丁寶楨,1866—1876年任山東巡撫,體會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要義,在山東創辦機器局。總算給山東留下了一個近代化的火種。

不過,當上海、南京、武漢等地通過洋務運動第一次轉型的時候,山東還沒有哪一座城市具備這樣的意識。所以,隨著丁寶楨的離任,山東機器局陷入發展僵局。

一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時任山東巡撫

李秉衡積極應戰,令山東機器局開足馬力,擴大生產,增加武器供應。

最終,中國還是戰敗了。輸給日本後,面對這同一戰果,不同的人總結出了不同的經驗教訓:

光緒帝的結論是,我們要改革,要更大規模、更加深入地向西方學習,圖自強而彌禍患。

而李秉衡的結論是,近年來最熟悉洋務的人,非李鴻章莫屬,李鴻章效法西方搞建設,這麼長時間了,誰特麼能告訴我,我們所追求的富強在哪裡?

因此,面對皇帝的改革上諭,李秉衡頑固地進行了抵制。他對改革大加排斥,反對修建鐵路,封禁省內礦山,禁辦近代企業,反對西學傳播。

不僅如此,他帶著樸素的愛國熱情,縱容民間盲目排外,反教反洋,導致鉅野教案。德國以武力威脅,他最終被迫革職。

晚清地方督撫的自主權相當大,大到可以決定一個省是否跟著朝廷的大政方針走。李秉衡對改革、洋務的悲觀情緒,以及盲目的自信,讓山東錯失了近代崛起的機會。

之後的兩任山東巡撫——張汝梅毓賢,跟李秉衡基本是同一個路數。他們的施政重點,都很傳統,也很保守。

19世紀的最後兩年,各種不利因素瀰漫全國,而山東成了問題的焦點:

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起點正是山東。德國租借膠州灣,英國租借威海衛,山東兩大優良港灣,變成列強勢力範圍。

二、戊戌維新失敗,中國的改革派遭到反撲,保守派重新上位。那種盲目的自信,天朝上國心態,又成了政治正確。反映到山東,就是巡撫毓賢揣摩上層意思,由鎮壓民間反教組織,轉而支持義和團等組織瘋狂排外。

三、流年不利,山東的自然災害輪番來襲,水災旱災無縫切換。先是黃河漫灌,全省麥收減產一半,接著就是嚴重乾旱,造成了為數巨大的饑民群體。

四、在國恨家仇、天災人禍,以及胃的驅動下,大批山東人加入了義和團組織,開始了“刀槍不入,扶清滅洋”的奇幻旅程。

此時的山東,已然坐到了火藥桶上,成為中國最大的“問題省”。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義和團運動,源起于山東。

2

1899年12月,山雨欲來。袁世凱接替毓賢出任山東巡撫的時候,整個山東局勢一片混亂。

持續的乾旱饑荒,把人民源源不斷地往義和團的隊伍裡推。

新巡撫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局面,重建秩序。

為遏制義和團發展勢頭,袁世凱從根本上著手,奏請“發銀三萬兩”,賑濟山東受災群眾。在災區設立粥廠,開展勸捐,甚至截留京餉,把銀子用於救災。針對民情困苦的農村,還特別撥款撫卹。

在武力方面,他採取解散+彈壓的手段,只通緝匪首,其他所有盲從的群眾,一律僅勸諭還鄉。

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11國同時宣戰後,局勢又起變化。義和團遇有官府查問,無不響亮地回答:“奉旨學習神拳,除滅洋教,一俟練成,即赴前敵助戰,不得過問。”

袁世凱不管朝廷那一套,照舊彈壓被中央認可的義和團。

短短几個月內,當臨近省份均出現義和團運動高潮的時候,山東則漸趨平靜。

以往普遍認為,袁世凱對義和團進行血腥屠殺,從而穩定了山東局面。事實上,袁世凱只是捕殺了數十名義和團首領,總體上以柔性政策為主,多管齊下,把官、兵、勇、役、士紳、鄉團等力量都動員起來,多方面形成了對義和團的遏制,使得義和團運動在山東沉寂下去。

隨後,八國聯軍攻陷京師,朝廷才知道利用義和團挑撥中西關係,代價慘重。在這期間,袁世凱通過外交手段,跟德國人保證,他可以確保山東境內西人與教民的安全,以此阻止八國聯軍侵入山東。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袁世凱。

我們都知道,當時以張之洞、劉坤一為首的東南各省,違背朝廷宣戰的指令,與列強實行東南互保。山東不屬於東南省份,但在袁世凱的努力下,也加入互保行列,成為東南互保中唯一的北方省份。

山東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德國原本叫囂著要佔領整個山東作為報復。然而,山東在整個庚子事變中,最終避免了內亂和兵難,這與袁世凱關係莫大。

加入東南互保之後,山東尤其是省會濟南,成為南北信息傳達的中轉站。京津的消息,十有八九都是通過山東,轉到南方;而南方督撫的奏章,也是由山東代為遞送京師。有人評價說,當時山東所負的任務,所起的作用,不下於上海。

