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琴、棋、書、畫,古代稱作"文房四藝",文人視為風雅之事。其中,"琴"指代音樂,"棋"說的是棋藝。音樂是心靈的體操,棋藝是思維的體操。在古典音樂和棋類技藝上,中華民族表現出極強的創造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之成為古代藝術長廊中兩道美美麗的風景線。"幽窗邃室,觀弈聽琴,亦足以消永晝",讓我們一起領略古代"琴"和"棋"的藝術魅力吧!

二、知識講解

考點1 琴操

1.經典導讀

琴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相傳,它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幾千年來,琴歷經變遷,但始終不變的是它與中國藝術和文化之精神旨趣的深度契合。正因為如此,琴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位列四大雅藝之首。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多精通音律,熟諳琴藝。從琴中領略風雅,獲得人生樂趣與藝術靈感。孔子、莊子、宋玉、司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王維、白居易、蘇軾等歷代名人,個個都是彈琴名手。琴的音色古樸、沉鬱、蒼涼、凝重,有著精深高妙的美學內涵和極強的藝術表現力,也頗具超脫孤傲、典雅質樸的文人氣度。陶淵明索性備有一張"無絃琴",每逢酒酣興起之時便撫弄一番,抒發懷抱。他還自我解嘲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可見,琴的魅力不僅在於它能奏出美妙的音樂,琴本身具有的文化意蘊也能帶給文人精神享受。

隨著西洋樂器大量進入中國,人們為了區別琴和鋼琴等樂器,將其改稱為"古琴"。通過那些流傳至今的古琴曲,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古代音樂的風格和氣質:《高山流水》的浩瀚博大,《瀟湘水雲》的深闊渺遠,《漁樵問答》的飄逸酒脫,《平沙落雁》的寧靜悠遠,無一不勾勒出古琴曲的獨特韻味和文化意蘊。

本課的經典原文選自《琴操》,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琴學專著,據傳為東漢蔡邕所作。原書已佚,後人輯錄成書。其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古琴及古琴曲,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作品最為豐富而詳盡的著作。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經典原文: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者服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象五行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

又有十二操,一曰《將歸操》,二曰《猗蘭操》,三曰《龜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朝飛操》,九曰《別鶴操》,十曰《殘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懷陵操》。

又有九引,一曰《列女引》,二曰《伯妃引》,三曰《貞女引》,四曰《思歸引》,五曰《霹靂引》,六曰《走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又有《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2.文化雅苑

焦尾琴

東漢有個著名的音樂家蔡邕,他懂得樂理,擅長製造古琴。

有一天,蔡邕路過吳地(今江浙一帶),見有人正在做飯。他突然聽到灶膛裡的木頭噼噼啪啪地響著,聲音有些異樣。蔡邕趕緊衝過去,抽出了那塊燃燒著的木頭,把木頭上的火撲滅了,他認出這塊木頭是梧桐木,是做琴的上等材料,因此想要做飯的人把這塊木頭賣給他,做飯的人看木頭已經燒焦了,便索性直接將木頭送給了蔡邕。

蔡邕帶著木頭高興地回到家裡,把它做成琴。燒焦的一面做琴尾,安上弦,輕輕一彈,聲音果然優美動聽。

這張琴就叫作焦尾琴,它與號鍾、繞樑、綠綺並稱為古代四大名琴。

考點2 棋藝

1.經典導讀

談起下棋,你一定不會陌生,很多同學都有過下棋或者觀棋的經歷。現在我們所能接觸的棋類遊戲有很多,比如,中國傳統的圍棋、象棋,起源於西方的國際象棋,還有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軍棋、跳棋等。棋類遊戲花樣繁多,規則迥異。但不管哪一種都是下棋者智慧的較量,因而深得人們的喜愛。

圍棋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棋,也是我國古代流傳深遠的一種娛樂競技活動。"縱橫十九道,迷煞多少人",一張方圓不及二尺的棋盤上,一十九紋棋路縱橫交錯,涇渭分明;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錯落交織,變幻無常,包羅萬象。這種在棋盤上互爭的盤局遊戲,不僅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更能啟迪智慧,砥礪意志,培養應變能力。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圍棋與兵法、哲理、藝術逐漸融為一爐,形成了具有深厚內涵的棋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本課的經典原文選自《雅趣四書・棋經十三篇》,介紹了古人對圍棋的基本認識和下棋的基本思路。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著棋都流露出弈棋者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道徳修養。因此,棋與心靈緊密相連,與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古人在小棋盤上展現出的大智慧吧!

經典原文:

論局篇第一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傳》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勢,以權制其敵。故計定於內而勢成於外。戰未合而算勝者,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2.文化雅苑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李泌賦棋

唐朝的李泌,從小就很聰敏,喜歡讀書,被稱為"神童"。唐玄宗知道後,就讓李泌以下棋為題作詩,並規定在詩中要用上"方、圓、動、靜"四個字。李泌不假思索地說:"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李泌的意思是,"方"就是做正義之事要講求原則,"圓"就是運用學問要靈活變通,"動"就是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天馬行空,"靜"就是如願以償後要心平氣和。

唐玄宗聽後大為驚奇,連聲稱讚道"對仗工整,含意深遠,句句言及圍棋,卻不提一個'棋'字,不愧是神童呀!"當時的李泌年僅七歲,後來,他憑自己的才智做了宰相。

考點3 樂府機構

1.經典導讀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人類最美妙的創造之一。當旋律在耳邊響起,人們總是不知不覺沉浸其中,受到陶冶。在人類歷史上,不計其數的名曲佳作帶給我們太多的驚喜與感動。

