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講 論述類文本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一、自我診斷 知己知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試題)

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曆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後,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於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瞭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徵是迴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麼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於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新,帶來了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係。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答案】A

【解析】B "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係"說法錯誤。C項"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無中生有,原文只是說"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麼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於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D項,"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係。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後,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並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答案】A

【解析】A項"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係"說法錯誤,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證明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答案】B

【解析】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項"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於文無據。

二、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考點1.設題規律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講 論述類文本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考點2.勾畫關鍵詞句

具有"勾畫篩選意識"就是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根據試題題幹中的關鍵詞,邊閱讀邊勾畫關鍵詞句,進而篩選文本信息。

1.關鍵詞

(1)年代時間(多次出現時間)、數據(多個數據)及其概語(如多數、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幾乎、僅僅、之一等表範圍的詞語)

(2)重要的修飾限制詞語(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詞語)

(3)已然未然詞(迄今為止、到目前為止、現在所見的等表時間的詞語),或然必然詞(如果、可能、也許、一定、必然等表判斷的詞語)

(4)有助於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邏輯錯誤的詞語(因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於、從而、但是、反而、其實、實際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僅……還等)

(5)表示舉例子的詞(例如、如)

(6)解說性的詞語,"換句話說""也就是說""所謂""即"等表明前後意思相同。

(7)文章重點闡述的概念、術語、人名及指代詞等。

2.關鍵句

(1)從內容上來看,能體現作者觀點、態度、傾向的句子。

(2)從表達上來看,議論抒情性的句子,"可見""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等作為語言標誌的語句。

(3)從結構上來看,揭示行文脈絡的句子,如起始句、過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根據勾畫出的這些關鍵詞句,加以連綴整合,能夠幫助我們迅速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為閱讀各題的四個選項時能迅速找到該內容在文中的大體位置做準備。有時甚至會出現某個選項的內容剛好與我們勾畫的詞句相對應的情況,這大大加快了我們判斷選項正誤的速度。

三、典例剖析 思維拓展

考點1. 設題規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7年新課標Ⅲ卷高考試題)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的軟肋。一些鄉村在變為城鎮的過程中,雖然面貌煥然一新,但很多曾經讓人留戀的東西卻蕩然無存。人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快速的、大規模的城鎮化會不會使"鄉愁"無處安放?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留住鄉愁,不讓"鄉愁"變成"鄉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並活化鄉村記憶。

鄉村記憶是鄉愁的載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文化記憶,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動場所、傳統民居建築等"記憶場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質文化記憶,如村規民約、傳統習俗、傳統技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模式等。鄉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村記憶是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土歷史與傳統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至於哪些鄉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藉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後進行綜合甄選。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前期規劃。

僅僅留住鄉村記憶而不進行呵護,鄉村記憶會逐漸失去原有魅力。呵護鄉村記憶,使其永葆"溫度",就要對相關記憶場所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為傳統技藝傳承人延續傳統技藝創造條件,保持鄉村傳統活動的原有品質。比如,對一些鄉土景觀、農業遺產、傳統生產設施與生產方法等有意識地進行整理維護。對於鄉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遊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

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的話,那麼,活化鄉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愁。活化鄉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村記憶與鄉村傳統產業,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讓原來的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展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休閒產業等,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產生新的凝聚力。

(摘編自陸邵明《留住鄉愁》)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新型的城鎮化建設,如果在建設之餘還能兼顧人文保護,就不會留下"鄉痛"。

B.鄉村記憶是居民情感所繫和鄉愁載體,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鎮化過程中,定期維修鄉村的集體記憶場所,是呵護鄉村記憶的一種方式。

D.活化鄉村記憶是指賦予鄉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

【答案】C

【解析】

1.第一步,先篩選標題絕對化選項

讀完這四個選項,要本能地對某些絕對化詞語引起重視:

A項,"如果……就……",如果怎麼樣就怎麼樣,這顯示的是一個直接而必然的聯繫。B項,"必須完好保存下來","必須""完好"都是絕對化的詞。

當然要注意一點,我們遇到絕對化的詞不一定就代表這個選項錯了,但這樣的選項往往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而C選項和D選項相對來說沒有絕對化的語言。

第二步,再逐項迴歸原文細比對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講 論述類文本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易錯點】論述類文章在作答理解原文內容時,要緊扣原文內容,注意將題目選項與文章內容的一一對應,然後仔細辨析兩者內容上的異同,不要被眾多的試題文字弄昏了自己的頭腦,要學會把握其中的主要信息,摒棄次要信息。

【方法點撥】解答論述類文本試題首要的就是整體閱讀,把握大意,然後是歸納要點,明辨關係,最後提煉整合,明確中心。其中論述類試題設題陷阱有以偏概全、混淆時態、因果混亂、主次顛倒、混淆是非、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等等。對於試題選項內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對應信息,然後進行判斷即可。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繞著鄉村記憶的保護,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留住鄉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將鄉村記憶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並論及了二者的有機聯繫。

C.文章提出以綜合甄選的方式選擇保留哪些鄉村記憶,並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

D.認為鄉村與人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這是文章論述城鎮化與鄉愁關係的前提。

【答案】C

【解析】C項中"並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原文中無此意,屬於無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至於哪些鄉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藉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後進行綜合甄選。"因此選C

