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而民間的俗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代表,這些俗語讓能讓人們從中學習到許多道理,如:“有錢難買少年時,失落光陰無處尋”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又譬如“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告誡人們一定要努力勵志,要在困境中去奮鬥,別看現在窮困,將來必有轉機。這些老話是先輩們在長久的實踐生活中得來的,是民間文化智慧的結晶,承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這些俗語應用十分廣泛,更是流傳在大街小巷,無處不在。

農村老話“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閒暇之餘,總愛聽老人們說到一些老話,獲取一些人生道理的同時聽起來別有一番韻味,前段時間在農村,就聽到老人們說的一句俗語““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話也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說的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已經很不容易了,指的是高壽不易。尤其是在之前的農耕社會,農業科技不發達,完全是靠一鋤頭一鐵鏟種出來的糧食,加上當時的大部分農民是佃農,這些給地主種地的農民,把每季度的糧食上繳給地主後,只有僅僅的一點糧食收成,在加上官府的稅基本上都吃不飽,平常還好。一旦出現自然災害的話,如:大旱,暴雨,蝗蟲什麼的必然入不敷出,甚至餓死也是常有的事。

農村老話“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其次當時的醫學不發達,和醫療水平不足,即使有再厲害的名醫也只能救身邊少數人。遠處的人就算慕名求醫,限於交通條件,也難以千里求醫問藥,在古代因小病而病死也不足為奇,這些種種原因導致一般人很難活到70歲的年齡,所以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語出現。“七十古來稀”,其實也是感嘆人生到了七十的那種境界吧。

而即使到了七十歲,由於之前一般從事體力勞動者居工作和生活艱苦,身體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加上身體各方面機能逐漸退化,人到了七十已老態龍鍾,彎腰駝背了,能過一年且一年,應好好享受每一年的時間,餘下的歲月可以說是一年一年來計算的,因此有了“七十不保年”的說法。而到了八十歲的耄耋之年,基本上都是躺在病床上度過,餘下的生命更是按月來計算的,隨時會終止。

農村老話“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同樣,在農村也常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飯,和“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說的是人到了70歲和80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串門,主家儘量不要留老人在家住宿和吃飯,以免發生一些意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兩句話都是表達人到了一定歲數所剩時間不多,告訴大家這一事實。

農村老話“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些農村老話濃縮著千百年來的文化,人們在生活中聽到時也常常感悟至深,你覺得這句老話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