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風水形勢細論

十三陵風水形勢細論

十三陵風水勘測大師,國師廖均卿關於十三陵選址奏章原文:

十八嶺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禮部尚書趙翔相六秀皆足,八景甚平。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鳳閣龍橫,卓列羅城;捍門華表,鎮塞星河。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內有聖人登殿之水,世產明君;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來朝貢。四維趨伏,八極森羅;青龍奇特,白虎恭降。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維皇作極,俾世其昌;發龍氣旺,帝業若勝,山河鞏固。地勢寬平,艮亥來脈,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王星聚會,主大臣股肱協力。木火得局,王爺衍蕃。悉合仙經,宜任陵室。臣謹繪圖獻,伏乞親臨,高張慧目,廣邁皇風。玉燭清明,並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臣不勝戰慄,俟命之至。

這是明朝風水國師廖均卿公為朱棣皇帝堪定十三皇陵第一陵的奏章,有史可考。其行文嚴謹,學術權威,堪稱珍品!希望透過此奏章的解讀,對正宗風水地師所傳承楊公風水術的脈絡和特點,作一番初探。明永樂六年,廖均卿公領旨,在禮部尚書趙翔等諸名師的協同下,堪輿北京黃土山(今天壽山)。自六月初一日開始堪輿,六月十日繪圖,十二日看來龍,至八月初一日,朝獻山圖,前後歷時兩個月。最後由廖公拍板,書寫奏章,供朱棣皇帝親覽。第一感覺是堪察認真細緻。登山頂、畫圖歷時半個月、反覆比對,斯不失誤!我隨師作法,與此一脈相承,必細心考證,歷時十天,方能定案。現將奏章淺析如下:

原文:“十八嶺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

此言來脈聖祖山開帳十八嶺峰,龍勢豪雄,至黃土山氣聚成形。《撼龍》曰:“貴龍重重出入帳,賤龍無帳空雄強。”幹脈得勢,支脈得氣,有氣無勢發無力。取俊秀之金龍,以察證穴之龍力與發達悠久耳。筆者隨師實踐,登高峰跑山龍,逆推聖祖山脈,與此作法一脈相承。實踐中,凡應東家之請,必歷時數月,縱橫百里,方可得一真穴,實現東家意願,催官催貴耳。四勢呈祥,即此穴相地法天,四象齊整,八國完備,周天二十八宿環衛,與下文“禮部尚書趙翔相六秀皆足、八景甚平”同義也。形肖銅鑼,此楊公八國城門鎖正氣之外陽大局也。穴居中央,即北辰也。觀楊、曾、吳、廖、賴所插之狀元宰相之地圖,無不如此。八國緊鎖之形態,以實現東家催官催貴之意願,與此同出一脈。尤其是我國山脈自然之走勢西高東低,必得青龍外護,斯得大地。

原文:“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鳳閣龍橫,卓列羅城;捍門華表,鎮塞星河。”

言因水驗氣之法。天門進氣在震垣,八國來水皆聚氣之源,水法之要點在於察來水之形勢,以確定氣是否足耳!八方明水,拱朝皆為真水,可以為我所用。“東家催財,秘在觀水,尤須重來水。來水合,東家方可速發,地師亦可成名。不合之地,棄之。斯為真功夫!地戶水流囚謝。囚者,水口緊鎖,歸庫。水法之真在於觀來水星形,巨人守口,水中見形,合羅盤之理,財貴方可期!大凡天然之地,亦必有斯應,筆者歷驗無誤,殊感驚奇!庸師以案朝重重為得法,殊不知水中星形,方是真機!觀古狀元宰相之地,八國群峰,羅城重重,非單得案朝數重而已。捍門華表,鎮塞星河,此天然皇家之地,已登極品!

