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時,曾立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貌似上天也承認了這個誓言,關羽死後,張飛、劉備也相繼去世。而張飛之死,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描述“範、張二賊,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藏短刀,密入帳中,詐言欲稟機密重事,直至床前。原來張飛每睡不合眼,當夜寢於帳中,二賊見他須豎目張,本不敢動手。因聞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飛腹。飛大叫一聲而亡。”但三國志中,卻未對張飛“睡覺不合眼”提一字。那羅貫中到底是為了渲染小說的精彩,還是另有深意呢?

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張飛每睡不合眼

這還要從關羽之死說起,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後突圍至臨沮,被潘璋擒獲後殺害。但臨沮距離益州只有十幾裡,就算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劉備應該也是早就得知了關羽戰敗的消息,卻沒派援兵相救,頗為蹊蹺。而關羽攻打襄樊地區到最後戰敗被殺,起碼是大半年的時間,以諸葛亮的能力,完全能分析出關羽敗走的路線,也有時間部署救援事宜。但諸葛亮未有任何動靜,也十分奇怪。

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關羽臨沮被圍

張飛事後應該是發現了箇中緣由,還特意找到劉備說:“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最後,劉備同意了東征東吳,張飛臨走時,劉備別有深意的說了句:“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雖表面上,是一句關心的話,但在此時說,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更像是在提醒張飛會有事發生。果不其然,還未出徵,張飛就被手下殺害了。

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張飛質問劉備

有人會說,張飛雖勇猛有餘,但智謀不足,是一耿直的漢子,應該看不懂這麼多陰謀。但在這之前,魏將張郃率兵三萬攻打巴西,張飛率軍鎮守巴西,初戰張郃不敵,撤於宕渠山。蜀軍每日叫陣,張郃卻不出,張飛便每日喝酒至大醉,坐于山前大罵。劉備知道後,非常擔心,便來問諸葛亮。諸葛亮聽後,大笑著命人送去五十罈美酒給張飛飲用,劉備不解。諸葛亮卻說:“主公與翼德做了許多年兄弟,還不知其為人耶?翼德自來剛強,然前於收川之時,義釋嚴顏,此非勇夫所為也。今與張郃相拒五十餘日,酒醉之後,便坐山前辱罵,傍若無人,此非貪杯,乃敗張郃之計耳。”足以證明,張飛經過多年磨練,已經不是那個有勇無謀之人了。

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諸葛亮、劉備

講到這裡,相信都明白了,這當中是有陰謀的,而始作俑者則是劉備,諸葛亮則充當了幫兇的角色。劉備之所以會這樣做,無非就是歷來帝王的通病,危機皇位和江山的因素,必須全部抹除。因為劉備若死,關張二人作為集團股東,是有機會坐董事長位置的,他必須為劉禪掃除障礙。諸如劉封之死,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的話,也是如此。

張飛被殺時睜著眼,究竟是每睡不合眼,還是羅貫中另有深意?

白帝城託孤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本意是尊劉貶曹,自然不會違背初衷,明說劉備的壞話。而張飛睜著眼被殺,卻暗藏了事情的真相。俗話說“死不瞑目”,就證明張飛之死有蹊蹺,也是羅貫中故意留下的一點線索。就如史官記錄帝王的行為,雖不能明說帝王的壞話,卻會無意中留下線索,讓後世人去體會,去摸索是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