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之痛,爲何假貨屢現不止?

文|邱國峰

最近,京東假貨問題又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多位消費者稱在京東自營店買到“假茅臺”。時隔幾天後,京東對“假茅臺”一事件發佈說明,從這次曝光假酒事件來看,電商的繁榮,假酒假藥假食品卻難以 “一網打盡”,有很多漏網之魚滲透到網購者的生活中,甚至威脅到消費者的生命。不僅是京東,像天貓、噹噹、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假貨屢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假貨的“絡繹不絕”?

電商之痛,為何假貨屢現不止?

貨源問題捨棄誠信

首先,貨源問題是電商出售假品的根源。目前,電商採購奢侈品的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海外代購,二是讓具備資格的第三方銷售商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第三種則是品牌商授權銷售。無論哪一種都存在各自的弊端,第一種雖然質量可以得到保證,但是價格相對而言就會高出很多;第二種中的第三方平臺渠道缺乏監管;最後一種真正能拿到品牌方授權的電商平臺實在是少之又少,即使拿到授權,電商也往往拿不到足夠的貨量,無法滿足消費者在購買量上的需求。這三種情況的背後原因,以至於電商平臺成為商品假貨氾濫的重災區。

再者,誠信問題驅使假貨的存在。誠信問題一直是電商平臺發展的阻礙,諸如國內眾多的知名電商平臺,每天交易額以千萬計算,消費者的心理就是廣告打得這麼響,裡面賣的東西肯定都不錯。殊不知店大欺客的現象又豈在少數,希望店家及電商平臺都能夠以身作則,不要一味的追求銷量,忽略了對消費者最本質的誠信問題。

監管不嚴假貨滋生

對店家來說,假貨的存在,肯定是在進貨、銷售的環節出了問題。而對電商平臺來說,雖然問題出在第三方商家,但與電商平臺的監管缺位有關。很多電商平臺只把精力放在流量上,以吸引供應商入駐,對進駐商家不能很好的把關,如果出了問題,電商平臺肯定難辭其咎。現在電商平臺越來越傾向於向平臺化運營轉型,既要抓流量又要抓入駐商家的審核和管理,兩手抓難免顧此失彼,出現紕漏。

電商之痛,為何假貨屢現不止?

另外,銷售管理層面混亂。比如在“雙十一”、“雙十二”、節假日促銷期間,電商平臺和平臺內的經營者都存在有誤導消費者行為;部分平臺內的經營者甚至還存在“活動前先提價、後打折”、“先低價打折吸引消費者關注、後以無庫存為由不予銷售”。這種情況就是在誤導消費者,與電商平臺監管不嚴脫不開關係。

用戶“忍讓”包庇造假

用戶的“忍讓”也是原因之一,網購遭遇假貨或不滿意的情況時,中國網民通常會如何處理?據相關市場調查顯示,40.3%的網購用戶在買到假貨後,選擇忍耐,沒有進行投訴,這一行為在所有買到假貨後的處理方式中排名第一位。對假貨進行投訴且成功獲得退款的情況排名第二,佔比約32.2%。而同樣進行了投訴卻沒有成功獲得補償的用戶,佔比16%。

電商之痛,為何假貨屢現不止?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一數據所反映出的現象,理解為網民“天生善良”。但從對網購者的瞭解中,得知很多網購者也曾經有過一些投訴或與網店店主溝通的經歷,但是“沒有結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電商平臺的管理商家的力度還有待提升。

再有就是網購者的“放縱”,如今大多數消費者秉持著“只買便宜,無論正品與否”的原則,以省錢能用為首要原則,並不考慮假冒偽劣所帶來的危害與對知識產權的侵害。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對假冒偽劣的支持,也是對造假的放縱。正是有消費者源源不斷撐大假品的銷售網絡,才讓假品發展後勁十足。所以說,要淨化電商市場,也需要消費者提高自己的消費意識,逐漸告別“貪小便宜”的心態,才能讓網絡假貨無處可銷。

假貨事件的不斷出現,反映出打假事業任重而道遠,而要想從根本上消除假貨,不僅需要網絡交易平臺的自查自糾、企業和商家誠信意識的提升,更需要相關監管部門的嚴格管控和查處,當然也少不了消費者自身抵制和主動維權。這不但可以維護電商營銷環境健康,也可以保護知識產權事業。讓我們從自身做起,拒絕假貨,維護廣大消費者共同將權益。


【科技觀潮】同步上線:今日頭條、百度百家、微信公眾號、騰訊企鵝號、網易號、一點號、大魚號、搜狐號、知乎、鳳凰號、東方號、界面新聞、博客中國、品途商業評論、虎嗅、新浪看點,以及新浪微博等數十家自媒體平臺,文章轉載及商務合作,請加微信:nx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