在我國,音樂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宮廷雅樂、樂府民歌、文人詞曲等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產生了像《高山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廣為流傳的經典名曲。無論是樂律、曲調,還是樂器、樂制,乃至樂理樂趣,我國的古典音樂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正因為有如此輝煌的音樂成就,整理音樂作品、蒐集民間音樂等工作也就受到了官方的重視。

在這種背景下,樂府誕生了。樂府是古代官方的音樂機構,負責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它產生於漢武帝時期,在漢、魏、唐、宋等各個朝代都曾設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音樂發展的盛況。

本課的經典原文選自《樂府雜錄》,記載了古代"樂府"的相關情況。《樂府雜錄》成書於唐代,是一部介紹音樂發展情況的著作,詳細記載了唐代中晚期的樂部組織和唐玄宗以後的歌舞、雜戲、樂器、樂曲、樂律等情況,還記載了一些音樂表演者及其逸事。它是研究唐代音樂史的重要資料。

經典原文:

清樂部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樂即有琴、瑟、雲和箏(其頭像雲)、笙、竽、箏、簫、方響、篪、跋膝、拍板。戲即有弄賈大獵兒也。

鼓吹部

即有鹵簿、鉦、鼓及角。樂用弦鼗、笳、簫。又即用哀笳,以羊角為管,蘆為頭也。警鼓二人,執朱幡引樂,衣文,戴冠。已上樂人皆騎馬,樂即謂之"騎吹"。俗樂亦有騎吹也。天子鹵簿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鉦七十面。郊天謁廟吉禮,即衣雲花黃衣,鼓四,鉦二;下山陵凶禮,即衣雲花白衣,鼓二,鉦二。下冊太后、皇后及太子,用鼓七十面,金鉦四十面,謂之"小全仗"。公主出降及冊三公並袝廟禮葬,並用"大半仗",鼓四十面,鉦二十面。諸侯用"小半仗。"鼓三十面,鉦十四面,吉凶如上。自太子已下,冊禮及葬袝廟,並無警鼓。

龜茲部

樂有觱篥、笛、伯板、四色鼓、揩羯鼓、雞樓鼓。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破陣樂》曲亦屬此部,秦王所制,舞人皆衣畫甲,執旗旆;外藩鎮春冬犒軍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甚壯觀也。《萬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進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2.文化雅苑

鼓吹樂

古代音樂有很多的部類,每一部類都有其經常使用的樂器、大致的風格以及特定的演奏場合。從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鼓吹樂是唐代音樂的一個很重要的部類。那麼,這個部類是怎麼產生的?它有哪些特點呢?

鼓吹樂,簡單來說,是指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合演奏,有時還伴有歌唱的音樂表演形式。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鼓吹樂中鼓樂和吹樂是基本的構成要素。鼓樂樂器以鼓、饒(n6o)為主;吹樂樂器以排簫、橫笛、胡笳、角為主。

經過先秦時期的發展,鼓吹樂在漢魏時期興盛起來,主要在軍隊中、畋獵時以及一些禮儀場合使用。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場合,可以劃分為下述四種:

(1)黃門鼓吹。天子宴樂、飲膳時專用,屬於儀仗音樂。

(2)騎吹。車駕行進過程中演奏的音樂。王公貴族車駕出行專用的儀仗音樂。

(3)短簫鐃歌。軍中用於社廟祭祀演奏的音樂。

(4)橫吹。隨軍馬上演奏的音樂。

至南北朝時期,鼓吹樂開始進入民間音樂生活,在各地民俗禮儀場合也出現了鼓吹樂演奏。

到唐代,鼓吹樂發展到了一個高峰。鼓吹樂分為四部:棡鼓部、鐃鼓部、大橫吹部以及小橫吹部。鼓吹樂作為禮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禮儀場合有著明確的使用規範。

宋代以後,鼓吹樂漸漸衰落下去,但是它由宮廷傳入民間,被廣泛地運用於婚喪嫁娶等場合,像現在我們仍舊能夠在婚喪場合聽到的嗩吶樂就屬於鼓吹樂。

——知識拓展:

樂府詩的名稱,是得自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樂府"官署。其原因是"樂府"官署"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這裡所說的"趙代秦楚",是泛指全國各地。正是因為"樂府"官署採集全國各地的民歌,所以後來就把民歌體的詩叫做樂府詩,把漢代的民歌叫做漢樂府詩。"樂府"官署採集全國各地的民歌是幹什麼用呢?"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這句話,明顯的是在說明著"夜誦"的東西是"趙代秦楚之謳",那麼,"樂府"官署採集全國各地民歌,就是為了供給"夜誦"使用。

"樂府"官署設有"夜誦員"五人,顯然,這五個人就是專門研究民歌曲調的人員。我國古代"樂人以音聲相傳",任何一首歌曲,都要依靠口耳相授來傳播。到了漢代,出現了"聲曲折",作為音調的標記。所謂的"聲曲折",就是標記在歌辭上的一種特定的曲線,《道藏》裡面還保留有實際的例證。這種"聲曲折",相當於現在歌曲上的簡譜。它的用處,顯然是為了使樂人便於辨識歌曲曲調。

