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學習的準則:四要四不要

經理人學習的準則:四要四不要

1.要有針對性,不要系統性

經理人學習,切忌象學生一樣,系統地學習管理知識,而要“補最短的那塊板”。缺什麼,就補什麼,不缺的不補;不是很急需的,就留到以後再補。

這項準則的重點是:

(1)圍繞工作目標的實現而學習。與此無關的學習暫時不要考慮。

(2)需求分析。制約目標實現的因素和問題很多,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應找出最妨礙目標實現的1至3個因素和問題,去學習和改變。

(3)學習目標一定要小而具體,不要大而全。例如,你自己時間運用不當,整天工作起來象救火,很忙亂。如何改變?切忌制訂全面的改進計劃。因為人的改變是一步步進行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一個有條不紊,效率極高的人。就象下圍棋一樣,只能一段一段地往上升,不要想一下子升到九段。比如你可以這樣訂目標:每天花20分鐘做計劃,並保證70%按計劃做;同時分清輕重緩急。將計劃做好了,再訂新的目標。

2.要管理技能,不要管理知識

這裡所說的“不要管理知識”並不是不學習管理知識,因為經理人的能力結構是由知識、態度、技能(KAS)三方面組成的。對經理人來說,可以不要管理知識,但不能不知道怎樣做。

中國的教育體系,一直是重理論輕實踐,重概念輕技能,培養了大批學究式的管理者,學了許多的理論和概念,到頭來還不會實踐,管理操作能力很低。在跨國企業的管理培訓中,有一個基本理念是:管理是需要技能(Skill)的,技能是可以標準化的,是可以通過訓練被經理人掌握的。

為什麼中國企業在學習國際企業的先進管理時,常常流於形式或難以深入?原因就在於僅僅學習別人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忽視學習管理技能。結果,理念明白了,制度引進了,一操作起來就亂了套,變了形。試想,管理者的管理技能不跟上,仍按老“動作”去管理,理念再新、制度再好有什麼用?只會適得其反。

管理技能的建立是一個慢功夫,或者說,是要一個動作、一項技能地去訓練,日積月累才能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而目前許多企業,從老總到職業經理,都比較浮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對於這種管理上的慢功夫,因遠水不解近渴就放棄了。反觀國際上的成功企業,在經理人的管理能力提升上,注意一步一個腳印,今年培訓“時間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明年培訓“目標管理”和“激勵”能力,第三年培訓“團隊建設”能力和“領導力”……

這裡,實在沒有捷徑可走。

3.要改變,不要只聽和看

對經理人來說,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從而改善工作績效,任何與此無關的學習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必須將整個學習的重心放在“如何才能改變自己”上。

例如,溝通是經理人十分重要的能力。一種學習方式是聽老師講“什麼是溝通”,“如何溝通”等課,聽完就完了,根據各自的悟性,改善自己的溝通。另一種學習方式是,首先想“我溝通的障礙在哪裡?”“我如何才能克服自己在溝通中的這些障礙?”然後應用幾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去行動,直到找到較好的溝通方式,改掉舊的不良溝通方式,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這個過程。如果僅停留在聽課和看書上,忽視最重要的“改”,學習再多也沒有用。

4.要團隊學習,不要個體學習

團隊學習的效率是最高的。團隊學習一方面可以實現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公司中80%以上的管理問題是與他人相關聯的。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當事人”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意味著,上司和下屬結成學習小組,部門成員結成學習小組,經常打交道的部門一起學習,定期討論,輪流發言,換位演練等等會十分有效。

(本文作者鄧玉金,資深HRD,知名培訓師,《招聘的8節實戰課》著作者,公眾號:鄧玉金人力資源實戰,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