原文:“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

此言金龍之動,極言龍之活耳。金龍動不動,在於“因形以察氣”,必以山情合羅盤,方可登堂入室也。常跑山龍,勤於實踐,自可體悟箇中三味。

原文:“內有聖人登殿之水,世產明君;”

此證內陽之真機耳。穴之分合,大地必有數重包聚,水之倒左倒右以進氣。內氣足,即“內有聖人登殿之水。”

原文:“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來朝貢。”

此言“江南龍來江北望”,有斯形必有斯應,非僅水法朝迎耳。“山朝有拜舞之狀,案朝亦有數重,形真穴的,勢不顧我,反而不美!”形家言向與背,即言此,正所謂:“若是朝迎真有情,將相公候立可斷。”

原文:“四維趨伏,八極森羅;青龍奇特,白虎恭降。”

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奇特,白虎恭降,妙在“青龍得勢”四字。中國山脈,自西高東低,非“青龍得勢”,則氣場不固,難為大地也。然當合有羅盤理氣,方有八極森羅之詞,為合卦氣之妙語。

原文:“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

此“一流地師觀星斗,二流地師觀水口,三流地師滿山走”之謂也。天馬峰尊於銀潢之南,少府起於天河之北。凡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均應帝王之象,此古之說也。景純《三十六穴法》,言之最詳;賴仙合二十四山方作《催官篇》,此皆上乘尋地之要,亦地理之古法,楊公之真訣。

原文:“維皇作極,俾世其昌;發龍氣旺,帝業若勝,山河鞏固。”

此穴場之所應,當出帝王耳。凡間求財、求貴,皆以山情堂局決定。天子之地,誠非凡品所能比耳。此以來龍之勢,來龍之氣,應少府紫微於天河之北,出帝王之兆耳。觀此結論,龍為第一,此楊公嫡傳古法之論。無龍,則空有萬重山耳!

原文:“地勢寬平,艮亥來脈,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王星聚會,主大臣股肱協力。”

至此方言羅盤理氣,格龍乘氣,消砂納水,了了數筆,既言三合學理,又言卦例相合。

原文:“木火得局,王爺衍蕃。悉合仙經,宜任陵室。”

此“仙經”二字,是真地學之術語,道家中嫡傳之秘。廖公此奏章,90%皆言形勢,10%言理氣。多致力於尋龍點穴,謂之“真地理”。

明十三陵整個陵區範圍約四十多公里,雄偉壯觀。北面群山巍峨,層巒迭章,以天壽山為主峰、大峪山、陽翠嶺三峰並峙,主峰海拔七百多米,是陵區最高峰。展肩開帳,剝換、束氣起金星結穴,尤其長陵位於來龍的正脈,左有蟒山形成龍山、右有虎峪山作為虎山,在南面相對峙,溫榆河與其它小河蜿蜒往東南方匯聚成一湖泊(現已建成水庫),龍盤虎踞把守十三陵水口,重巒迭章,如拱似屏,氣勢宏偉的帝王陵寢。

天壽山整個陵區雄偉壯觀,長陵建築在天壽山下,是十三陵的首陵,長陵作為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坐癸山丁向,天壽山展肩開帳,剝換、束氣起金星結穴於長陵,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氣勢磅礴,建築規模最為宏偉,也是地面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寢。天壽山下的長陵,風水佈局配合建築莊嚴雄偉,讓人覺得作為一代宗師楊筠松的傳人,明朝初期的廖均卿與三僚風水師,把風水精髓發揮淋漓盡致,也是風水藝術極致表現。

楊公集唐朝以前歷代風水形法之精華,唐代以前帝王風水不論封土為陵或依山為陵。幾乎都是坐子山午向,正北正南風水格局。到了宋朝皇陵的建築,依現存的河南省鞏縣宋室皇陵,各帝陵均為子山午向兼癸丁〈坐山四度),也未脫離正南北坐度。天壽山在朝向的設計上,根據風水龍脈及朝案山的位置,打破帝王立向的定律。明十三陵的立向各有特色,開創以座山來龍立向,是一個依風水龍、砂、穴、水完整的風水形勢,融合建築、藝術於一體。十三陵經廖均卿巧妙佈局,開創以座山來龍立向,是一個完整依風水格局,著重龍、砂、穴、水風水形勢,融合建築、藝術於一體,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區。筆者履勘實際測量,長陵、獻陵、茂陵、慶陵皆癸山丁向。景陵、永陵坐寅山申向。泰陵、思陵為子山午向。康陵、定陵屬戌山辰向。德陵卯山酉向。裕陵醜山未向。昭陵亥山巳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