【易錯點】學生對原文句子理解有偏差,斷章取義。

【方法點撥】在讀選項時,要整句理解選項的意思,因為選項有可能上半句是正確的,下半句是錯誤的,也有可能兩句都是正確的,但兩句之間的關係是錯誤的。在對照文章讀的時候,要整句整句讀,理解句子意思,切不可斷章取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鄉愁,就有可能避免城鄉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發生衝突。

B.如果遊子在城鎮化的故鄉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已活化了鄉村記憶。

C.為了保護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對鄉村記憶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說明鄉村記憶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的。

【答案】B

【解析】A選項:抓住A選項中的"鄉愁""物質空間變化""情感"等關鍵詞,可以確定與A選項匹配的文段是第②自然段,選項中又有"如果",可知A選項是對第②自然段作者觀點的假設分析,蘊含的觀點與原文第②自然段"在城鎮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的觀點一致,原文"在城鎮化過程中"就是"城鄉變遷中","它們"就是上文提到的"物質和非物質";"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就是留住了鄉愁,原文表達的觀點就是在城鄉變遷中,要留住鄉愁,就要處理好鄉愁的載體物質空間變化和情感的關係。因此,A項正確。B選項:B選項中的關鍵詞"依戀感和歸屬感"所在位置為第③自然段結尾,第③自然段論述的觀點是"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是留住和呵護鄉村記憶的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這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的結果是"讓遊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B選項把"消極型的留住鄉愁——呵護鄉村記憶"的結果,當成了"積極型的留住鄉愁——活化鄉村記憶"的前提條件,將兩種留住鄉愁的方式混淆在一起說,從而導致B選項錯誤。C選項:C選項的關鍵詞為"保護鄉村記憶""文化需求",其實,全文都在論述在城鎮化過程中保護鄉村記憶的一些措施,其中就包括應該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如第③段提到"為傳統技藝傳承人延續傳統技藝創造條件,保持鄉村傳統活動的原有品質"、第④段提到"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等等。這與C項的觀點是一致的。D選項:通過D選項的關鍵詞"精細化、產業化升級",可知選項的答題區域大體在第④自然段。D選項的觀點是"鄉村記憶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的",考生再回到原文找出原文在這一部分的觀點,原文"活化鄉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村記憶與鄉村傳統產業,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原文的推理是從A到B,選項是從B到A,推理沒有問題;再看"內涵",原文說"升級",怎樣"升級"?就是"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這一"融合",鄉村記憶的內涵肯定會有所變化,這就是文本的觀點,選項D正好與原文一致,可見D選項正確。

【易錯點】做這類推斷題,學生容易忽視文外之意,盲目的進行比對原文,沒有加以分析推斷

【方法點撥】本題題幹已經明確了"下列說法",什麼是"說法"?"說法"就是選項所蘊含的觀點。

需要學生綜合分析,結合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做出準確判斷。

考點2. 勾畫關鍵詞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2017年天津卷高考試題)

人類社會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空間是固定、具體的,而時間則需要通過某種辦法加以測定和標識。人們測定和標識時間的參照最初是感知和觀察到的物候和氣候的變化。什麼時間月圓了、月缺了,什麼時候氣候轉暖,種子發芽、莊稼生長了……這些變化就被我們的先人用來作為早期測定時間的依據。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人們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就要進一步選擇具有普適性、恆久性和週期循環性的參照物。於是,太陽、月亮、穀物的成熟期等,就成為了優選的參照系。人類很早就學會觀察日月星辰,用以測量時間。大約在紀元前五千年,人們利用指時杆觀察日影。紀元前11世紀,已經有了關於日晷和漏壺的記載。詳細記錄時間的鐘表的發明,大約是13世紀下半葉的事情了。

協調和規範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內部公共時間制度的,是各國的特定曆法。世界現行曆法最為普遍的有: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週期作為參照物的太陽曆或稱陽曆,我國當今使用的公曆就是這一曆法,作為我們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實質上也是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週期作為參照物的;還有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週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曆或稱陰曆;我國自夏代開始使用、後經漢武帝太初元年修訂的兼顧太陽曆和太陰曆確定的歷法是陰陽合曆,即所謂"夏曆""農曆",或俗稱的"陰曆""舊曆"。這樣說來,我們的夏曆是既參照了對月亮的觀察,又參照了對太陽的觀察而制定的。

我們的民間傳統節日體系,例如春節、元宵節等都是依據過去千百年來通行的陰陽合曆而確定的。這種曆法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依然佔有重要地位。正像我們對光華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陽倍感親切一樣,對使用了幾千年的陰陽合曆我們同樣有著深深的鐘情和依戀。

為了找到一個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要、又準確標識寒暑往來規律的計時辦法,人們將一年365天平分為24等份,分別給予一個名稱,如立春、雨水等,於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標識制度。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的名稱與今或有不同,但在漢代劉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確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記載了。各個節氣都有明顯的"物候"作為標誌,即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我們的先人發明節氣,把自然界的變化、動植物以及人體功能的狀態和變化都反映出來了,而且相當準確:雨水,草木萌動;立秋,涼風至等。這些都是從人們對自然界的細膩感覺出發而形成的,體現出對客觀規律的準確認知,相當科學。

