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學習: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前段時間閱讀了《小學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這本書,這本書作者是韓國的閱讀研究者。對於為什麼兒童學不好語文,看到算術就發憷,中學後接觸物理,化學,生物等感覺無從下手等問題,書中的觀點:其他學科學習的薄弱,根源都在閱讀能力的缺失。閱讀能力,決定兒童的學習能力。書中觀點是:從小缺乏對閱讀力的培養。

大語文學習: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何謂閱讀能力,說白了就是綜合處理閱讀對象所中蘊含各種信息的能力。如何處理?包括分析,綜合,彙總,遷移,理解,運用等。

如何培養閱讀力。理想化是從胎教開始,用甜美的閱讀信號刺激嬰兒,直至出生,與書相伴,和經典一同成長。在小學階段要注意哪些呢?

一年級:閱讀趣味性

此學段閱讀以親子講述,模擬遊戲,情景扮演等方式進行。以繪本,童話故事等為主要書目,意在讓兒童親近閱讀這件事,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單純丟給孩子一本書,等於沒有閱讀。

二年級:閱讀流暢性

兒童的成長關乎一個家庭的未來,也決定著民族的希望,家庭讀寫輔導的意義是與民族進步聯繫在一起的。合理的家庭結構就需要一個成長陪伴者,能力培養者。家長要為孩子的閱讀提供安全,舒適的空間,要有大塊的時間保障,讓他們能靜下心來閱讀。期間,如果兒童發現問題,產生疑難,需及時提供諮詢服務,確保閱讀舒暢,順利進行。閱讀之後,可以開展互動,對話,結合閱讀感受,體會,疑惑等交流思想,引發進一步的閱讀需求,滿足閱讀愉悅感。

三年級:閱讀理解能力

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式閱讀從此開始。語文教學的中心,重心,核心,都在中年段。培養兒童的閱讀理解力,要注重文本的選擇,遵循由易到難,圖文並茂,興趣引路的原則。文本的選擇力求豐富多樣,越是多樣化的文本,越有利於能力培養。在這個階段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筆頭練習,選擇一些優質的文本,配合理解型的習題,動筆練一練,一來鞏固,二來檢測。

四年級:由“解讀”到“獨解”

經過一年的理解能力培養,兒童閱讀能力不斷提升,不再滿足於大眾化的人云亦云。伴隨著年齡增長,閱讀的積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個體閱讀專有化的標誌。從這時候開始,閱讀成了一種精神享受,我們通常的說法叫“讀出滋味”。在這個階段,大人要做的是默默陪伴,時時留心觀察,細心保護獨立個性與自信心。當與兒童交流時,最好的話語就是“說來聽聽”,不斷鼓勵和刺激兒童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堅持自己的解讀的基礎之上,不排斥他人的解讀……

五年級:個性化、專一化

這個學段的兒童,對某一類型的書感興趣,一直讀下去。關於兒童喜歡的書目類型,很難把握:有根據作者選擇的;有根據書系選擇的;有根據內容選擇的;還有根據圈子選擇的,同班同學讀什麼,自己就跟著讀什麼。作為家長,要在耐心觀察後用心引導。耐心觀察指的是給他一段沉迷的時間,至少用在閱讀上,不算浪費;用心指導意思是還要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讀各種各樣的書。畢竟閱讀就像魯迅的話:要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六年級:自主閱讀

五年級引導得好,六年級自主閱讀就順暢,否則六年級的閱讀讀來讀去還是不長進。所謂長進,可能就是家長期待的讀寫融合,齊頭並進,雙贏的結局。雖然讀書不是為了作文,但我們自然也希望兒童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現實是,我們發現孩子讀了不少的書,但寫起文章來還是糊里糊塗。書目的選擇,閱讀的取向成問題,就像走錯路,達不到或者費老大力氣才達到目標,這是一個道理。

如果家庭、學校、社會在小學六年時光中,都能致力於兒童閱讀能力的延續性培養,什麼困難都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