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近日,比爾•蓋茨在CNN接受記者採訪談及當前AI的發展態勢時,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總體而言,比爾•蓋茨的核心觀點是:雖然中國AI發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他不認為中國能在AI方面超越美國,中國的位置會是第二名。此言一出,立即在業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畢竟中國這兩年在AI領域,從國家到企業都紛紛發力,外媒的多數評論也是中國AI產業正在超越美國。事實究竟如何?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儘管AI的概念、應用等五花八門,但業內公認的事實是作為AI基礎層(算力支撐)的芯片是衡量企業在AI產業中競爭力高低的首要指標之一。而從算力看,目前主要的人工智能芯片為GPU(其通用性最高),計算能力比CPU大約提高了5倍(效率最高),存儲能力則高出2至4倍。而根據麥肯錫數據顯示,在當前全部圖形芯片市場中,英特爾佔據71%的市場,英偉達的市場份額為16%。也就是說在目前公認的通用性最強的AI芯片領域,美國企業基本佔據了90%左右的市場份額,具有自然的壟斷優勢。

此外,IBM、谷歌、亞馬遜、高通、蘋果、微軟等同樣熱衷於AI芯片的研發。2016年,IBM宣佈投入類腦芯片的研發,推出TrueNorth,集成了54億個硅晶體管,內置了4096個內核,100萬個“神經元”、2.56億個“突觸”,能力相當於一臺超級計算機的同時,功耗卻只有65毫瓦。谷歌同樣研發出專門為機器學習應用而設計的專用芯片TPU,搭載該芯片的第二代AlphaGo,去年得以大展拳腳,而進入到今年,其已經開始以每小時6.5美元的價格向第三方開放(商用)。而亞馬遜已經開始設計定製人工智能芯片,將用於未來的Echo設備,並提升Alexa語音助手的品質和響應時間。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儘管美國在AI芯片領域擁有絕對的先發優勢,但據騰訊研究院去年發佈的《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從基礎層的芯片企業數量看,中國擁有14家,美國33家,中國僅為美國的42%。這一比例在與另外的與AI相關的技術層(是美國企業的46%)和應用層(是美國企業的62.3%)企業數量相比,佔比最低。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與此同時,在融資方面,該報告顯示,在美國人工智能企業中,融資佔比排名前三的領域為芯片/處理器融資315億佔比31%,排名第一,相比之下,中國處理器/芯片投資事件比重排名僅第四,佔比7.55%。而另據領英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基於領英平臺的全球AI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僅為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其中美國的AI基礎層人才佔比超70%,集中度很高,而中國在應用技術層的人才分佈廣泛,例如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準營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俗話說缺那兒補那兒,但在AI產業中,我們看到的反而是缺那兒躲那兒。

不知業內看到上述的事實作何感想?我們看到的是,儘管我國政府及相關投資機構和企業不惜重金投入AI產業,但在最底層的芯片層面,無論是從事的企業數量、投入資金和人才的傾斜度上均是最弱的,這是否間接反映出整個中國AI產業鏈普遍傾向於短期獲利和可帶來市場“眼球效應”的技術和應用,而刻意規避投資大,見效慢,門檻高的AI芯片?但事實是,如果不能在底層芯片層面佔據一定優勢,中國AI產業超越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此前PC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因芯片受制於人的局面依舊會延續到AI時代。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看外媒對於中國AI產業的報道,之所以稱中國在AI將超越美國,更多依據是在AI領域,中國政府及機構的投資規模。如“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發佈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政策藍圖,宣稱要在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的AI創新中心”。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中國核心AI產業的規模擴大到1500億元(約合240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4000億元(約合63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的研究部門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正失去資金支持和戰略眼光,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數據顯示,白宮計劃在2018年將科學和技術研究經費削減15%等”的此類對比報道經常見於外媒的報端。另據CB Insights的數據,在對AI初創公司的資助上,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即2017年中國佔全球人工智能啟動資金總額的48%,而美國僅為38%。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當然我們在此並非否認政府及企業和投資機構對於AI產業的大力投入,但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就像我們前述,在與AI產業相關的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中,核心的基礎層投資力度最小,勢必會削弱我們AI產業整體的投資效率。其次,政府相關部門過度的投資對於激勵企業在AI產業中的創新和商業化也未必全是正面影響,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去年一度引發業內爭議的國內AI第一股的科大訊飛。爭議的核心是其在政府補貼AI業務的情況下,其AI相關的營收和利潤卻鮮見增長且在整體營收中佔據相當小的比例,其AI第一股是否名不副實?最會就是大量資金的湧入,尤其是投資機構或者其他企業,難免會有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機者,這點從近期在中國AI產業中剛剛嶄露頭腳的礦視、商湯等AI初創企業被傳出正計劃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可見一斑。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去年中國的商湯科技與香港中大-商湯科技聯合實驗室,在CVPR和ICCV(2017年度舉辦的兩大全球頂級視覺學術會議),以43篇的論文發表量,領先於谷歌、Facebook等國際巨頭,居亞洲第一。此舉普遍被業界認為是中國AI在學術層面也超越美國的又一例證。

但事實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出版的論文數量,自2011年至2015年創下了超過 4.1 萬的紀錄,當時美國排名第二,大約為 2.55 萬。然而考慮到加權引文中國的影響力只排名 34 位,這表明大多數論文的質量不如美國(美國的加權引文影響排名第4)。而在 SCI 收錄的人工智能領域論文裡,中國學者的論文數量從 2014 年就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不過數量第一併不代表質量第一。考驗論文質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其論文的全球引用量,在這個指標上,美國依然佔據首位。

差距之下莫傲嬌:“中國AI不能彎道超越美國”論背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比爾•蓋茨近期所言的中國在AI產業不能超越美國,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是全無根據和道理。畢竟差距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核心的基礎層領域,我們的AI發展策略也不是沒有值得商榷之處,而在國外媒體普遍為中國AI產業唱讚歌,而我們的AI產業開始顯現出傲嬌之時,比爾•蓋茨的這瓢冷水潑得還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