以上在我們中國人生活中合併使用的陰曆陽曆時間制度,各有其科學依據、計算方法和歷史發展進程。表面上看來似乎互不關聯、彼此相悖,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交錯使用、互為補充,形成了協調並用、多元而統一的時間計算體系。這個多元而統一的時間制度就是我們中國人生產生活節律和節日體系的背景。

(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有刪改)

1.下列理解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陰曆"也稱"農曆""舊曆",即我國自夏代開始使用的"夏曆",是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週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曆。

B.從感知、觀察物候和氣候的變化,到選擇具有普適性、恆久性和週期性的參照物,人們測定和標識時間的方法不斷改進。

C.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是以過去千百年以來通行的陰陽合曆為依據而確立的,是我們民俗傳統的一部分。

D.二十四節氣都有明顯的物候標誌,作為一種時間標識制度,它有利於人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A項"陰曆"是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週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曆"不當,本選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後半部分,由原文可知"夏曆""農曆"俗稱"陰曆""舊曆",是"我國自夏代開始使用、後經漢武帝太初元年修訂的兼顧太陽曆和太陰曆確定的歷法是陰陽合曆","是既參照了對月亮的觀察,又參照了對太陽的觀察而制定的"。

【易錯點】通過與原文對比就會發現,B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項的依據在原文第四段,D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五段,這三項都與原文內容相符;而A項則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方法點撥】題目的設誤類型一般有範圍縮小或擴大、輕重範圍失當、混淆已然未然、強加因果、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這類題目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後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最後將選項信息歸位,與原文比對理解,找出答案。

2.下列對"時間制度"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原文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3分)

A.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內部公共時間制度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公共時間制度的實施靠各國特定的歷法協調和規範。

B.曆法是時間制度的重要內容,根據參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為太陽曆或陽曆、太陰曆或陰曆、陰陽合曆三種。

C.作為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有不同的名稱,這種情況在《淮南子》中已有記載。

D.時間制度中陰曆陽曆各有科學依據、計算方法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國人合併使用,構成生產生活節律和節日體系的背景。

【答案】C

【解析】 C項偷換概念,本選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為"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的名稱與今或有不同,但在漢代劉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確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記載了",首先,並不是"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有不同的名稱",而是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的名稱可能與現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記載的只是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並不是"在某些歷史時期某些節氣有不同的名稱" 這種情況。

【易錯點】對文章理解不到位,斷章取義,概念不清。

【方法點撥】本題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題型。論述類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屬性,隱含信息比較豐富,必須準確把握。這類題目的命題手段一般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內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義時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將所給選項還原到具體的文本中,做到"不離句,不離段,不離篇",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A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B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間部分,D項對應信息在原文最後一段,通過與原文對比分析,可知這三項都與原文觀點一致,C項則改變了原文的表述,偷換了概念。

3.下列理解和推斷,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人們製造出指時杆、日晷、漏壺等,作為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參數。

B.陰陽合曆是我們確定傳統節日體系的依據,這是因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有的依據太陽曆,有的依據太陰曆。

C.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太陽、月亮一年內的位置變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而制定的。

D.我國陰曆陽曆合併使用的時間制度,符合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週期性變化,能夠反映寒暑往來的自然規律。

【答案】D

【解析】 A項,"作為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參數不當,選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原文可知"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數而"指時杆、日晷、漏壺等"只是人們為了更準確地衡量、計算、記錄時間而製造的具有普適性恆久性和週期循環性的參照物。B項強加因果,選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由原文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體系"都是依據過去千百年來通行的陰陽合曆而確定的"。C項"根據太陽月亮一年內的位置變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而制定的"不當,選項對應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為"作為我們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實質上也是以地球圍繞太陽轉的週期作為參照物的"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的制定並不是根據"月亮一年的位置變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

【易錯點】與原文比對不細緻,理解有偏差。

【方法點撥】本題以推斷題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是天津卷的常考題型。題目的設誤類型一般有範圍縮小或擴大、輕重範圍失當、混淆已然未然、強加因果、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這類題目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後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最後將選項信息歸位,與原文比對理解,找出答案。本題四個選項通過與原文比對,可知D項正確。

四、舉一反三 成果鞏固

考點1.知曉常見規律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6年新課標Ⅰ卷高考試題)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貴族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歷史上,系統講述商史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但此書撰寫的時代距商代較遠;即使公認保留了較多商人語言的《尚書·盤庚》篇,其中亦多雜有西周時的詞語,顯然是被改造過的文章。因此,胡適曾主張古史作為研究對象,可"縮短二三千年,從詩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發現,將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面前,使商史與傳說時代分離而進入歷史時代。特別是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系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論文無可辯駁地證明《殷本紀》所載的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

甲骨文的發現也使《史記》之類的歷史文獻中有關中國古史記載的可信性增強。因為這一發現促使史學家們想到,既然《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馬遷的《史記》也確如劉向、揚雄所言是一部"實錄",那麼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虛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時期,甲骨文資料證實了《殷本紀》與《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歷史學家開始擺脫困惑,對古典文獻的可靠性恢復了信心。

