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

“山裡頭那個開花山外頭香,山溝溝裡走出四個大工廠……”這是當年流傳在武鄉縣東部山區的一段“開花調”民謠。唱的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武鄉縣柳溝兵工廠,於新中國成立前夕走出大山,派生出四個大廠:首都鋼鐵廠、長治鋼鐵廠、惠豐機械廠、淮海機械廠。也就是說,柳溝兵工廠是這四個大廠的前身。

柳溝兵工廠當時是怎樣創辦起來的?有哪些感人故事?“回望太行”採訪組記者探訪了柳溝兵工廠舊址。

武鄉“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

柳溝兵工廠生產的土手榴彈

講述人

韓 鑾書,70歲,武鄉縣蟠龍鎮柳溝村人。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前線浴血奮戰,急需武器彈藥,國民黨政府答應提供的軍火補給卻經常扣發甚至斷絕供應。鑑於這種情況 ,我黨決定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兵工廠,柳溝兵工廠就是當時八路軍總部在武鄉創辦的一個著名的兵工廠。

4月9日,在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記者看到,展廳裡陳列著不少抗日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武器。其中,有幾枚是八路軍軍工部柳溝兵工廠製造的擲彈筒和迫擊炮,還有當時工人制造炮彈的照片。

柳溝兵工廠是在八路軍總司令部的關懷和培養下發展壯大起來的一所兵工廠,舊址位於武鄉縣東部蟠龍鎮至磚壁村的一條峽谷之中。在這長約八里的山溝裡有河不凌、柳溝、窯申角、窯兒凹、莊底、馬嵐頭等村莊,兵工廠先後在這六個村莊都辦過分廠。

當天下午2點多,採訪組記者來到柳溝村,村支書帶我們找到了韓鑾書老人,他的父親曾在柳溝兵工廠裡工作過。

韓鑾書是長治鋼鐵廠的退休工人,雖然今年已經70歲了,但是精神狀態很好。他說,他的父親名叫韓義堂,16歲參加工作,18歲時就當上了爐長,在柳溝兵工廠負責鍊鐵等工作。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兵工廠的一些故事。柳溝、馬嵐頭一帶不僅煤鐵儲藏量極為豐富,而且地形很好,東依太行山的崇山峻嶺,日軍“掃蕩”時便於疏散和轉移,往西北約五里就是蟠龍鎮。蟠(龍)武(鄉)公路由此通過,往前線運送武器彈藥十分方便。

當年,從馬嵐頭到柳溝,兵工廠從採礦、鍊鐵到鑄造、加工、裝配可以說是“一條龍”生產。韓鑾書帶著我們來到馬嵐頭村,指著一口已然廢棄的井口說,當年他父親和鄉親們就是從這個井口下去採礦的,然後自己鍊鐵,再鑄造地雷、手榴彈和炮彈等殼體,裝上炸藥後送到前線供戰士們殺敵。在柳溝村,還保存有一座當時存放彈藥和設備的三眼連排窯洞。

“鐵西瓜”讓敵人吃苦頭

柳溝兵工廠的前身是鞞山工廠,最開始生產適用於地方武裝練武和站崗放哨的大刀長矛,裝備縣游擊隊和工人自衛隊。八路軍總部第六科(後改為軍工部)接管後,將工廠更名為柳溝兵工廠,對外仍稱柳溝鐵廠,保密代號“焦作”。同時,將129師遼縣楊家莊炸彈廠和115師壺關縣炸彈廠的全部人員和設備,合併到柳溝鐵廠。此外,還從冀南、晉冀豫各支隊所屬修械所,先後調來幾批做手榴彈的技術工人,職工增加到460餘人,工廠實行軍事化管理,主要是鍊鐵和生產地雷、手榴彈、炮彈毛坯等。

技師石成玉原來是一個小爐匠,經過不斷摸索,他在柳溝兵工廠研究出了一種適應山地作戰的手榴彈——麻尾彈,這種手榴彈由白生鐵鑄成,沒有手柄,彈尾部繫有麻皮,從山岡上往山溝裡投擲時,彈尾的麻皮飄在上面,彈頭始終向下,落地時一觸即炸,避免了空中爆炸的弱點。在多次山地戰鬥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他還發明瞭一種根據事先偵察的情報,可以炸一列火車中某一節車廂的特種地雷,以及煙幕彈、鋼筆彈等武器和作戰器械。