袁世凱不是賣國賊。他對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破壞鐵路,推倒電線杆的野蠻行為並不認同。抵制西方的先進事物,不能換取天下太平,只會把這個古老國家推向亡國絕境。

他知道清廷的實力有幾斤幾兩,同時向多國宣戰,看著霸氣解恨,實際上是賭徒行徑。外交場上,還是要講究手腕,哪怕是一時的妥協,也能換來韜光養晦的時機。

德國強佔膠州灣後,在青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行政體系,單獨管理。這樣,在山東,就形成濟南、青島兩個不同隸屬的行政中心。中、德在山東暗戰不止。

袁世凱表面向德國人妥協,暗地裡卻十分強硬,在穩定局勢的前提下實施強有力的政策,發展本省工業和商業,從而發起經濟抵抗運動,逐步消除德國的大部分特權。

庚子事變後,朝廷為盲目反近代化潮流的決策付出了沉重代價,遂決定下詔實施新政。在規定回覆的兩個月內,各省督撫少有回應,封疆大吏們一個個都不願做出頭之鳥。

袁世凱則是新政的第一個響應者,最早向朝廷提交了新政的實施建議,並在山東試點實踐。

軍隊、教育、商務、工業,在山東辦得井井有條。他創辦山東大學堂,這是中國設立最早的省立大學堂。清廷隨後發出上諭,要求各省以山東大學堂為模本,開展大學教育。

此時,英國人赫德吹捧袁世凱是

“中國最有能力的人物”。

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時間不過兩年。山東治理卻是他在帝國官僚體系中升遷的資本。當初赴魯之時,他手下的武衛右軍僅七千人,到他離開時,手下軍隊已逾兩萬人。

1901年李鴻章死後,袁世凱被提拔,調離山東,逐步接替李鴻章的位子。

袁世凱和山東,是相互成就的一個典範。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與德國人合影。

3

改革最怕的是人走政息。袁世凱是清末新政以來,山東第一位具有改革意識的巡撫;也是第一個與外國勢力進行理性競爭,而屢有成就的巡撫。

他在任不到兩年,就把山東從毓賢手中的“問題省”,改造成了垂範各地的“模範省”。

然而,在他離任時,很多新政舉措剛剛啟動,隨時可能在繼任者那裡夭折。這也是袁世凱擔心的問題。

所以,隨著他在帝國中樞權勢的加重,他對山東越發關注。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他繼續將山東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進行經營,非常注重在山東保持自己的影響力。

在他之後,有所作為且相對任期較長的幾位山東巡撫,都與袁世凱關係密切。這幾任山東巡撫包括周馥、楊士驤、袁樹勳和孫寶琦等。

袁世凱未能在山東任職足夠長的時間,親自實施他的山東新政計劃,但他設法讓這幾個與他關係非同一般的官員,得以出任山東巡撫,成為他的衣缽繼承者。

周馥是袁世凱的兒女親家,1902年出任山東巡撫,到任後堅決貫徹袁世凱在山東的施政綱領。核心目標是,通過改善山東的基礎設施,使之能與德國人治下的青島相抗衡。

到任後,周馥選擇對青島進行破冰之旅。他不能容忍自己及屬下對快速發展的德國佔領區一無所知,想親眼看一看人家是怎麼開展城市建設和治理的。

回到濟南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山東的經濟增長上。他最為人稱道的成績,是在袁世凱的通力支持下,奏請將濟南、濰縣、周村開闢為商埠。按照當時媒體的報道,濟南開埠不僅有利於山東的工商業發展,而且能有效抵制德國勢力侵入內地。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周馥跟袁世凱一樣,都有強烈的主權意識。他曾明確對德國總督說,青島雖已租借給德國,但它仍屬於山東的地盤。

因此,他們一切發展經濟的努力,都以列強為假想敵。

近代以來,山東經濟的扛把子,最早是煙臺。煙臺在第二次煙片戰爭中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一度發展迅猛。隨後,德國經營下的青島,取代煙臺崛起。

這兩座城市的發展,卻都不是中國人主動作為的結果。相反,中國很多傳統的城市,按照原來的治理模式,在近代卻逐漸衰落了。這其中就包括山東省會濟南。

在袁世凱巡撫山東以前,濟南的經濟地位不僅從未能與它的政治文化地位相匹配,而且也趕不上濟寧、臨清等運河沿岸的州級城市。

袁世凱、周馥及其後歷任山東最高長官,主動開放濟南為通商城市,從而使這座不溫不火的城市,一躍而成為附近幾個省的商貿中轉站,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

因為自開商埠獲得成功,全國很多地方都以濟南為樣板,紛紛效仿。

到袁樹勳擔任山東巡撫的時候,他甚至對標上海來治理濟南,用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治理經驗,來解決濟南的問題。在他的任期內,濟南採納了很多上海的經驗,城市治理取得極大發展。

進入民國,袁世凱對山東治理的影響力,就更不用說了。周自齊、靳雲鵬、張芝懷等歷任民國山東一把手,都是袁世凱賞識之人。

相比清末,民國初年的這幾個山東一把手,有一個共同點——基本都是山東人,所謂“魯人治魯”。清朝對官員有籍貫迴避政策,因此,清末在袁世凱之後最有作為的幾任巡撫,大多是安徽人,出自李鴻章淮軍舊部,可以說是李鴻章留給袁世凱的政治遺產。