甲骨文的發現同時引發了震撼中外學術界的殷墟發掘。"五四運動"促使中國的歷史學界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古史辨派對一切經不住史證的舊史學的無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國古史上科學的考古資料的極端貧乏;二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史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講授《古史新證》,力倡"二重證據法",亦使中國歷史學研究者開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這些歷史因素對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繼續尋找甲骨。而第二次發掘時,已從主要尋找甲骨變成了對整個遺址所有遺存的科學發掘。

甲骨文的發現還大大加速了對傳統的中國文字學的改造。漢代以後中國的文字學家崇尚許慎的《說文解字》,傳統的文字學主要是《說文》學;但由於北宋以來金石學的發展,特別是對金文的研究,已不斷地用商周古文字對《說文》的文字學進行補充。到了清代,對金石學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使《說文》的權威性受到了較大的衝擊。甲骨文的發現提供了漢字的早期形式,其構成離小篆甚遠,多有象形、會意文字,令當時學者眼界大開。《說文》以小篆為本解釋字源的理論難以維持,從此中國文字學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摘編自朱鳳瀚《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王公貴族占卜兇吉時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的發現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前,人們只能從有限的文獻記載中瞭解中國歷史上存在一個商王朝,然而這些文獻卻並非成於商代。

C.由於缺少成於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從穩妥的角度出發,胡適認為古史研究大致可從西周時代開始進行。

D.1917年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內容的真實性。

【答案】D

【解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內容的真實性"範圍擴大,原文是說"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只能證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這兩點,並不是選項所說的"所載內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在20世紀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時期,一些歷史學家對《世本》的可靠性將信將疑,認為其中記載的一些內容恐怕是虛構的。

B.舊史學的研究既缺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又缺乏科學的考古資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無情批判。

C.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讓中國歷史研究者認識到,在考證古史時不僅要注重歷史文獻的記載,也要重視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許慎的《說文解字》沒有利用漢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據小篆來研究古文字,這使它在解釋字源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項範圍擴大:原文只是說"古史辯派對一切經不住史證的舊史學的無情批判",並沒有泛指舊史學,選項漏掉了修飾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尚書·盤庚》明顯是後人改造過的文章,由此看來,儘管其中保留了許多商人語言,但是僅憑此篇仍不足以證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證實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錄的夏王朝與夏王世系的客觀存在,還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發掘的目的發生了改變,是因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認識到,除了甲骨之外,遺址的其他遺存也可以作為研究中國歷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發現,學者們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憑依,從此中國的文字學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答案】D

【解析】D項"直至殷墟甲骨文被發現,學者們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憑依"扭曲文意。原文"漢代以後中國的文字學家崇尚許慎的《說文解字》,傳統的文字學主要是《說文》學",意思是說"中國的文字學家很早就把許慎的《說文解字》作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憑依"了,而殷墟甲骨文的被發現只是"大大加速了對傳統的中國文字學的改造"。

考點2. 勾畫關鍵詞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6年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人們常說"小說是講故事的藝術",但故事不等於小說,故事講述人與小說家也不能混為一談。就傳統而言,講故事的人講述親身經歷或道聽途說的故事,口耳相傳,把它們轉化為聽眾的經驗;小說家則通常記錄見聞傳說,虛構故事,經過藝術處理,把它們變成小說交給讀者。

除流傳形式上的簡單差異外,早期小說和故事的本質區別並不明顯,經歷和見聞是它們的共同要素。在傳媒較為落後的過去,作為遠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適合充當故事講述人的角色,故事的豐富程度與遠行者的遊歷成正比。受此影響,國外古典小說也常以人物的經歷為主線組織故事。《荷馬史詩》《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種特殊的經歷和遭遇,《堂吉訶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訶德的行俠奇遇和所見所聞,17世紀歐洲的流浪漢小說也體現為遊歷見聞的連綴。在中國,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志怪類和史傳類的小說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話本等古典小說形式也顯示出小說和傳統故事的親密關係。

虛構的加強使小說和傳統故事之間的區別清晰起來。小說中的故事可以來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親歷親聞。小說家常閉門構思,作品大多誕生於他們離群索居的時候。小說家可以閒坐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圖書館中,或者在巴黎一間終年不見陽光的閣樓裡,杜撰他們想象中的歷險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許要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把在東印度群島聽到的故事帶回倫敦;一個匠人漂泊一生,積攢下無數的見聞、掌故和趣事,當他晚年坐在火爐邊給孩子們講述這一切的時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傳統故事是否值得轉述,往往只取決於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傳性,與傳統講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說家一般並不單純轉述故事,他是在從事故事的製作和生產,有深思熟慮的講述目的。

就現代小說而言,虛構一個故事並非其首要功能,現代小說的繁榮對應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減損或逐漸消失,現代小說家對待故事的方式複雜多變,以實現他們特殊的敘事目的。小說家呈現人生,有時會寫到難以言喻的個人經驗,他們會調整講故事的方式,甚至將虛構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這些小說家筆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顯得更有意味。19世紀末期以來,小說家對小說故事性的破壞日趨強烈。這時,一個故事的好壞並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決於講故事的方式。契訶夫曾經把那些不好好講故事的小說家稱為"耍弄蹩腳花招的人",但這種花招的大量出現也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他們要擺脫陳舊的故事模式,擺脫虛假的因果關係和矯揉造作的戲劇衝突,甚至擺脫故事本身。現代小說家認為,傳統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彈性和內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價值,那些千百年來一直在給小說提供養料的故事模式已經成為制約想象力的障礙之一。