考點4 音樂原理

1.經典導讀

聽到美妙的音樂,人們總會發出疑問:它們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音樂家為何會有如此巧妙的構思呢?於是,許多人開始思考音樂的來龍去脈,力圖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有人認為音樂是對大自然聲音的模仿,有人認為音樂是人內心衝動的表達,有人認為音樂是勞動的需要……就在這樣的思考、總結和論述中,音樂理論誕生了。

在我國古代,人們早就提出了一些理論,去解釋音樂的來源和功能。其中最為著名的無疑是《禮記・樂記》中的觀點——音樂源自人類內心的情感需要。情感表現為聲音,聲音經過組織,與樂器搭配,就成為了音樂。《樂記》強調音樂與人心世道的緊密關聯,認為人心的好壞、時代的盛衰都會明顯地反映在音樂中,因而音樂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本課的經典原文選自《禮記・樂記》,文中特別強調了音樂與人心之間的關係。情感與思維的波動決定著音樂的變化發展,而不同類型的音樂也會對人的內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政治的穩定。所以古人認為鄭衛之音是靡靡之音、亂世之音,是人們應該摒棄和遠離的。

經典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怙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2.文化雅苑

八音克諧

在中國最古老的史籍《尚書・舜典》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虞舜命蘷主管樂事,教育胄子(指在國學中讀書的古代帝王與貴族長子),使他們做到"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書中描繪出一幅美妙的景象:"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八音克諸"是怎麼回事呢?據據《周禮》說,古代太師"掌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陽聲有六種,稱為"律",它們是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稱為"呂",也有六種,即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鍾。宮、商、角、徵、羽,是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五聲必中律乃和,所以說"律和聲"。

古代演奏的樂器有八大類: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細細說起來,在古代諸多樂器中,鍾、鈴等屬金類,磬等屬石類,壎等屬土類,鼓等屬革類,琴、瑟等屬絲類,柷、敔等屬木類,笙、竽等屬匏類,管、籥等屬竹類。這樣,"八音"便是對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八類樂器有條不紊地協奏,產生出美妙和諧、悅耳動聽的樂音,就叫作"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加上"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儒家以為這樣便能達到到"神人以和"的理想境界。

三 、例題精析

例題1

下列從原文中抽取出來的語句,排序最恰當的一組是( )

漢樂府的產生和漢代音樂機構——樂府關係密切。 ,有很多抒寫下層勞動人民生活和情緒的作品。

①史載秦漢立樂府,但樂府的真正繁榮自漢武帝始

②後來人們便把樂府所採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樂府詩"或"樂府歌詞"

③它的職責是採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

④它們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

⑤漢樂府繼承《詩經》反映現實的優秀傳統,多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A、⑤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②⑤④ D、②①④③⑤

【參考答案】 C

【解析】 先說產生①,①中有"立樂府"(機構),緊接著說它的職責,注意連接詞"它",所以是③,③中有采集民歌句,②接著說採集完怎樣,②提高採集的民歌叫樂府詩,所以⑤緊接著說這種詩的特點,④緊接著承接下文說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

例題2

古人削桐為琴,納萬物之聲,琴音松沉曠遠,能讓人雪燥靜心,琴樂潔淨清澈,能讓人感發心志,昇華心靈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現了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被錄入特製唱片,搭載美國太空飛船向茫茫宇宙轉達人類智慧和文明,回答下列小題。

(1)關於古琴藝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琴樂感發心志,體現了事物間的內在聯繫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決定了聽琴者的情感體驗

③欣賞古琴音樂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④古琴製作,琴曲創作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參考答案】 D

【解析】琴聲會感人心志,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這種聯繫是一中外部聯繫,不是內部聯繫,①錯誤;②錯誤,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所以琴音的物理特性不是人的情感體驗的決定因素;通過琴的聲音昇華心靈意境,強調了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作用,③正確;材料中琴曲的創作要符合時代特徵,體現了社會歷史性,④正確。

(2)古琴音樂( )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過人們的自覺欣賞,主動接受,能轉化成認得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能滿足人類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為人類文化符號的代表,增強了中華文化影響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參考答案】 C

【解析】①錯誤,古琴音樂具有世界性不是因為其古老性,而是因為其民族性;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人們主動接受健康文化的薰陶, ②正確;③錯誤,音樂屬於文化範疇,受人類實踐水平的制約;④正確,《流水》文化範疇,被錄入特製唱片可以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例題3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題目。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動內,陶陶②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唯淥水③,茶中故舊是蒙山④。

窮通行止常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注】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於俗。②陶陶:和樂貌。③淥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詩歌的前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一二句總起全詩,①第一句交代了辭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與官場風氣相悖。②第二句交代和樂開朗的天性。③這兩句直接抒發感情,引出二三聯對辭官後悠閒雅緻生活的描寫;與尾聯相呼應,為表達心繫朝廷、壯心不已的情懷做鋪墊。(只寫"總起總用"沒有分析不給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此題分析一二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要聯繫後面內容,一般從結構和內容上作答。首聯寫自己天性開朗,曠達灑脫,與官場中的風氣相悖,故寄身官場屢受排擠。"拋官"即辭官,退隱之後無早朝之擾,儘可春眠;年事已高,再無為搏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二、三兩聯極寫賦閒後的愜意之狀,交代和樂開朗的天性;尾聯表達了詩人想返回長安為國效力的願望,卻報國無望的無奈。由此可見一二句總起全詩,直接抒發感情,引出二三聯對辭官後悠閒雅緻生活的描寫,與尾聯相呼應。作答時要聯繫原詩句分析。