民國允許官員在自己的籍貫任職,於是本土幫興起。

然而,1916年,在袁世凱死後,山東再也不能“獨善其身”,暗自搞發展。跟中國的政局混亂一致,全省捲入了軍閥政爭之中。發展,遲滯下來。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袁世凱罩著山東,引自杜恩義《袁世凱與山東早期現代化》。

4

本來,山東的地理位置相對特殊,雖地處北洋勢力範圍,但偏離核心地帶,能夠以微弱的存在感換取低調發展的契機。

北洋軍閥的兩個核心地帶,一個是天津,一個是保定。這兩地,加上民初的政治中心北京,跟山東都有數百公里的距離。核心地帶起波瀾,山東基本都能倖免。

但是,袁世凱死後,北洋領導層由單核心向多核心演變,地盤爭奪在所難免。誰在北京當權,山東就跟著換一撥當權者。

從1916年,一直到抗日戰爭初期,二十餘年間,山東基本又成為一個“問題省”。

這一時期,只有兩個山東一把手讓人“惦記”,不過,惦記的是罵名。一個是1925—1928年督魯的張宗昌,另一個是1930—1937年任山東省主席的韓復榘

兩人做法不同,但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下,把山東當成“獨立王國”。因此,發展軍事力量,拼命擴兵,是他們的首要工作。

在此基礎上,他們比以往任何一個山東一把手,都更加註重控制輿論。張宗昌殺害新聞記者,是出了名的。而韓復榘更多是用收買的方式來控制新聞,在他統治時期,山東報刊幾乎完全被歌頌韓復榘“德政”的文章填滿了。

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目標一樣,但手腕完全不同。

張宗昌統治時期,整個山東都被他玩壞了。他曾對財政廳長髮話,

咱們拿到手的是“天槓”,能吃“通莊”,直接說要錢就行了,不必這麼囉嗦。

搜刮民財毫無顧忌,是張宗昌禍害山東的起點。在三年間,他大肆徵收苛捐雜稅,濫發鈔票到了銀行人員都不知道發了多少的地步。1926年底,山東的田賦已被預徵到了1929年。

為了生存,在他統治山東時期,山東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浪潮。1925年,山東人移民東北三省的總人數為40餘萬,隨後逐年飆升,到1928年已超過百萬人。

在蔣介石發起的第二次北伐中,張宗昌戰敗,化裝逃走,後來躲到日本。九一八事變後,他以抗日之名回國。1932年9月3日,在濟南火車站被槍殺。

槍殺的主使者,正是他的“盟兄弟”韓復榘。

張宗昌被擊斃後,無人收屍,在露天之下暴屍三天。他的秘書花錢都僱不到人抬運屍體,棺材店老闆也不賣給他棺材。後來,山東省派人用一塊門板把張的屍體抬了出來。張體格高大,門板短小,頭腳都耷拉在外面,死後狼狽不堪。

這被當作是禍害山東的報應。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韓復榘。

韓復榘同樣想做“土皇帝”,但他治理山東的手段比張宗昌“柔和”許多。他宣稱要“為我山東開一新紀元”,要將山東建設成“模範省”。加上他當權時期,中國局勢動盪主要集中在南方和東北,山東相對平靜安定。1930年代,山東工業發展達到二十世紀上半期的最高水平。

但是好景不長,抗戰全面爆發後,韓復榘為了保存實力,不戰而退,先是放棄省城濟南,繼而放棄黃河、泰山天險,致使山東輕易陷入日軍之手。

1938年1月,韓復榘被蔣介石下令槍決,成為抗戰時期被處死的最高將領。

在張宗昌和韓復榘死後,這兩任“山東王”以被惡搞的形式揚名全國。人們把很多沒文化的打油詩,安在他們名下,比如《遊泰山》,有時說是張宗昌寫的,有時說是韓復榘寫的。其實,根本原因,是人們以汙名化的形式對他們糟蹋過山東表達不滿。

事實上,張宗昌確實是大老粗,沒文化。但韓復榘以“儒將”自居,曾支持梁漱溟在山東搞鄉村建設運動,到1950年代,梁漱溟遭政治批判,很多人開始跟著編排韓復榘的笑話,包括“沒來的請舉手”“一人發一個籃球就不用搶”,以及“遠看泰山黑糊糊”之類的打油詩。

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報復”吧。

誰都可以罵袁世凱,唯獨這個省的人不行

▲“被署名”的張宗昌打油詩。

一個當權者,在權勢最炙手可熱的時候,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塑造美名,可以把一個省帶跑偏,可以把一個省丟棄掉,但這一切,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山東在清末以來近半個世紀的起起落落,那些曾經凌駕其上的地方當權者好好壞壞,這,何嘗不是中國的一個縮影?

如今,山東經濟穩居全國三強,但近期曝出的社會治理問題,著實不少。以史為鑑,我們又照見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