(摘編自格非《塞壬的歌聲》)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講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說家,小說家在講故事的時候,不像傳統的故事講述者那麼依賴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的事。

B.傳統故事和早期小說的本質差異在於,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傳,後者則是由作家創作加工後的遊歷見聞。

C.17世紀的歐洲流浪漢小說和部分中國古典小說,或在敘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來源方面,都受到了傳統故事的影響。

D.當小說家越來越依靠想象力虛構故事的時候,小說和傳統故事在內容來源方面的差異使它們之間的關聯不再像過去那麼緊密。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證分析、比較、推斷。B項"後者則是作家創作加工後的遊歷見聞"錯誤。原文第一段"就傳統而言,講故事的講述親身經歷或道聽途說的故事,口耳相傳,把它們轉化為聽眾的經驗,小說家則通常記錄見聞傳說,虛構故事,經過藝術處理,把它們變成小說交給讀者",選項把"通常丟掉",混滑範圍。A項根據原文第一段"就傳統而言,講故事的講述親身經歷或道聽途說的故事,口耳相傳,把它們轉化為聽眾的經驗,小說家則通常記錄見聞傳說,虛構故事,經過藝術處理,把它們變成小說交給讀者"來理解。C項根據原文第二段"受此影響,國外古典小說也常以人物的經歷為主線組織故事"來理解。D項根據原文第三段"虛構的加強使小說和傳統質檢的區別清晰起來"來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分)

A.水手在倫敦講東印度群島的所見所聞,匠人在火爐邊講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們講的故事各有特點,但同屬於傳統故事模式。

B.傳統的故事講述者大多會講述那些為聽眾喜聞樂見的事,小說家則會根據自己的寫作意圖審慎構思,創作新的故事。

C.現代小說不太注重一個故事如何來講,因為故事情節已不再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因素,人們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現代小說家不喜歡傳統故事模式,視它為絆腳石,是因為他們覺得這種故事模式顯得僵化古板,已經不能促進小說藝術的發展。

【答案】C

【解析】經比較即可得知C項"現代小說不太注重一個故事如何來講,因為故事情節已不再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因素,人們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現代小說家對待故事的方式複雜多變,以實現他們特殊的敘事目的。小說家呈現人生,有時會寫到難以言喻的個人經驗,他們會調整講故事的方式,甚至將虛構和表述的重心擲到故事之外。在這些小說家筆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顯得更有意味",很明顯對象是"在這些小說家筆下"而不是"人們",範圍擴大,且原文沒有"因為故事情節已不再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因素"這層意思,曲解文意。A項根據第一段"就傳統而言,講故事的講述親身經歷或道聽途說的故事,口耳相傳,把它們轉化為聽眾的經驗"來推斷。B項根據第三段"傳統故事是否值得轉述,往往只取決於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傳性,與傳統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說家一般並不單純轉述故事,他是在從事故事的製作和生產,有深思熟慮的講述目的"來推斷。D項根據原文第四段"現代小說家認為,傳統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彈性和內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價值,那些千百年來一直在給小說提供養料的故事模式已經成為制約想象力的障礙之一"來推斷。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傳統的故事講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記錄下來,進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種和早期小說接近的文 字,有些講述人也會成為小說家。

B.現代小說家嘗試用新的方式講故事,會削弱小說的故事性,這將降低小說對虛構的依賴,小說的個人表達功能卻會因此得到強化。

C.契訶夫不大認可"不好好講故事的小說家",對他們的做法評價不高,由此可知當時這股寫作潮流與他的創作理念相悖。

D.現代小說的發展加劇了故事在小說中的衰變,與此同時,隨著現代傳媒的不斷髮展,傳統的故事講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B

【解析】B項"這將降低小說對虛構的依賴"說法錯誤文章第三段虛構的加強使小說和傳統質檢的區別清晰起來",第四段"甚至將虛構和表述的重心擲到故事外說明未降低虛構依賴,A項根據第二段"除流傳形式上的簡單差異外,早起小說和故事的本質區別並不明顯經歷和見聞是它們的共同要素"來理解。C項根據第四段"契訶夫曾經把那些不好好講故事的小說家稱為耍弄蹩腳花招的人"來分析理解。D項根據第四段"他們要擺脫陳舊的故事模式擺脫虛假的因果關係和嬌柔造作的戲劇衝突,甚至擺脫故事本身。現代小說家認為傳統的故事模式早失去了彈性和內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價值,那些千百年來一直在給小說提供養料的故事模式已經成為制約想家力的障礙之一"來分析推斷。

五、分層訓練 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18屆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高三10月月考試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秦漢以後有顯隱之分。"獨尊儒術"以後儒法二者的關係,是一種顯文化與隱文化的關係,即儒學備受推崇,以正統的意識形態的身份起作用,而法家備受貶抑,以隱蔽的心照不宣的方式乃至"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起作用。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反對、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相互依賴,一句話,是相反相成的。