(2)詩中描寫了詩人辭官後的"琴""茶"生活,但全詩卻表現出矛盾的思想,請對全詩的思想感情做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首聯表達了作者因與官場格格不入而產生的孤獨,另一方面表達了一生保持的開朗曠達、灑脫樂觀之情。②二、三兩聯寫作者與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閒適、愜意之情,但又隱含了作者對"拋官"閒居的無奈與鬱悶。③尾聯作者一方面表達了看透"窮通行止"的豁達,另一方面卻又表達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負的心志。

【解析】此題應點出詩人思想上矛盾在詩中的具體表現。首聯表達了作者因與官場格格不入而產生的孤獨,另一方面表達了一生保持的開朗曠達、灑脫樂觀之情;二、三兩聯寫作者與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閒適、愜意之情,但又隱含了作者對"拋官"閒居的無奈與鬱悶,但他的忠君愛國之心無法掩飾,故此在尾聯他仍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嘆和欲展宏圖的期望。"窮通行止",這裡的"窮"指報國無路,"通"指才華得施,"行"指政見得用,"止"指壯志難酬。樂天的《江南謫居十韻》"壯志徒許國,薄命不如人。才展凌雲志,俄成出水鱗。葵枝猶向日,蓬斷即辭春……行藏與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這句詩的最好註釋。

例題4

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段,完成小題。

【甲】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乙】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十日不進①。師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③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④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國⑥,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改動)

【注】①進:學習新曲。②益:增加,此處與"進"同義。③數:規律,這裡指演奏的技巧。④穆然:沉靜深思的樣子。⑤望羊:即"望洋",向遠處看的樣子,這裡指目光高遠。⑥王(wàng)四國:統御四方天下。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志在登高山 志:

②卒逢暴雨 卒:

③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 於:

【參考答案】志:志趣,心意; 卒:通"猝",突然; 於:向

【解析】注意"卒"為通假字通"猝",突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①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②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參考答案】①參考譯文:只要是伯牙心裡所想的,鍾子期必定能夠領會。評分說明:"所念"、"得之"為得分點。

②參考譯文:不是文王誰能做到這樣呢!評分說明:"為此"、反問句式為得分點。

【解析】注意"所念"、"得之" 的正確釋義;注意"為此" 正確釋義以及要翻譯為反問句式。

(3)根據【甲】【乙】兩個文段的文意填空。(第①空用自己的話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

琴在古人的生活中,不是一種簡單的樂器。善鼓琴者往往在琴音中寄託 ① ,善聽者則聞絃音而知雅意,借琴識人,是謂"知音"。我們從【乙】文中看到,孔子學琴經歷了"得其數"、"得其志"、" ② "三個階段,最終達到鼓琴的最高境界;從【甲】文" ③ "這句話能夠看出,鍾子期不愧為俞伯牙的知音。

【參考答案】①心志(或"情懷"、"旨趣"、"理想"、"志向"均可);②得其為人;③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均可)。

【解析】①圍繞"情懷""心志"作答,②從"丘得其為人"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 ③ 從【甲】文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可見兩人不愧為知音。

(4)俞伯牙、鍾子期的知音故事廣為流傳,常常被詩人引用,成為詩歌中常見的典故。下列詩句沒有使用這個典故的一項是( )(只填字母)

A.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B.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C.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D.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參考答案】B

【解析】C項意思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間裡哪能聽見幾回?這兩句寫感受,看是稱讚樂曲如同仙樂,實則暗示花敬定已經越軌了,用了只准皇帝聽的音樂。這可以衝"天上""人間"兩詞看出端倪。詩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宮,以"人間"比喻皇宮之外。可謂是一語雙關!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古琴的文化內涵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閒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在這一方面,伯牙的經歷可稱為後世的典範。傳說,伯牙曾跟隨成連學琴,雖用功勤奮,但終難達到神情專一的境界。於是成連帶領伯牙來到蓬萊仙境,自己划槳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終不見成連先生回來。此時,四周一片寂靜,只聽到海浪洶湧澎湃地拍打著岩石,發出崖崩谷裂的濤聲;天空群鳥悲鳴,久久迴盪。見此情景,伯牙不禁觸動心絃,於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終於明白成連先生正是要他體會這種天人交融的意境,來轉移他的性情。後來,伯牙果真成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為"聖人之器"的琴,演奏時自然有其獨特而嚴格的規範。《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會彈琴時,便要妹妹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這時講到:"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又說:"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確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諳琴道,才識過人。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重視人生的現實問題,強調藝術對人倫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反對人們強加於自然的各種行為。道家最理想的音樂應該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的境界。從某種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對音樂的。究其實質,他們主要是反對藝術形而下的層面。強調藝術形而上的境界部分。莊子進一步將音樂分成"天籟"、"地籟"與"人籟"三類。認為只有"天籟"才是音樂的最高層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對人工雕琢的音樂。這深深影響了以後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淵明、歐陽修、蘇軾等。陶淵明的琴桌上常年擺著一張琴,既無弦也無徽。每當他酒酣耳熱、興致盎然時,總要在琴上虛按一曲。後來李白有詩寫道:"大音自成曲,但奏無絃琴。"從中我們不難悟出道家思想對琴樂的滲透與融合。