柳溝鐵廠積累了製造手榴彈和地雷大批量生產的經驗,為根據地開展群眾性的爆破運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1941年11月,軍工部在根據地給太行各縣武委會主任、民兵隊長講述地雷製造和爆破知識,開展“人人會造雷,家家有地雷”的爆破運動,柳溝鐵廠製造雷管供應群眾。在反“掃蕩”中,廠裡的技師還幫助民兵創制了榆木槍和各種地雷,山溝溝裡的“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

1942年,為了適應游擊戰,柳溝兵工廠的工人在反“掃蕩”中,給日軍擺下了五里長的地雷陣,炸得敵人血肉橫飛,寸步難行。

“火藥之母”出自咱柳溝

這一時期,柳溝兵工廠另外一個巨大成就,是研製出了無煙火藥之母——硫酸。

抗戰初期,柳溝等兵工廠用來填裝手榴彈、地雷的都是土法制作的黑火藥,雖然也能夠殺傷敵人,但是威力相對較小。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這些軍火的殺傷力和供應量已經不能滿足戰場需要。為了提高作戰能力,1941年春天,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派河北工學院化工系畢業的王錫嘏、張浩和太原火藥廠工人王化南,在柳溝鐵廠南面組成試驗小組,研製硫酸。

王錫嘏是軍工部負責化工技術的幹部,他們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從武鄉縣洪水鎮定做了陶瓷缸和陶瓷管,運用鉛室製造硫酸的原理,用陶土缸室製作硫酸。經晝夜試驗,當年11月,制硫酸的實驗取得成功。之後,硫酸產量日漸上升。製作硫酸的試驗取得成功,根據地的軍火生產從此開始了從黑火藥到現代化黃色炸藥的巨大飛躍。結束了八路軍只能生產黑火藥的歷史,大大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

“百團大戰”後,軍工部遵照彭德懷的指示,為加強我軍的火力,組織試造五○炮彈,責成柳溝鐵廠鑄造五○炮彈毛坯。柳溝鐵廠生產的鐵是白口生鐵,硬度高,質地脆,車床無法進行加工。如何軟化白口生鐵,使其能夠進行切削加工,成為當時能否製造炮彈的一道難題,為此,柳溝鐵廠組織技術工人孫兆喜等成立鍊鐵試驗小組。當時,柳溝鐵廠的生產條件很差,機器設備缺乏,他們想方設法,就地取材。孫兆喜、甄榮典和工友們日夜奮戰在鍊鐵現場,在冶金技術專家陸達的指導下,他們改造了土方爐,創造了火焰反射加熱爐,將生鐵鑄造的炮彈毛坯置入爐內燜火加熱,終於將彈坯表面軟化,然後再進行切削加工,經過多次試驗後,終於取得成功。1941年4月開始批量生產,在太行山上開創了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大量自制炮彈的歷史。同時,柳溝兵工廠還試製成功了500毫米擲彈筒,受到了八路軍總部的獎勵和表彰。

此後,柳溝鐵廠便成為總部軍工部的鑄造炮彈毛坯廠,源源不斷地將炮彈殼毛坯運往黃崖洞等兵工廠加工製造炮彈,大大增強了我軍的攻擊力,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來了重大貢獻,在我國軍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武鄉“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

柳溝兵工廠(馬嵐頭)炮彈悶火平爐

【相關鏈接】

柳溝兵工廠全稱為“十八集團軍軍工部柳溝兵工廠”,對外稱“柳溝鐵廠”,代號“焦作”。它是戰爭年代人民軍隊手榴彈、地雷、炮彈和迫擊炮、麻尾彈等武器裝備的重要補給基地,是華北敵後軍事工業的一面旗幟。

1949年8月,隨著華北中小城市的解放,奉上級命令從柳溝鐵廠抽調了1000餘名工人和一些機器設備,支援了長治市五馬(淮海)機械廠、惠豐機械廠、長治鋼鐵廠,還為石景山鋼鐵廠、二四七廠、南京三零七、太原鋼鐵公司、太原礦山機械廠,以及東北、四川、青海、武漢等地的廠礦輸送了不少幹部和技術力量。(來源:微上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