儒法二家的思想無論從世界觀、人生觀基礎,還是從人生的理想和達到的方法途徑看都是對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日本學者岡田武彥將中國古代的人生哲學分為三系,即現實主義、超越主義和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包括法家、兵家、縱橫家,理想主義則為儒家。他認為,這三者具有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各不相同,人生理想和由此達到人生理想的方法途徑也大相徑庭。現實主義主張以"力"和"術"為手段去絕對地支配和控制對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己物我之間的種種矛盾。理想主義則主張共存之道,亦即人己物我之間的和諧相處。正因為不相容,所以它們不能並立。在法家佔統治地位時,沒有儒家的合法地位,在儒家佔統治地位時,也沒有法家的合法地位。但儒、法二家的許多具體主張又同樣為統治階級所必需,本質上是可以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例如,在價值觀上,儒家重義輕利、崇德賤力,法家重利輕義、尚力黜德,實際上,義和利、德和力同為統治階級所需要,不可偏廢;在統治人民的方法上,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懲處同樣都是需要的,也不可偏廢。在這個意義上,儒、法二家又相輔相成。

由於儒、法二家的思想體系不相容,所以,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法家作為獨立的一家或者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被摧毀了。儒家在以後的發展中有條件地吸收消化了法家的一些思想觀點和主張,以"貴德賤刑"的方式給法律一個地位,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法給君主專制一定程度的承認,同時也給予一定的限制。在更多情況下,儒家是以猛烈的批判法家的形式,對法家創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使用這些制度運轉起來的思想的作用範圍和力量加以制約侷限。最重要的是,儒家權力將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為準則,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五倫"的倫理原則貫徹於現實的政治、經濟制度中,以完全取代法家的原則。儘管這一努力並沒有完全成功,也不可能完全成功,但畢竟基本上獲得了成功。儒家的準則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得到了歷代王朝的支持並法律化,成為指導思想。而法家的準則卻只能以隱蔽的形式起作用,一旦被揭發出來就會受到輿論的唾棄。由此可見,"獨尊儒術"之後,在儒、法的相反相成中,儒家是占主導地位的。

(選自張岱年 程宜山著《中國文化精神》,有刪改)

(1)下列各種說法中,不符合文中所述"顯文化"思想的一項是( )(3分)

A.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C.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C

【解析】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否平直,那麼一定要用準繩量一量;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方還是圓,那就要用規矩來測一測",符合文中關於法家的表述。其餘三個選項均符合文中關於儒家的表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的人生哲學分為三系,即現實主義、超越主義和理想主義,其中現實主義以法家為代表,理想主義以儒家為代表。

B.法家重利輕義,主張以"力"和"術"為手段去絕對地支配和控制對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己物我之間的種種矛盾。

C.儒家文化成為顯文化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分不開的,可見一種文化成為顯文化必須要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

D.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五倫"的倫理原則是儒家貫徹於現實中用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為準則。

【答案】A

【解析】將"中國古代的人生哲學分為三系"是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的觀點。這是一道篩選並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於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範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A張冠李戴。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文化的"顯"與"隱"關乎某種文化的社會地位問題。顯文化佔據統治地位時,隱文化就會受到嚴重製約,沒有合法的社會地位。

B. 儒家文化以正統的意識形態的身份起作用時,法家備受貶抑,只能以隱蔽的心照不宣甚至是不知不覺的方式友揮著自己的作用。

C. 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兩家思想無論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基礎上,還是在人生理想和達到的方法途徑上都是對立的。

D. 雖然儒法二家從思想體系上說是不相容的,但是儒法二家的許多具體主張對統治階級來說都是必需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答案】C

【解析】C項,因果邏輯顛倒。原文表述為:"儒法兩家的思想無論從世界觀、人生觀基礎,還是從人生的理想和達到的方法途徑看都是對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18屆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高三10月月考試題)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蔡方鹿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孔子明確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荀子把對山林川澤的管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作為"聖王之制"的內容,要求砍伐和漁獵必須遵守一定的時節,並規定相應的"時禁"期,以保護生物和資源。儒家認為,對待天地萬物,應採取友善、愛護的態度;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隨意破壞、浪費資源,就會損害人類自身。孔子說:"伐一木,殺一善,不以其時,非孝也。"孟子主張把人類之愛施與萬物。他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進一步闡發了愛物的思想,他說:"此心愛物,是我之仁;此心要愛物,是我之義。"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有益啟示,那就是在發展經濟、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同時,必須注意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把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與生產力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與生態環境運行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當前,我們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可以借鑑儒家所倡導的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在技術層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決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生態危機的實質是文化危機。人類要克服生態危機,繼續生存下去並進一步繁榮發展,就必須拋棄以人類為中心、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理念,反對盲目強調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對為所欲為地征服和掠奪自然。在這個問題上,儒家主張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資借鑑的理論資源。

當然,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要和當代社會相適應,還需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和環保理念結合起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包含著諸多超越時空限制的合理內涵,這些符合客觀規律的成分不會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同時,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也存在歷史侷限性,有一些糟粕。我們要根據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發展的實際需要,促進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

B.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為解決當今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供了諸多有益借鑑。

C.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給今天社會的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提醒人們在發展經濟、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同時,注意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等。

D.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包含著諸多超越時空限制的合理內涵,它不會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能夠直接和當代社會相適應。

【答案】D

【解析】曲解文意。根據原文最後一段,不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的是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中符合客觀規律的成分,且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和當代社會相適應,還需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和環保理念結合起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包含著許多符合客觀規律且不會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的合理內涵,但也存在歷史侷限性,有一些糟粕。