(1)下列關於"古琴"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雅"、"清淡"是琴樂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閒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C.伯牙面對蓬萊仙境,心絃被觸動,於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明白成連先生要他體會的正是這種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為"聖人之器"首先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林黛玉關於彈琴的言論恰恰是對這一點最好的論述。

【參考答案】D

【解析】林黛玉關於彈琴的言論論述的是作為"聖人之器"的琴,演奏時自然有其獨特而嚴格的規範。解答此類題時要逐項與原文比較,比較時一定要細緻。

(2)下列對"古琴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樂正是這一審美情趣的體現。

B.莊子認為只有"天籟"才是音樂的最高層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對人工雕琢的音樂。這深深影響了以後陶淵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簡、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反對人們強加於自然的各種行為。"清淡"的琴樂與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張入世哲學,重視人生的現實問題,強調藝術對人倫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

【參考答案】B

【解析】"這深深影響了以後陶淵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簡、李白等人",這段文字在最後一段,文中並沒有提及薛易簡,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闡述古琴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的文字。解答此類題時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語境,仔細比較、分析。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所以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

B.文章首先闡明瞭琴樂的審美情趣和深遠意境,論述了古琴的內在韻味以及演奏時應有的規範,深入地闡述了古琴對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響。

C.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問題的哲學主張,使彈琴者在演奏時自然有其獨特而嚴格的規範,唐代薛易簡在《琴訣》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

D.道家思想對琴樂的滲透與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內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關詩文,增強了說服力。

【參考答案】C

【解析】薛易簡在《琴訣》進一步印證的不是這一觀點,而是在闡釋琴樂的多種作用。解答此類題時要回到原文,找到詞語出現的句子,然後結合上下文分析、判斷。

四 、課堂運用

基礎

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詩歌,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賦、比、興、風、雅、頌"被稱為"詩經六義"。

B.《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C.樂府原是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後來演變成一種文學體裁名稱,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集樂府歌詞最完備的一部總集,魏晉六朝到唐朝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模仿樂府古題的作品也統稱樂府詩。

D.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源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後人便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為騷體詩。《楚辭》是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總集,由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作章句。

【參考答案】A

【解析】《詩經》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多瞭解一些基本的文學常識,這樣在平時的考試中才遊刃有餘。

2.語文綜合性學習。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雅士往來酬和、抒發性靈的獨特方式。琴中有情韻,棋中有天地,書中有乾坤,畫中有詩意,讓我們也來暢遊一番。

(1)【觀棋】中國象棋裡有個舉足輕重的棋子——"象"。按照漢字演變的先後順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參考答案】B

【解析】漢字的演變順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因此,甲骨文應在最前面,即①。(象,甲骨文像長鼻、長牙的大型動物。早期金文完全圖畫化,晚期金文略有變形。篆文誤將大象的長鼻寫成"人"形 。楷書完全失去長鼻的動物形象)①是甲骨文,②是隸書,③是楷書,④是篆書。

(2)【聽琴】詩中有琴,琴中有情。請從下面兩句詩中任選一句,結合全詩說說你從琴聲中聽出了怎樣的心聲。

A.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關雎》

B.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王維《竹裡館》

我選 句,聽出的心聲是

【參考答案】選A ,心聲是愛慕;選B ,心聲是寧靜或淡泊

【解析】具有可選性,哪一個理解較深入就選哪一個。注意"心聲"的字眼,作答一定要切題。

(3)【賞畫】欣賞豐子愷的漫畫(見下圖),品析題目《"要!"》有哪些妙處。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參考答案】"要"表現了孩子渴望把月亮拿在手中把玩的心情;透出孩子的童真童趣,簡潔傳神;"!"點明孩子強烈的願望。

【解析】首先觀察漫畫,一個孩童在大人的懷抱中抬頭望著天空的明月。因此,"要"的本意是指孩子想"要"月亮,深入思考,既表現了童真童趣,又表現了孩子的強烈願望。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琴歌

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①。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悽萬樹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②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注】①廣陵客:這裡指善彈琴的人。②淥水:琴曲名。後面的"楚妃"也是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

(1)這首詩的第二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其作用。

【參考答案】第二聯描繪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靜默、烏鵲驚飛、銀霜滿樹、木葉蕭蕭、寒風吹衣的悽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圖。與前兩句所傳達的歡快融洽之情相比,這兩句低沉壓抑,以哀景反襯樂情,即便秋氣凜然、淒冷肅殺,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擋,為下文寫彈琴,以及琴曲之美作鋪墊。

【解析】解答此題,先要抓住詩歌選用的意象——月、城頭、半飛的烏、霜、萬樹和入衣的風,明確詩人所描繪的是一幅淒涼的深秋月夜圖。然後分析全詩的內容,看到第一聯與第三聯的歡快,就能明確第二聯其實是在起反襯作用的。

(2)有人評論:"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以形喻聲,韓愈《聽穎師彈琴》繪聲見情,然而,李頎的《琴歌》並未融情入聲。"你同意"並未融情入聲"的評論嗎?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示例:不同意。這首詩雖然沒有正面描摹琴聲,但從聽者的反應角度側面烘托出琴聲的優美動聽和極強的感染力。"清淮奉使千餘里",奉命出使,客去清淮,離家萬里,懷鄉之情忽起。"敢告雲山從此始",人生苦短,官場奔波勞累,歸隱願望萌生。雖然琴樂不是詩人所奏,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歸隱願望皆由琴聲所起,實為融情入聲。

