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它了嗎

今日6:34,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過了夏至,就到了一年天氣最熱的時候——三伏天,民間有一種說法冬至餃子夏至面,百姓們在這一天是要吃麵食的。為什麼是麵食,這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專家稱,麵食是高熱量的,餃子用麵包裹起來,這也就意味著把熱量也包裹了起來,這就符合冬至主藏的意思。而夏至節氣,與冬至相反,要把陽氣放出來,同樣是麵食,可面切成條後,就意味著把熱適當地放出來了。另外,麵湯最好要放鹽,吃麵要學會喝麵湯。


你今天吃它了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麵片,即今天北京所言的“揪片兒”。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麵餅揪成面片做湯麵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稜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為“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後世麵條、湯麵的先河。在夏至時節吃麵,是享大自然之賜,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城民諺曰:“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後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麵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撰麵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著方便,吃著也方便。同時,這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為了吃熱面發汗去溼,吃涼麵降沮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近年來,豆腐腦是吃甜的還是吃鹹的,也可以讓南北方的網友們爭論不休。這說明,地大物博的中國,飲食之風俗,確實是南北殊異的,即使在夏至吃麵是大多數地區共同的習慣,可在面式種類上,南北方人們仍然發展出了種種差異。老北京人愛吃一碗過水炸醬麵,以黃瓜絲、水蘿蔔絲、綠豆芽、青豆粒等時令蔬菜做成菜碼,以肉丁、蔥姜、麵醬炒制炸醬,麵條煮熟後過遍涼水,剩下的就是按照個人口味添加菜碼,炸醬的多少。菜碼豐富,罕有它能匹敵,這一碗麵,吃起來既香濃又爽利,別提多適合這夏天了。

你今天吃它了吗​老北京炸醬麵還有一種麻醬拌涼麵,是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過節”吃食。放上蒜汁、鹹菜末、各種時令蔬菜絲,用調好的芝麻醬、花椒油、老陳醋一拌,鮮香爽口,開胃解饞。

你今天吃它了吗​麻醬拌涼麵在四川,涼麵圈子的槓把子是雞絲涼麵,和北京炸醬麵不同,它的配菜不是很多,但雞絲必不可少。而真正的特別之處,在於用麻油、蒜泥、辣椒等調料配成的味汁,鮮辣無比。
你今天吃它了吗​雞絲涼麵有人說,南北方人對待麵條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北方人傳統上以小麥為主食,吃麵條講究麵條的筋道、結實、麥香十足的口感等,而南方的麵條屬於小吃、點心,面體本身沒有那麼重要,反倒是湯頭、澆頭、佐料的豐富和變化,對南方人來說才更加重要。

你今天吃它了吗​精髓盡在麵湯中其實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有文獻記載了南宋臨安街市售賣的面式,有“三鮮面、筍潑肉面、銀絲冷淘、大片鋪羊面、炒鱔面、卷魚面”等等數十種。南方的面以鹼面為主,偏細,精髓盡在湯中。那麼,到底是湯重要還是面重要呢?古代美食家的說法也不一樣,清朝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裡,曾列舉了鰻魚、溫面、鱔面、裙帶面和素面五種麵條的製法,他認為湯比面重要,“大概作面總以湯多為佳,在碗中望不見為妙”。
你今天吃它了吗​而同是大美食家的李漁卻正相反,他在《閒情偶寄》中提到:“油鹽醬醋等作料互相調和,盡歸於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麵,非飲湯也。”認為吃麵條就是吃麵條嘛,又不是喝湯,要返璞歸真,迴歸吃麵的本質。其實,夏至吃麵的不同種類,與南北方夏日的氣候也很有關係。北方夏季乾燥炎熱,吃麵以消暑降溫的涼麵為主;南方夏季以溼熱為主,便吃些溫軟好消化的春面、麻油拌麵等。相同的是,它們皆能去暑益氣、清淡生津,以適應氣候變化。不管是麻醬麵、雜醬麵、打滷麵,還是陽春麵、三鮮面或是鱔絲面,不知怎的,不吃一碗夏至面,彷彿就不像是過了這個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