B. 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C. 儒家倡導的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意義深遠,"取用有節、物盡其用"也應成為當前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的準則。

D.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要和當代社會相適應,就要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和環保理念相結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答案】C

【解析】C項,"也應成為……準則"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我們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可以借鑑儒家所倡導的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孔子明確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荀子強調"聖王之制",都表現出儒家對待天地萬物所採取的友善、愛護的態度。

B. 孔子的"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與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經過朱熹的闡發後,形成了愛物的思想。

C. 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決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

D. 以人類為中心、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強調人是自然的主宰,為所欲為地征服和掠奪自然,會帶來生態危機。

【答案】B

【解析】B項,"經過朱熹的闡發後,形成了愛物的思想"錯,原文說的是"朱熹進一步闡發了愛物的思想",即孔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都是愛物的思想。

【能力提升】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2018屆湖南省高三六校聯考試題)

中國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發明了樂譜——意大利人發明了五線譜,法國人發明了簡譜,中國人發明了工尺譜、減字譜、律呂譜等。把轉瞬即逝的聲音用一系列抽象符號記錄下來,是一項看起來簡單但構建過程卻十分複雜的工程。為記錄聲音,古代的中國人嘗試了多種方式,尋找到多種途徑,創造了多種樂譜。這些樂譜應當與方塊字、造紙術、印刷術一樣,是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偉大創造。

千百年來音樂家一直在不斷追求和完善樂譜這一用平面圖形表達聲音高低長短的符號體系。古今中外,貫穿樂譜中的基本元素是數字。五線譜依據五條橫線的高低,表示聲音高低。簡譜以數字排序,表示聲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來自一首讚美詩每個詩句的第一個音節,這是外國樂譜的情況。中國人用漢字表達音高,歷史上把樂譜符號,稱為"譜字"。工尺譜字,是否也是數字呢?常見的"譜字"共計十個: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數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號,也同質同構,源於數字。

在20世紀西方樂譜大面積傳播之前,工尺譜使用甚廣,中國戲曲的主要記載方式就是工尺譜。清乾隆六年,由清莊王允祿編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共收錄4466首曲譜,是記錄戲曲音樂最豐富的資料集。清代"貯香主人"於1821年輯錄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來記錄民歌的文獻,其中收錄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間器樂的主要記錄形式也是工尺譜,大家熟悉的西安鼓樂、福建南音、山西笙管樂、冀中音樂會、江南絲竹等,都是採用工尺譜記錄。民間樂師依照師傅嫡傳的墨本和父輩祖傳的曲本,輾轉續抄,代代相傳。工尺譜的流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不但宮廷、寺院傳抄,市井、鄉村也傳抄,而且民間抄本比宮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傳得更廣。

20世紀,傳統文化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五線譜與簡譜成為音樂傳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譜被驅除出文化傳承的主渠道,甚至連其名稱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記憶。21世紀以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深入人心。從20世紀初現代學堂明令禁用工尺譜,到今天專業音樂院校學生跟著民間樂師咿咿呀呀地韻唱工尺譜,歷史已經大翻轉了!"西安鼓樂""福建南音"等古老樂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則說明人們對工尺譜的態度已發生了逆轉。

沒有譜本,無以為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存在的聲音也就不易傳播。樂譜是話語權之所在,代表了書寫,代表了傳統,代表了師承。於曲目,它是保存樂曲的傳媒;於樂器,則是按譜用字的依據;於樂師,則是代代相承的脈絡;於樂社,則是凝聚維繫組織的象徵。正如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所言,出版《中國工尺譜集成》,不僅對營造全社會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具有積極作用,還將對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張振濤《工尺譜:讓傳統音樂有"譜"可依》)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工尺譜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樂譜,是與方塊字、造紙術、印刷術一樣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偉大創造。

B. 工尺譜同簡譜一樣,也貫穿了數字這一基本元素,常見的十個譜字由數字和源於數字的符號構成。

C. 收錄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獻《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記錄古代歌曲的文獻。

D.《中國工尺譜集成》一書對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A項,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國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C項,偷換概念。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來記錄民歌的文獻",不是記錄"古代歌曲"。D項,未然變已然。原文是"還將對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

(2) 下列關於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文章介紹了工尺譜的"前世今生",並以此呼籲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 文章第二段通過中西方樂譜的比較,詳細論證了中西方樂譜符號構成和來源的異同。

C. 文章指出了工尺譜在中國古代社會流傳甚廣,併為這一觀點提供了大量例證。

D. 文章最後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譜對於傳統音樂和文化的重要意義。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麼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B項,第二段並未詳細論證中西方樂譜符號的來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來自一首讚美詩每個詩句的第一個音節"。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民間樂師輾轉續抄、代代相傳的工尺譜,能為音樂學家瞭解民間器樂提供重要的歷史信息。

B. 20世紀西方樂譜在我國大面積傳播,工尺譜被驅逐出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可見某些傳統文化曾受到的衝擊和影響。

C. 21世紀,曾經難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譜,不但不再被視為"落後",反而被視為古老文化的象徵和文化的品牌。

D. 如果沒有工尺譜,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一些古老樂種也就不易傳播了。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考核文中的觀點。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係的細微差別。題中C項,原文只是說"人們對工尺譜的態度已發生了逆轉",而工尺譜目前還未達到"被視為古老文化的象徵和文化的品牌"這一高度,誇大事實。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皖南八校"2018屆高三第三次聯考試題)