【解析】解答此題,要從詩句的內容和表達技巧入手,第四聯寫景是為表現琴聲的感染力,最後一聯中詩人從"奉使"到"敢告雲山"的轉變亦是因為琴聲的感染,由此可知詩人早已"融情入聲"了。

拔高

4.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王積薪①棋術功成,自謂天下無敵。將遊京師,宿於逆旅。既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曰:"良宵難遣,可棋一局乎?"婦曰:"諾。"媼曰:"第幾道②下子矣。"婦曰:"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爾敗矣。"婦曰:"伏局。"③積薪暗記,明日復其勢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①王積薪:圍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圍棋佈子的位置,唐代圍棋棋盤縱橫各十九道線,雙方均在橫豎線交叉點布子。這裡,婆媳分居兩室,都是心中虛設一盤,攻戰過程全憑記憶。③伏局:棋局認輸。④復其勢:意思是按照記憶,把那盤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謂天下無敵 ②既滅燭

【參考答案】①以為/認為 ②已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之外,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謂"這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是不同的。這裡是"以為"。

(2)從本文結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見媼婦二人棋藝之高,你認為她們技藝高明具體表現在何處?

【參考答案】示例:婆媳隔牆下棋,手中無子,心中有棋,進退取捨,全憑記憶。

【解析】回答這一題的關鍵首先在於對語段的整體理解。即,讀懂故事。然後,要先審題幹,再找內容。這類題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題目問的是哪方面的內容,然後再有的放矢地去找。這裡從原文中找出答案正確即可。

(3)選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從王積薪最初"自謂天下無敵",到自嘆棋藝不及媼婦,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參考答案】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賞。(或藝海無涯,不可夜郎自大。)

【解析】初中階段我們接觸到的文言文或寫人或寫事,有的還是寓意鮮明的寓言故事,這些文章涉及到主題不外乎這樣三種:為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科學哲理。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本文主要是通過寫王積薪聞棋一事,來表達一種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賞的生活哲理,學生回答時意思表述正確即可。

5.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題。

琴,其實並無古今之分,僅有中外之別。現在所謂"古琴"的說法,是為了和西方的各種琴類樂器相區分罷了,而古琴在中國綿延千萬年的古代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幾經浮沉,甚至一度成了鮮有人知的"奢侈藝術"。

古琴初制,歷眾說紛紜,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人將其歷史遠溯上古三皇時期,故今之制式曰伏羲、曰神農、曰虞舜,皆是沿以始創之功。至仲尼時,琴學也已完備,其藝也大昌。至於秦漢,琴在人們生活中更為普及,司馬相知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綠綺"一張,以此琴借語文君,是為千年名曲《鳳求凰》。各類曲藝中有《琴挑》一折,專述相如風流逸事。至東漢,蔡伯喈博學多藝,妙於琴音,作《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諸曲,為著名的"蔡氏五弄"。另作琴學專論《琴操》一篇,廣傳後世,是為琴學理論之濫觴。隋唐以,琴學更興,不僅琴家輩出,斫琴聖手亦繁盛一時。較有名者,如雷、郭、張、沈四家,蜀中九雷更是獨步古今,現存唐琴"九霄環佩"即出自雷氏一門,盛唐遺音藉此琴傳響至今。明代士人間,無論是否善於操彈,皆懸琴一張於壁,如《長物志》所言"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一般認為,此時的古琴儼然成為文人的象徵。因琴學影響廣泛,琴譜傳刻也是一時風尚。到了清代晚期琴學逐漸式徽,隨著西洋樂器及其音樂理論的進入,對於國故民樂影響甚大。

古琴的傳承與教授,不同於西方樂器的記譜,而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記譜方式——減字譜。減字譜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可以算得上是一段時間內行為動作的文字,是一段時間內行為動作的截取,用一種特殊的文字符號體系,是將時空運動符號化、凝固在一個文字體系之中。減字譜是中國古人偉大的創造發明之一,它並未準確地記錄音符,而將動作記錄,故而按弦時間的長短以及種種吟揉的動作使得古琴藝術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貌,即流派的形成。

古琴在出現伊始是作為禮樂中樂器使用,但隨著之後的不停演進逐漸成為文人的象徵,成為文人必備的四藝之首,代表了一種自在風流。我們常常可以在古代的繪畫作品中看到攜琴訪友或者童僕抱琴的形象。正如前文所說,古琴之於文人,不在於是否真的會彈,而在於一種形象的標榜,一種身份的標誌。這和文房四寶、茶、鶴、梅、劍等等一同組成文人生活之必備元素。正如明代文彭一方"琴罷倚松玩鶴"的印文,最能反映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與意義。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琴作為一種樂器已經不僅僅表達了文人的意趣,還帶有了一點對於古代世界追慕的情愫。

(1)下列對古琴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古琴的歷史悠久,它的記譜方式是中國古人偉大的創造發明,但後期也受到了西洋樂器及其音樂理論的影響。

B、古琴的減字譜記錄的是撫琴時的動作,而撫琴者按弦時間的長短以及種種吟揉的動作並不相同,故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C、古琴,同文房四寶、茶、鶴、梅、劍等一同組成文人生活的必備元素。明代文彭的一方印章就是最好的證明。

