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洋觀測數據領域,這位海大教授成功當選「國家傑青」!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日前,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

項目申請人名單通告發布,

2018年國家傑青名單出爐。

和往年一樣,

今年建議資助的國家傑青共有200人,

來自112家單位的科學家入選。

其中,青島有一位人才入選: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陳顯堯

小創先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位教授。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靜心傾聽海洋的聲音

在人類認識海洋的漫漫征途中,涵蓋海水深度、溫度、鹽度、流速等關鍵元素的各類觀測數據無疑是最重要的載體。

有人將這些觀測數據喻為認識海洋的“鑰匙”“敲門磚”,而在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教授看來,這些費盡千辛萬苦得來的觀測數據就是“海洋的聲音”“大海的語言”。

他的任務就是靜心傾聽海洋的聲音,瞭解這些語言背後的深層含義,從而認識海洋,理解海洋。

這項工作他已幹了近20年。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陳顯堯教授在北極進行科學考察

從西北內陸到黃海之濱

陳顯堯祖籍在甘肅岷縣,1973年出生於洛陽。因父親心中始終懷有一顆建設家鄉的赤子之心,1984年,他跟隨父親回到甘肅,一待就是15年。

1990年秋,他被蘭州大學數學系錄取。蘭州大學數學系從當年招收的96名新生中選拔了28名優秀學生組成了“數學基礎理論強化班”(教學實驗班),對他們進行數學基礎理論強化教育。陳顯堯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日積月累,陳顯堯奠定了堅實的數理基礎,養成了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本科畢業時,成績優異的他獲得了碩博連讀資格。

1999年,陳顯堯博士畢業,在山東校友的建議來到青島就業。

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他被溫潤的氣候吸引了:坐在316路雙層巴士上,沿著太平路、東海路一路向東,濛濛細雨、如煙似霧,那種場景他至今記憶猶新:“在這之前我見過沙漠,去過草原,走過戈壁,雖在電視上見過大海,但真正面對大海的時候,我卻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它帶給我的震撼。”

因為這片海,愛上這座城,他決定留下來,最終成為了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事業的一員。

乘數學之舟,駛入蔚藍之門

來青島之前,陳顯堯從未見過大海,對於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涉海學科只是有一點淺顯的認識,而對於物理海洋學卻是一無所知。

博士期間,陳顯堯學的是固體力學,這與物理海洋學研究所涉及的大尺度流體力學差別很大。

在不斷地接觸海洋,研究海洋的過程中,他發現海洋的神奇和魅力全都體現在科研人員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那些觀測數據中。

受世界著名海洋學家、數據分析專家黃鍔(Norden E. Huang)院士發明的經驗模分解方法所提出的對待數據的觀點啟發,以及博士期間從事的科研方法訓練,他漸漸摸著了從數據出發研究海洋的門道。

陳顯堯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了15年。期間他實現了研究方向的轉換,並且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海洋學知識體系,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014年初,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科學研究快速發展,急需有能力、有抱負、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加盟,時任極地海洋過程與全球海洋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趙進平教授邀請他到校工作。

陳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轉折,從科研院所的研究員轉變為一名大學教師。

問道於碧海,靜觀風雲變

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後,陳顯堯開始集中開展海洋與氣候變化的研究。

關於全球變暖,在2008年前後,陳顯堯通過對大量海洋觀測數據的分析發現,過去一百多年間在全球表面溫度持續變暖的整體趨勢上,疊加著一個具有平均週期約為65-70年的多年代際振盪,這與大西洋海面溫度的多年代際變化基本一致,這一冷暖交替過程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

當時這一想法與普遍認為的全球變暖的主流觀點有些不同,他參與的關於這一多年代際變異的一篇研究論文也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和重視。

陳顯堯始終認為“觀測數據是自然界的語言”,並堅信數據不會說謊。

他從海洋出發,重點關注了海洋如何記憶氣候長期變化的歷史,如何調製氣候長期變化的過程。在他和美國華盛頓大學Ka-Kit Tung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結論認為:過去十幾年間,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加強,向中深層海洋的熱輸送增強,減緩了全球表面溫度上升的速度,從海洋熱輸送的角度解釋了全球氣候變暖“減緩”的原因。

2014年8月2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以“行星中的熱量分配導致全球變暖的減緩與加速”為題刊發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世界海洋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和反響。

鑑於該成果成功解釋了過去十幾年間,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加速的背景下,全球表面溫度增速放緩的原因和可能的動力學機制,並進一步凸顯了大洋熱鹽環流在氣候變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成功入選2014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這在中國海洋大學歷史上尚屬首次。

在此基礎上,2017年6月,陳顯堯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題為“1993-2014年間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的文章,不僅更為準確地展示了海水受熱膨脹、陸地冰川冰蓋受熱融化對全球海平面的貢獻,也為人類科學制定沿海地區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對策和方案提供了參考。

競爭激烈的國家傑青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1994年,正式命名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4年首批入選49人,每人資助額度為60萬元。

經過24年的發展,一大批國家傑青獲得者當選為兩院院士,同時國家傑青已經成為我國風向標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資助項目,幾乎成為每一箇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院校所必爭的人才項目。國家傑青一年的名額僅為200,每年的資助率一般都在10%以內,因此競爭非常激烈。

小創在收集資料時發現了一個數據:

在今年的傑青名單中,

山東籍貫的18位,

而工作單位在山東的只有兩位。

小創期待,青島能有

更多人才獲得這一殊榮!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部分內容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官網,

略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