不輕言轉行或跨界

在中國影視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浮躁淺薄、急功近利的創作風氣也逐漸滋生成長起來,所生產出來的影視作品魚龍混雜,既有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精品,也不乏偷工減料、廣受詬病的質量低劣之作。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影視創作實踐中去,從而使國產影視劇與觀眾建立起更加穩固且充滿信任的關係,成為影視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工匠精神乃現代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體現為產品的生產者或服務的提供者對與其工作相關的某一方面專業品質的不懈追求與頑強堅守。具體而言,就是他們在向社會創造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過程中會以一種高度專注、近乎苛刻的態度對待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術或服務能力,使之精益求精、臻於完美。一個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時,不會左顧右盼、朝秦暮楚,總是幻想找到一步登天的終南捷徑。哪怕只是一件在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也會將畢生的志趣和難以想象的精力貫注其中,以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韌勁,日復一日地將之做到極致。具體到影視創作領域,工匠精神首先體現為從業者有長期甚至終生心無旁騖地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而無怨無悔的志趣。這意味著,無論從事影視生產的哪個行當,他們都不能受一時的利益誘惑就輕言轉行跨界,而是始終專注於自己的本位工作,立足於專屬於自己的、別人無法取代的位置上,為影視藝術提供豐厚而獨特的養分。

影視市場的高熱不退帶動作品的產量激增,也將人才短缺這一棘手難題推上了檯面:編劇、攝影等高端專業人才難覓,因為好多人轉行去當了導演,甚至自組公司拍起了電影;與此同時,一些圈外人士眼見影視產業有利可圖,遂憑藉自己的"圈粉"能力跨界"觸電",搖身一變成為了導演或製片人,搭班子拍起影視劇,這進一步加劇了非導演類行家裡手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於是,大批缺乏經驗的新人倉促上陣。由於缺乏訓練與積澱,其作品大多藝術水準低下。結果,一些好不容易在實踐中形成的寶貴創作技藝與經驗無法傳承下去,使創作無法形成有效的積累和生長。

健康的行業環境不僅需要頻頻走上紅毯、亮相於人前的導演、演員和製片人,也需要專業的編劇、攝影師等"幕後英雄",還需要資深的副導演、選角導演、預告片導演、場記等各懷絕技且安守本分的"高級技師"。唯有如此,作品的專業品質才能從整體上穩中有升。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建立起良性的制度,公正合理地分配"象徵資本",讓所有為作品生產作出貢獻的成員獲得應有的地位和與之能力和付出相匹配的回報,使其即使處在幕後,也不會感覺被冷落。當然,筆者如此立論,並不是簡單地反對轉行或跨界。而是想強調,轉行跨界必須源於志趣的改變而非利益的驅動,且轉行跨界後還需放低姿態,隨著經驗的積累循序漸進,不可妄想一步登天,不費吹灰之力、僅憑人人氣就從這個行業的大咖一躍成為另一個行業的新秀。否則,很容易造成行業秩序的混亂,長此以往對中國影視業的藝術根基造成侵蝕。

(節選自宮浩宇《影視創作呼喚工匠精神》)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會以一種高度專注、近乎苛刻的態度對待本行業所有專業技術或服務能力。

B. 影視行業編劇、攝影等高端專業人才的轉行,加劇了非導演類行家裡手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

C. 應建立起良性的制度,讓即使處在幕後,為作品生產作出貢獻的所有成員也不會感覺被冷落。

D. 發揮影視業"幕後英雄"以及各種"高級技師"作用,作品的專業品質就能從整體上穩中有升。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比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A項,"所有"一說錯,混淆範圍;B項,"加劇了非導演類行家裡手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是"一些圈外人士"所為的後果;D項,"作品的專業品質就能從整體上穩中有升"說法偏面,應為"可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第一段針對我國影視產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影視創作實踐中去的必要性。

B. 第二段在論述"工匠精神"內涵後,指出影視創作的各個行當不能受誘感而輕言轉行或跨界。

C. 第三段從反面論述了影視產業出現人才短缺這一棘手難題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後果。

D. 最後一段主要論述了輕言轉行跨界的危害,指出這樣可能對中國影視業的藝術根基造成侵蝕。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麼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D項,最後一段主要從主客觀角度提出避免輕易轉行跨界的方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中國影視行業迅猛發展,浮躁淺薄、急功近利的創作風氣也逐漸滋生成長,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影視創作實踐中。

B. 如果所有為作品生產作出貢獻的成員獲得應有的地位和與之能力和付出相匹配的回報,轉行跨界現象就不會出現。

C. 如果讓缺乏訓練與積澱的新人倉促上陣,一些好不容易在實踐中形成的寶貴創作技藝與經驗就無法保證有效傳承。

D. 如果轉行或跨界源於志趣的改變,且之後放低姿態,隨著經驗的積累循序漸進,就可能創造出較高水平的作品。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根據文意進行推斷。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係的細微差別。題中B項,"就不會出現"過於武斷,混淆範圍。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第1講 論述類文本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