D、古琴出現時是作為禮樂中樂器使用的,但隨後逐漸演變成為文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一種自在風流,表達了文人的意趣。

【參考答案】A

【解析】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範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幹、找準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解答此題,可先從文中找到表述古琴的語段,然後將選項帶入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捨,A項,無中生有,文中未提及記譜方式受到西洋樂器及其音樂理論的影響。故選A。

(2)下列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這一說法不是為了區分古今琴類的不同,而是體現了它與西方的各種琴類樂器的區分。

B、司馬相如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綠綺"一張,以此琴借語文君,演奏《鳳求凰》。可見,相較於前,秦漢時琴在人們生活中進一步普及。

C、妙於琴音的蔡伯喈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是琴學理論的起。

D、隋唐以後琴學更興,斫琴聖手繁盛一時。雷氏就是其中佼佼者,至今尚能演奏的"九霄環佩"就出自雷氏一門。

【參考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C項,表述有誤,原文"另作琴學專論《琴操》一篇,廣傳後世,是為琴學理論之濫觴",所以應該是他的《琴操》是琴學理論的起源。所以選C。

(3)下列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古琴在中國千萬年的古代歷史與傳統文化中曾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不過,歲月更迭中,也曾一度成鮮為人知的"奢侈藝術"。

B、明代士人無論是否善於操彈,都懸琴於壁,可見,古琴已經成為明代文人的象徵,從中不難看出明代琴學影響廣泛。

C、減字譜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不同於西樂器的記譜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字符號體系,記錄撫琴時一段時間內的行為動作。

D、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攜琴訪友或者童僕抱琴的形象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一種形象的標榜,一種身份的標誌。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文中作者的觀點來分析選項是否正確,B項,"古琴已經成為明代文人的象徵"表述錯誤。原文"一般認為,此時的古琴儼然成為文人的象徵"。所以選B。

五 、課堂小結

琴棋書畫,在我國古時被稱為"四藝",是文人雅士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常以此來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傳統音樂;棋,特指圍棋;書,指書法,而非書籍;畫即繪畫,特指國畫,即水墨丹青。

琴棋書畫,如同飲茶一般,講究恭敬、端正、心平氣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心無旁騖,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氣神是調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氣相通。

1.琴

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趣。琴瑟、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韻綿長,如此幽婉清雅的音樂背後是豐厚的文化底蘊。

儒家注重社會倫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穩節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鬧的溺音淫樂。道家倡導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和諧。老子說:"大音希聲",正聲應"簡靜",靜才會有空靈渺遠的空間感,與萬物合一的心靈體驗。莊子提出"平易恬淡"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對琴藝的體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歎服。"身手皆靜方能與妙道相融,與神靈相通。","故清者,大雅之原本……兩手如鸞鳳和鳴,不染纖毫濁氣……必以貞靜宏遠為度……從容婉轉"。

"神閒氣靜,雪其躁氣,釋其競心,指下掃盡炎囂,弦上恰存貞潔。""心骨俱冷,體氣欲仙。""專精注神,感動鬼神。"這簡直是修煉的境界。

2.棋

"古松流水間,唯聞棋聲","閒敲棋子落燈花","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古人弈棋的樂趣可見一斑。閒暇時,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講究棋品。弈棋情狀種種,往往表現出棋手的性格修養。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圍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捨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書寫的多是經驗之談。"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

棋盤雖小,卻玄妙多變,見仁見智。如:天地陰陽,王政、兵法韜略等等。棋局如戰場,黑白雙方運兵佈陣,攻佔御守,鬥智比勇。東漢文士應瑒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細謀。

歷史上,儒釋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都對圍棋頌揚備至,認為從中收益匪淺。

六 、課後作業

基礎

1.下列文學常識敘述正確的一項( )

A.《孫權勸學》選自由司馬遷組織編纂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B.莫泊桑,英國作家,被稱為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項鍊》、《羊脂球》。

C.《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民歌,與《孔雀東南飛》並稱"樂府雙璧"。

D.《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均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C

2.文言文閱讀。

魯人劉仁嗜弈①,然不精。一日,出市,見有人弈觀者五六遂滯②焉。竟③局,勝者欲去,劉要之對局。勝者熟視之,曰:"善"。甫④下子,劉佔勢,詡詡然⑤以為必勝。移時,勝者連出高招。劉愕然,無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聞,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觀者哂⑥之。

【注】①弈:下棋。 ②滯:停留。 ③竟:結束。 ④甫:剛剛。 ⑤詡詡(xǔ xǔ)然:誇耀的樣子。 ⑥哂:譏笑。

(1)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限斷2處,用"/"標出。

見 有 人 弈 觀 者 五 六 遂 滯 焉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魯人劉仁嗜弈( )

②劉愕然( )

(3)短文對魯人劉仁棋藝的評價是"嗜弈,然不精",你從哪裡能夠看出劉仁的"嗜弈"和"不精"?

(4)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們常會通過下棋一類的小事,感知一個人的性格和為人。在與"勝者"對弈的過程製造,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劉仁?

【答案】(1)見有人弈/觀者五六/遂滯焉

(2)①十分愛好;或"喜愛";或"喜好"; ②驚訝的樣子;或"吃驚的樣子"或"驚愕的樣子"

(3)"嗜弈":見有棋局就停下來觀看;主動邀勝者對局。(答出一點即可)"不精":剛開局稍佔優勢即誇耀,在勝者連出高招後很快就無招架之力了。(意思對即可,用原文語句回答亦可)

(4)沒有自知之明;或"愛誇耀";或"好吹噓愛面子";或"虛榮";或"自以為是"。

3.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小題。

減字木蘭花 琴

(宋)蘇軾

神閒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①意已傳。

悲風流水,寫出寥寥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餘音在耳邊。

【注】①宮商:這裡指曲調。

(1)詞的上片,"神閒意定"描畫出琴女彈琴前全神貫注的情態,一個"① "字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玉指冰弦"寫琴女撫弄琴絃,"②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調先有情"。

(2)詞的下片,前兩句寫③ ;末尾兩句寫詞人聽琴歸來仍覺餘音繞耳,側面表現出琴女演奏技藝的精湛。

要求:①用詞中的字填空;②用詞中句子填空;③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表述。

【答案】(1)靜

(2)未動宮商意已傳

示例:琴聲如悲涼的風吹過,潺潺的水流淌,帶給聽者悠遠寂寥的千古情思。

拔高

4.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①圍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一項哲理深奧、能給人以智慧啟迪的競技遊戲(a)圍棋黑白二子象徵日月陰陽晝夜;圓形棋子象徵天象、蒼穹(b)所有棋子既無大小(c)又無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是中華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d)棋盤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殺,滄海桑田;棋盤勝負,世事紛爭;諸如此類種種,皆可擬世事,讓人自己去悟道,去品世。

②那麼棋迷為什麼會喜歡圍棋,並且如痴如醉呢?

③首先,毫無疑問,圍棋與象棋相比,更高一個檔次,屬於高智商的貴族運動。棋盤上的爭鬥是對局雙方智慧的較量。圍棋的變化比象棋更為複雜,正方形棋盤上橫豎都是19路格子,共有19×19=361個交叉點,理論上講就會有3的361次方那麼多可能的變化,實際上圍棋可能是沒有辦法窮盡的。一局棋的進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就為對局的雙方通過各種招法來揭示圍棋特有的規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世事如棋局局新,下棋的樂趣之一就在於局面的變幻莫測,好比一個數學家面對一個含有多變量的難題,每次探究都有新意,每一局棋都是智慧的較量。

④其次,圍棋可以啟發人生智慧。圍棋的道理,有些是生活的隱喻,完全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中國古代有個《圍棋十訣》,說是做人的道理,也不勉強,例如:不得貪勝,入界宜緩,舍小就大,逢危須棄,動須相應等。對於棋局形勢的判斷,不可主觀、武斷和想當然,任何盲目地樂觀或悲觀都是不可取的。對局者需要冷靜、周密地調查研究,對全局的形勢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在雙方的棋都沒有明確生死的情況下,經常會看見兩塊棋對殺,就要看誰的氣長,哪怕誰差了一口氣,也就會被殺。人不能在自己做的任何學習、工作中差一口氣,往往就是差這一口氣,結果就是功敗垂成。當然,一塊本來可以活的棋,由於你的疏忽,被對手偷襲,你應對不當,也會不幸由生入死,這樣你會遺憾莫名。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很多大風大浪走過來的,在溝裡翻船的不在少數。只是人生你不能中盤認輸,更沒有重新開局的!

⑤最後, 。一方面,下圍棋講究禮儀。第一手棋應該下在棋盤的右上角,把方便對方下棋的左上角留給對方,以示尊重對手。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應該講文明、有禮貌,尊重他人。做為晚輩或棋力低的一方,在對局的前後都應該主動地整理棋具。這不僅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也是把自己擺到了謙虛好學的位置。另一方面,下圍棋講究安靜地搏殺。下圍棋時不宜把棋子摔的啪啪亂響,呼喝喧鬧。下棋時,默不作聲,僅靠一隻手的中指、食指,運籌棋子來鬥智、鬥勇。其落子節奏的變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當局者的心智情況,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語交談一般,故圍棋又稱"手談"。從文化角度而言,下圍棋不是讓人去爭勝負的,而是去取勢,去求常,去悟道。

(1)在第①段中的四個括號內填上合適的標點。

(2)聯繫上下文內容,在第⑤段開頭填上合適的語句。

(3)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有一個"爛柯"的圍棋典故,請結合典故內容,說明它體現了圍棋這種活動的什麼特點。

(4)下圍棋與作戰道理相通。閱讀下面《曹劌論戰》的節選文段,用上文第④段中介紹的內容來解釋魯國最終以弱勝強,戰勝齊國的原因。(120字左右)

【鏈接材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

(1)(a)。 (b); (c), (d);

(2)圍棋可以很好地錘鍊一個人的修養。(或:圍棋表現了文人雅士的風範。)

(3)"到鄉翻似爛柯人"中有"爛柯"典故,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這個典故說明圍棋的一個特點:一局棋的進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

(4)示例:①善於把握戰機。選擇"齊人三鼓"時進攻,這樣做與圍棋講究"不得貪勝,入界宜緩"相通,因為任何盲目地樂觀或悲觀都是不可取的。②調查研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樣與圍棋講究"對局者需要冷靜、周密地調查研究"一樣,只有通過車轍瞭解真實敵情,才能放心作戰。

七 、教學反思

「2018年秋季課程 初三語文」第13講 傳統文化——琴棋高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